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1]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呼唤,应该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打破僵化模式,推行开放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是人的智慧充分自由、生动活泼的展现。实践证明,宽松开放的弹性氛围有利于学生直抒己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打破那种教师紧锣密鼓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口耳授受关系的僵化模式,还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如曾有教《黄鹂》一课的精彩片断:教师提出问题:
“课文先后四次写到黄鹂。每一次,黄鹂的境况和作者的感受各异,你认为哪一次描写最好?并说明你的见解。”
思考后学生甲说:“第一次描写黄鹂最重要,写出了作者童年迷恋捕鸟,从而引出黄鹂”;
乙说:“第二次描写黄鹂写得最好。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到了声音迷人、色彩艳丽、姿态矫健的黄鹂”;
丁说:“第四次描写得最好。因为作者由江南春季黄鹂的美丽,黄鹂与大自然的和谐,联想到其它动物,从而进一步升华到我们人类,阐明人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极致’”。
戊却说:“我认为四次黄鹂的描写都很重要。因为……。”
由此可见,开放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从而实现“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2]的要求。
二、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方式主要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份,只有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如在《荷塘月色》《荷花淀》《药》这三篇课文中,开篇都是描写月亮的,其目的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是集中思维推导出的结论。但是在这三篇课文中,描写月亮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荷塘月色》描写月亮的目的是营造一个静谧、孤寂的环境,衬托作者“不宁静”的心境;《荷花淀》描写月亮的目的是为了渲染宁静清新的气氛,烘托水生嫂淳朴勤劳的形象;而《药》则借月亮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暗示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场面,这是发散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要以集中思维为基础,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两者结合并举。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知识教育体系来看,教师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而忽略对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把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训练。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3]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只有思维活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所以,教师要牢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日记、作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训练中,教师不硬性规定文体、文题,让学生自由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个性。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写《我的老师》,首先,可以启发学生从老师的外貌、性格、脾气、品德、才能、喜好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选材。其次,鼓励学生在材料立意上大胆寻求标新立异,在体裁上敢于不拘一格。同时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在习作中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激发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启发学生作相关联想,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4]有所见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人云亦云地对待书本,对前人的成就毫无怀疑地接受,是创新思维所忌讳的。有疑就必须质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这篇悼词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悼念之情。教学时,可以词语揣摩为切入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人们常说的“停止了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来表述,却用“停止思想”来表达?这个提挈全文内容的关键问题的提出会马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源流,培养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创新表达的能力。
五、诱导联想,展开想象,给学生插上创新思维的翅膀
《课标》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5]想象和联想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翅膀,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如教学《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可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作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通过有意识的联想和想象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联想能力。
六、分析评价作品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从语言、神态、动作、服饰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形象,体会、领悟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由。这样,不仅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应在《课标》精神指导下,根据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注释:
[1][2][3][4][5]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溪县培文中学)
一、打破僵化模式,推行开放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是人的智慧充分自由、生动活泼的展现。实践证明,宽松开放的弹性氛围有利于学生直抒己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打破那种教师紧锣密鼓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口耳授受关系的僵化模式,还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如曾有教《黄鹂》一课的精彩片断:教师提出问题:
“课文先后四次写到黄鹂。每一次,黄鹂的境况和作者的感受各异,你认为哪一次描写最好?并说明你的见解。”
思考后学生甲说:“第一次描写黄鹂最重要,写出了作者童年迷恋捕鸟,从而引出黄鹂”;
乙说:“第二次描写黄鹂写得最好。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到了声音迷人、色彩艳丽、姿态矫健的黄鹂”;
丁说:“第四次描写得最好。因为作者由江南春季黄鹂的美丽,黄鹂与大自然的和谐,联想到其它动物,从而进一步升华到我们人类,阐明人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极致’”。
戊却说:“我认为四次黄鹂的描写都很重要。因为……。”
由此可见,开放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从而实现“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2]的要求。
二、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方式主要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份,只有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如在《荷塘月色》《荷花淀》《药》这三篇课文中,开篇都是描写月亮的,其目的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是集中思维推导出的结论。但是在这三篇课文中,描写月亮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荷塘月色》描写月亮的目的是营造一个静谧、孤寂的环境,衬托作者“不宁静”的心境;《荷花淀》描写月亮的目的是为了渲染宁静清新的气氛,烘托水生嫂淳朴勤劳的形象;而《药》则借月亮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暗示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场面,这是发散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要以集中思维为基础,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两者结合并举。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知识教育体系来看,教师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而忽略对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把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训练。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3]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只有思维活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所以,教师要牢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日记、作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训练中,教师不硬性规定文体、文题,让学生自由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个性。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写《我的老师》,首先,可以启发学生从老师的外貌、性格、脾气、品德、才能、喜好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选材。其次,鼓励学生在材料立意上大胆寻求标新立异,在体裁上敢于不拘一格。同时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在习作中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激发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启发学生作相关联想,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4]有所见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人云亦云地对待书本,对前人的成就毫无怀疑地接受,是创新思维所忌讳的。有疑就必须质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这篇悼词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悼念之情。教学时,可以词语揣摩为切入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人们常说的“停止了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来表述,却用“停止思想”来表达?这个提挈全文内容的关键问题的提出会马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源流,培养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创新表达的能力。
五、诱导联想,展开想象,给学生插上创新思维的翅膀
《课标》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5]想象和联想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翅膀,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如教学《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可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作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通过有意识的联想和想象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联想能力。
六、分析评价作品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从语言、神态、动作、服饰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形象,体会、领悟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由。这样,不仅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应在《课标》精神指导下,根据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注释:
[1][2][3][4][5]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溪县培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