当代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实践途径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__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连接血亲关系的纽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以实现继承传播孝文化、培育学生优良思想品德、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孝文化教育基本内涵实践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教育的“教”字左边为孝顺的“孝”,右边为文化的“文”,可谓不“孝”不“教”.可见,培育具有孝心、传承孝道的社会公民,教育责无旁贷,教师义不容辞.在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对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孝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1养亲敬亲,不色难
  亲情是人类一切美好德行的源泉,孝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要感恩、养老、敬老.《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述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就替父亲暖被窝以及孔融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这种孝顺父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事迹,是自古以来就被推崇的,也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的.
  侍奉父母是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为孝亲敬亲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从事文化研究等其他事情.可见,孝道在孔子的心中居于很高的地位.
  尊亲孝亲必须和颜悦色,不“色难”.孔子说:“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有别乎?”对父母的孝,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做不到敬,则与对待牲畜没有区别.只有养,没有敬,不能谓之孝.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要和颜悦色,不“色难”.因此,孝敬既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又要在情感上敬爱父母.父母不在,也要为父母守孝,在每年特定的时节祭拜父母,以示缅怀与尊重.尊重老一辈,关爱父母,是晚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2注重德行,泛爱人
  古语云:“德以孝为至,孝以德为行;知孝,则知修德;修德,则广大其孝.”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懂得孝的人,就会自觉加强个人修养.一个有孝心的人,大都具有尊老、博爱、礼让等诸多美德.相反,如果连父母都不孝,则很难在道德上有所提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敬爱父母的人,对待别人也不会怠慢和冷漠.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意思是说敬重自己的长辈,也要敬重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无论具有何种身份的人,若都能讲德行,重友爱,恪守本分,就能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就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3移孝于忠,效祖国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移孝于忠”“忠孝相通”的理论思想.“忠”是传统孝道上升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一个人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远离家乡父老,扎根浩瀚戈壁实现飞天梦的航天人;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请命,毅然决然纵身火海的消防官兵;听从时代召唤,远赴祖国边陲,加入援疆援藏工程行列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行为是对“忠孝”最好的诠释.
  现代社会的“忠”国家从法制层面予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荣誉、利益”等义务,体现了对公民维护社会稳定强制性的要求.
  二、孝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自古至今,孝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和行为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让他们在人生中践行孝道是现实与未来的要求.
  1积极推行孝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当下不良习气蔓延、社会群体事件滋生,迫切需要发扬孝文化的优良传统.针对现实社会中道德失范现象,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国民四德”教育.《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再次修订也充分显示了国家注重孝德的建设,而在当今我国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推行孝育变得尤为必要.
  孝育要以树立正确的孝观念为导向,并将之贯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中.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示范,从尊敬至亲开始推及社会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在学校中,开展爱心活动或开设礼仪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社会上,抓好电视、电影、网络、报纸、图书等媒体的教育宣传,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中学生中推行孝文化,让他们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鼓励他们通过好好学习,实现理想,在提供给父母优质生活的同时,宽慰他们的心灵.
  2强化习惯养成,引导学生践行美德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导人们:看见贤德之人,要把他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要驱使自己努力赶上,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学会吸取教训.“惰其四支”“博弈好饮酒”“好勇斗狠”,即好吃懒做、赌博酗酒、为非作歹、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无法挽回、不可饶恕的深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预防恶习,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不良德行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道德修养,用孝构筑人生的底线.
  在推行孝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自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及时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摒弃个人主义,懂得“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承担起赡养父母、爱护亲人、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
  围绕孝文化教育,在学校开展“美德少年”“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活动,组织学生收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在学生中开展主题班会、征文等相关活动,引导中学生尊老、爱老、敬老;开展“争当礼仪标兵”等主题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大课堂中学会友爱互助、尊师重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各种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著名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上,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3培育树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意识
  孝文化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含义丰富,层次多样.奉养父母是孝,友爱亲人是孝,修为身心是孝,建功立业是孝,爱国守法也是孝.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气呵成,相互贯通,整体意境上已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忠诚也是“孝”的一个基本体现.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在家要履行孝道,在国要做到“忠义”,家庭是起点,国家才是目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与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家庭成员拥有愉悦的心情,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做到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可以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
  总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孝文化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8.
  [2] 许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J].前沿,2010(10).
  [3] 韩震.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J].高校理论战线,2012(4):6-9.
  [4]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7.
  (责任编辑:邓静)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的理论研究通常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即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是一个整体上具有私法属性的制度以及现代民事理论在中国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领域完全有效。然而,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需要的现实状况表明,坚持上述两个假设而忽略中国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的研究取向不符合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演变的所有制基础和对现行制度的现实影响,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参与教材开发.本文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从教材内容、教材教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二次开发问题,旨在使教材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教与学的需要,教法更灵活高效,评价更合理,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从内至
合理冒险行为是俄罗斯刑法中一项独具特色的规定。作为排除犯罪性的情形,合理冒险行为不同于紧急避险,也与正当业务行为相区别。该规定体现出宽容冒险行为、保护善意动机的独特
【摘 要】  数学素养是世界数学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 课程改革将问题情境作为数学知识产生的源头,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发现和提出问题素养”应该成为当代高中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对高中学生所进行的“提出数学问题素养”的调查表明,学生不会或不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甚至于他们有时提出的根本就不是数学问题. 为了提升高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素养,教师就必须实施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特征:内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