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今天,人性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班主任作为学校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工作在基层的教育者,对班内学生直接进行管理和教育,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及在其指导下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以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施行人本管理,即班主任要树立平等、尊重、民主、服务的管理理念,实现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构筑师生间“我—你”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人性 人性化管理 班主任 人本管理 爱的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天下之道管是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称技术是一本万利,管理是无本万利的科学。科学管理是了不起的。在学校,要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也要靠有效的管理。许多教育事实表明,教育和管理是促使学生“腾飞”的双翼。没有教育的管理是无力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1]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学校中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人(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其独特个性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其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培养真正的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育者对人性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人性的探讨
古今中外研究人性问题的学者很多,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研究人性,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这些都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解释人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2]:人性是客观存在的,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性,这是人和动物相互区别的特征之一。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影响程度不同,自身潜能发挥的程度不同,因而追求的目标、方向也就不同,其人性也就不同。正因为人性具有个别性,才使得人类社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人性的个性表现为个体对文化、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理想的追求的差异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体现出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发展的、成功的方面的追求,不能超越社会成为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愿望,而必须与社会相协调,这也是人的共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是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而发展的,这也是其社会性的形成。而人的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其成为其自身的标志。所以人性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性化教育就是以这种统一为前提的。
当今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的个性,仅仅把目光放在社会的需要的层面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要、人的价值。所以教育的人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而作为与教育紧密而不可分的管理也必须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我认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就是把人(学生)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它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真正的“人”——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在人性化管理的视野中,人的需要、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谈人性观对班主任的启示
(一)对班主任的工作性质的审视
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那么由谁来抓班级的工作呢?在我们现行的学校体制中,每个班都有一个班主任来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课外与校外活动、团体活动、安排生活等。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许多所谓的“差班”、“乱班”,经过优秀班主任的辛勤培育,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能转变成“好班”、“优秀班集体”,而有的班本来很不错,由于班主任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却逐渐松弛、散漫,沦为落后。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
另外,班集体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人)组成的,班主任的直接工作对象就是这些有着丰富情感、独立人格和自觉能动性的人,是一些渴望得到发展的人;同时还是一些尚未成熟、对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影响和外部影响不能一一甄别的人,他们是一个可塑性极强、发展潜力很大的群体。所以班主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极大。同时,从学生的角色心理来说,“向师性”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着尊重、崇敬老师和乐意接受教育者教诲的自然倾向,都希望教育者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并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他们,促进他们的发展。[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那颗心与我们的话语相互呼应,就得使我们能和上这根弦的凋子。”班主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教育的人性化贯穿到其班级管理中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对班主任工作中现存问题的理性批判
作为班主任,他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管理者。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明白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人)的本性,然后作为一名班级的管理者也要明白他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他的管理不能是违反人性的强压,而应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但环顾当代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们的确有许多教育活动是缺乏人性的,难怪有人惊呼我们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见物不见人”、“权力至上”等。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往往采取大一统的方法,表现出严重的“家长式”思想。客观地说,现在有些班主任成为班级的总管家,学生的思想品德要管,学生的学习要管,学生的生活、劳动、文体也要管。上课的事要管,课外的事也要管;校内的事要管,校外的事也要管。这么多的事都要管,班主任又有教学任务,可想而知,班主任的管理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而难免采用简单的命令、僵硬的规章、粗暴的惩罚等“家长式”的方法,导致学生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主动性,成为被班主任驯服的学仆。
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往往助长了学生的“官本位”意识,导致学生民主意识的丧失。现在的班主任通常是通过组建班委会来实现其管理。班委会的选举本应经过民主程序,但由于班主任在班级的特殊地位和行政赋予的巨大权威,班委会成员往往是经他认定的、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样选出来的成员往往成为其傀儡,唯班主任之命是从。但是,这些成员在同学们中仿佛成了班主任的代言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往往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官本位”意识极浓。
再次,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人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班主任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是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易冲动的,因此对他们处处限制约束,深怕他们犯错误。但他不知道,学生就是在冒险、挫折、错误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的。十八世纪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4]
最后,班主任“事事都要管”的工作方式也不利于他自身的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无所不包,成天应付许多学生自己都能及时处理好的小事,导致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慢慢下降,甚至被荒废掉。所以在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形势下,班主任必须改变工作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班主任的这种工作管理方式不仅使学生成了“奴隶”“附庸”,造成学生的精神紧张、消极被动,对人的自尊心、个性和尊严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工作方式,寻求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
三、班主任应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点,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享繁荣和幸福。这是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宗旨。具体包括以下涵义: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其能够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容纳的积极性,使组织中的成员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实现组织的高效益的特点及优势而盛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运用到教育中来,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因此我们提出班主任要树立平等、尊重、民主、服务的对话式管理理念。
(一)平等。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打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消除那些传统的僵化的“为师”的优越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新型的“我——你”的师生关系。[5]
(二)尊重。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相同的人,是人都会有缺点,所以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去责备他们,甚至去惩罚他们,而是要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帮助,指导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民主。班主任要改变其家长独裁式的工作作风,在班内实行民主。班委会的组建要经过民主选举,班内的大事也要民主决定。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四)服务。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决定事情,而不是唯领导的命令是从。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急学生之所急。
三、爱的教育——班主任的工作信念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挚的情感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只有“情通”才能“理达”。情通理达才能心悦诚服,从而达到引导、帮助、解惑、教育的目的。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
心理学家认为,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只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并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外,还必须具有师生间情感上的融洽。这也呼唤着爱的教育的实施。
爱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6]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
爱的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坦露自己的思想。因此,作为教师的班主任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心里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所以,作为教师的班主任要明白自己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才的关键因素。
能赢得学生爱戴信赖的班主任,才是合格的班主任;能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班主任,才是出色的班主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当然,爱的教育绝不是纵容的教育。特别是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班主任在爱的同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一切从学生的特点、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3]谭保斌编著.班主任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第1版.
[2]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4]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金生宏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1997.3,第1版.
[6]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三联书店,2001.7,第1版.
关键词: 人性 人性化管理 班主任 人本管理 爱的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天下之道管是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称技术是一本万利,管理是无本万利的科学。科学管理是了不起的。在学校,要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也要靠有效的管理。许多教育事实表明,教育和管理是促使学生“腾飞”的双翼。没有教育的管理是无力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1]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学校中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人(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其独特个性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其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培养真正的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育者对人性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人性的探讨
古今中外研究人性问题的学者很多,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研究人性,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这些都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解释人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2]:人性是客观存在的,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性,这是人和动物相互区别的特征之一。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影响程度不同,自身潜能发挥的程度不同,因而追求的目标、方向也就不同,其人性也就不同。正因为人性具有个别性,才使得人类社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人性的个性表现为个体对文化、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理想的追求的差异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体现出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发展的、成功的方面的追求,不能超越社会成为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愿望,而必须与社会相协调,这也是人的共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是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而发展的,这也是其社会性的形成。而人的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其成为其自身的标志。所以人性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性化教育就是以这种统一为前提的。
当今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的个性,仅仅把目光放在社会的需要的层面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要、人的价值。所以教育的人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而作为与教育紧密而不可分的管理也必须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我认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就是把人(学生)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它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真正的“人”——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在人性化管理的视野中,人的需要、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谈人性观对班主任的启示
(一)对班主任的工作性质的审视
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那么由谁来抓班级的工作呢?在我们现行的学校体制中,每个班都有一个班主任来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课外与校外活动、团体活动、安排生活等。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许多所谓的“差班”、“乱班”,经过优秀班主任的辛勤培育,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能转变成“好班”、“优秀班集体”,而有的班本来很不错,由于班主任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却逐渐松弛、散漫,沦为落后。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
另外,班集体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人)组成的,班主任的直接工作对象就是这些有着丰富情感、独立人格和自觉能动性的人,是一些渴望得到发展的人;同时还是一些尚未成熟、对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影响和外部影响不能一一甄别的人,他们是一个可塑性极强、发展潜力很大的群体。所以班主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极大。同时,从学生的角色心理来说,“向师性”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着尊重、崇敬老师和乐意接受教育者教诲的自然倾向,都希望教育者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并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他们,促进他们的发展。[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那颗心与我们的话语相互呼应,就得使我们能和上这根弦的凋子。”班主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教育的人性化贯穿到其班级管理中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对班主任工作中现存问题的理性批判
作为班主任,他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管理者。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明白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人)的本性,然后作为一名班级的管理者也要明白他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他的管理不能是违反人性的强压,而应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但环顾当代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们的确有许多教育活动是缺乏人性的,难怪有人惊呼我们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见物不见人”、“权力至上”等。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往往采取大一统的方法,表现出严重的“家长式”思想。客观地说,现在有些班主任成为班级的总管家,学生的思想品德要管,学生的学习要管,学生的生活、劳动、文体也要管。上课的事要管,课外的事也要管;校内的事要管,校外的事也要管。这么多的事都要管,班主任又有教学任务,可想而知,班主任的管理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而难免采用简单的命令、僵硬的规章、粗暴的惩罚等“家长式”的方法,导致学生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主动性,成为被班主任驯服的学仆。
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往往助长了学生的“官本位”意识,导致学生民主意识的丧失。现在的班主任通常是通过组建班委会来实现其管理。班委会的选举本应经过民主程序,但由于班主任在班级的特殊地位和行政赋予的巨大权威,班委会成员往往是经他认定的、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样选出来的成员往往成为其傀儡,唯班主任之命是从。但是,这些成员在同学们中仿佛成了班主任的代言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往往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官本位”意识极浓。
再次,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人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班主任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是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易冲动的,因此对他们处处限制约束,深怕他们犯错误。但他不知道,学生就是在冒险、挫折、错误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的。十八世纪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4]
最后,班主任“事事都要管”的工作方式也不利于他自身的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无所不包,成天应付许多学生自己都能及时处理好的小事,导致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慢慢下降,甚至被荒废掉。所以在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形势下,班主任必须改变工作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班主任的这种工作管理方式不仅使学生成了“奴隶”“附庸”,造成学生的精神紧张、消极被动,对人的自尊心、个性和尊严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工作方式,寻求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
三、班主任应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点,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享繁荣和幸福。这是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宗旨。具体包括以下涵义: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其能够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容纳的积极性,使组织中的成员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实现组织的高效益的特点及优势而盛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运用到教育中来,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因此我们提出班主任要树立平等、尊重、民主、服务的对话式管理理念。
(一)平等。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打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消除那些传统的僵化的“为师”的优越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新型的“我——你”的师生关系。[5]
(二)尊重。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相同的人,是人都会有缺点,所以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去责备他们,甚至去惩罚他们,而是要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帮助,指导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民主。班主任要改变其家长独裁式的工作作风,在班内实行民主。班委会的组建要经过民主选举,班内的大事也要民主决定。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四)服务。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决定事情,而不是唯领导的命令是从。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急学生之所急。
三、爱的教育——班主任的工作信念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挚的情感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只有“情通”才能“理达”。情通理达才能心悦诚服,从而达到引导、帮助、解惑、教育的目的。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
心理学家认为,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只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并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外,还必须具有师生间情感上的融洽。这也呼唤着爱的教育的实施。
爱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6]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
爱的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坦露自己的思想。因此,作为教师的班主任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心里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所以,作为教师的班主任要明白自己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才的关键因素。
能赢得学生爱戴信赖的班主任,才是合格的班主任;能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班主任,才是出色的班主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当然,爱的教育绝不是纵容的教育。特别是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班主任在爱的同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一切从学生的特点、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3]谭保斌编著.班主任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第1版.
[2]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4]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金生宏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1997.3,第1版.
[6]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三联书店,2001.7,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