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特点合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观2021年江苏省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情境化试题的设置。情境化试题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的考查。试题以情境为载体,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中考情境试题考查的方式和特点,构建有效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中考语文;情境考查;学习任务
  情境化试题是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阅读写作等情况,设计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其参与意识。新课标指出:“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之中,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见,情境教学已成为了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下语文课程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学与考查评价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可以多角度、多元化地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者通过分析2021年中考语文情境试题的设计特点,从而构建有效的学习任务,形成配套的评价体系。
  一、202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情境试题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成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情境化试题是中考、高考寻求改革的突破点。总览2021年江苏省各地语文中考试题,命题者越来越淡化死记硬背,注重情境的营造和知识能力的运用,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情境化”测试题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凸显知识能力运用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优秀的情境测试题必须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注重实际的运用能力。2021年江苏省各地的中考试题将知识、能力、素养相融合,实现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内容”的目标。2021年扬州语文中考试题“积累运用”版块,从单一考查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标点、病句、修辞等,转变为以具体的语料为载体,将语言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多项内容整合起来综合考查。2021 年连云港语文中考试题以“魅力
  连云港”为主题,选取恰当的语料,并且巧妙地让学生结合情境为自己的家乡连云港写一段旅游广告词。可见,从“积累——阅读——作文”,命题者情境化的设置,都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这种考查改变了以往的死记硬背、机械式反馈的方式,有效地将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真正落实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知识积累,还需要训练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语段的内涵,有效进行基础语言知识的运用。
  (二)注重融入生活实践
  建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之一。有效而真实的情境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代入感”,拉近情境与生活的距离,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综观2021 年江苏省各地中考试题,命题者巧妙地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阅读主题,有效设置“情境”。如2021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根据语段情境要求学生进行人物采访;南京卷中考语文试题,根据语段情境要求学生判断“语音识别技术”等等。同时,各地试题还融入“校园”“社会”“地方”等文化,让学生“可感”性更强。2021年扬州语文中考试题“综合学习”版块,巧妙设置以下情境:
  自习课,空调发出呼呼的声响,但是教室里依然有些闷热,同学们奋笔疾书,王老师在讲台上改着数学作业,佳佳悄悄埋下头,看起了课外书。
  基于此情境,命题者创作了一段戏剧脚本,要求学生补全舞台提示以及人物对白。在考题中,命题者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构建现场性的学习任务。
  (三)注重设置整体情境
  情境化命题设计从单一的试题逐步转为整体的建构,从自觉的感性迈向了理性的探索。2021年连云港中考语文卷,题目给出一段“神奇浪漫连云港”的材料,分别考查了以下相关的知识:字词书写、释义、注音、谦敬词等语言基础知识;名著考查,分门别类语段成分、名著知识运用;以神奇浪漫连云港文化为背景,拟写人物采访提纲,介绍李洪甫先生的《西游记》作品校订成果。三部分的内容从语言的积累到阅读理解再到语言表达,题目紧扣一段语料,设计整体而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模式,有效完成阅读任务。
  二、基于情境化测试题的学习任务构建
  (一)强化应用,构建整体学习任务
  面对语文情境化的考查,教师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设计情境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构建整体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注重单元意识,结合单元整体内容,设计系统性学习任务。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由《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这四篇课文组成。单元的写作板块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实践的题目则从场景描写拓展到校园生活、成长经历中的体验。教师依据这些内容,充分利用课文,通过整体学习的方式,拓展资源设计活动,使语文课既有趣味又有价值。具体如下:阅读四篇作品,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为身边的美景拍摄照片,绘制图画,制作自然标本,并且写一篇200字的推荐词;开展微调查,模仿作品中诗歌文体的写法,创作一首歌颂大自然的诗歌。三个学习任务,从阅读积累到阅读感悟,最终实现阅读交流,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联系生活,构建现场学习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确立专项阅读任务,注重将静态的文体知识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思辨读写能力训练。同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文体特点,着眼于这篇文本服务于生活的角度去构建现场的学习任务。比如,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乡文化建设”这一单元综合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四篇文本,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习俗,作为导游请简要介绍自己的家乡风物;学会列访谈提纲,围绕名人事迹撰写人物访谈;围绕家乡的经济转变,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如果你是一名基层干部,请对家乡文化的保护重建,撰写三到四条合理的建议(要求:每条200字左右,有理有据);每个人都有家乡情结,请以儿童的视角记录对家乡的记忆(要求:600字左右,感情真挚)。
  可见,上述学习任务唤起学生“家乡情愫”的同时,有效构建现场感的情境,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完成学习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将阅读活动有效转化为考场应用。比如,笔者结合2020年国庆档热门电影《一点就到家》,要求学生观看影片,简要叙述影片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元“活动·探究”主题,要求学生以“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为主题的作文题,通过这个作文训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落实“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根本任务。
  总之,2021年江苏省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多元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題,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并且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从而解决实际的问题。
  
  作者简介:孙一丹(1991—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欢墩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是关键。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属于条件型贫困、资源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的叠加区,受各种因素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制约。本文从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产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认为该地长期以来面临产不出人才、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难觅乡村精英和劳力资源减少的困境,并就突破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摘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能力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探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阅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典型性文本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的阅读路径可尝试着眼关键词句,把握文本大意;聚焦材料细处,领会人物特征;理清材料关系,探究写作意图。以此推进教学,深入理解文本,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材料;教学路径;材料关联  写人叙事类文本一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我的伯父鲁
摘要:“比较还原法”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此方法解读《故都的秋》,在对文本意象、背景、情感的还原与比较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还原法;矛盾;意象  《故都的秋》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怎样品味该文的经典之处一直是困惑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比较还原法”是孙绍振教授提出的一种从微观上解读文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鉴赏视角广。拟尝试运用“比较还原法”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以人才为“基”科技为“要”,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的典型模式、成功范例、工作成效及实践经验为例,为职业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内容.古诗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重构,披文入情,逐步
摘要:思维训练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审问、慎思、明辨”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探讨从文本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有效途径,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资源;思维品质;有效途径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的体例上注重单元主题的整合,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
河流径流动态监测是流域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累积距平曲线法、极差曲线法、方差比较法,对2016~2018年宝鸡市渭河拦河闸上游渭河干流及支流拓石、林家村、益门镇三个水文站径流量的月变化及年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水文站的径流量年变率、月变率很大,年径流量变化最大超过8.5倍;每年的1~2月、12月是径流量最小的季节,6~10月是径流量最大的月份,三个水文站集水区间的产流量各不相同,其中清姜河流域的单位面积产流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小学古诗教学是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的工程,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来认识古诗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古诗的意象,走进诗人的心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在古诗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中流连忘返。一、体会古诗语言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播面最广、最深入人心的是古诗,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古诗具有
期刊
阅读与写作犹如语文的双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遗憾的是,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不少教师却人为分割阅读与写作。统编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编撰过程中,围绕单元要素,从讲读到自读,再到巩固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一体的理念。本文结合实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浅析读写一体优化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教材解读,推进读写一体  教材解读、读写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