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蚕宝宝走进了教室,和幼儿成为朋友,生成“亲亲蚕宝宝”主题活动。幼儿和蚕宝宝亲近的同时,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发现,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体验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答案的同时满足其探索学习的愿望,促进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微主题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向“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目标靠近。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去年的蚕籽灵敏地嗅到春天的气息,迫不及待的往外钻。
一、“蚁蚕”是蚂蚁还是蚕?
因为刚出生的蚕宝宝太小,所以初次与幼儿见面,是被我放在投影仪上,“你们看这是啥?”涵涵说:“这是小蚂蚁。”文文说:“不对,小蚂蚁有脚的,这个没有脚。”月月说:“这个好像叫蚁蚕,我在外婆家见过。”孩子们好奇的问:“什么是蚁蚕啊?”我说:“就是蚕宝宝刚刚生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吃东西,身上黑黑的,像小蚂蚁。”月月说:“老师,我们能自己来养蚕宝宝吗?”我爽快的答应了。
二、为蚕宝宝造新房
幼儿为蚕宝宝正式成为班级里的成员开心,月月提出:我们要给蚕宝宝准备一间房子。蚕宝宝喜欢住什么样的房子呢?于是关于蚕宝宝的房子的讨论开始了,有的说要大,有的说要暖和,还有的说要漂亮,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要透气,温暖,保湿的材料,最后全班幼儿通过投票选出一个漂亮的纸质鞋盒做为蚕宝宝的新房。
三、领养蚕宝宝
蚕宝宝越长越大,没过多久,幼儿发现,蚕宝宝住的太拥挤了,好多条蚕宝宝压在一起,月月着急的说:“蚕宝宝会不会陂压死?”乐乐说:“还会憋死的。”我顾做担心的问:“这可怎么办呢?” 月月说:“我们给蚕宝宝盖个大大房子吧。”乐乐说:“还是把蚕宝宝分开来养,每人给它建一个家吧!”孩子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看来乐乐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就有了《领养蚕宝宝》活动,幼儿一起讨论和谁一起领养?领养几条合适?最后大家愉快地决定:一次领养五只,可以一个人领养,也可以和朋友一起领养。
四、蚕宝宝“生病”了?
这天,几个幼儿惊慌地告诉我:“老师,我的蚕宝宝不是黑色的了”“我的也有三条变黄色了,是不是生病啦?它们会死吗?”孩子们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我微笑着说“不要着急,这是蚕宝宝蜕了第一次壳,它们长大啦。”孩子们看着蜕了皮的蚕宝宝,眼睛里充满了疑问,于是我们开展: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身上黑点是什么?蚕宝宝的便便有什么用?等亲子问题大调查活动,充分发掘蚕宝宝身上的秘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兒发现蚕宝宝每天都在长大,怎样让幼儿从科学数据上感受到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呢?那就每周来一次《测量蚕宝宝》活动吧,幼儿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放在记录纸上,并把头或尾放在刻度0上,认真地数刻度做记录。在测量中,幼儿不仅发现数字变化,还发现蚕宝宝身体有胖有瘦,拿在手里软软的凉凉的。
五、蚕宝宝结茧了
早上,刚到幼儿园,月月就急着说“老师,昨天放学我数了还有5条蚕宝宝,现在怎么只有4条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在盒子的角落里,多了一个椭圆形的白白的小东西。我说“你看,这里有个什么?”幼儿都好奇地围过来看,谁也说不出名字 “这个啊,就是蚕宝宝结的茧子,我知道,蚕宝宝长大了,吃饱了,就吐丝结茧了”每到关键时刻月月总是一语惊人。我说:“你们知道吗,蚕宝宝结茧时最怕惊吓了,否则结不成茧还可能会死掉呢。”接下来的几天,教室里特别安静,谁也不愿意打扰蚕宝宝工作。
六、小小抽丝工
一周后,每个蚕宝宝都已成了茧。生活老师准备好热水、食用碱。我说:“猜猜,这些材料要干嘛?”孩子们都摇摇头。“在热水中放入碱,然后把蚕宝宝结的茧放进去泡,等泡软了就可以抽丝了。”原本以为孩子们会迫不及待的想抽丝,没想到却陷入是否烫死蚕宝宝的焦虑中:“蚕宝宝会不会被烫死啊?”“这么烫的水,肯定会烫死的。”“蚕宝宝真可怜,我不舍得烫死它。”我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抽出丝,就做不出那么多漂亮的丝绸物品。”孩子们纠结了一会最后大家决定每人摘下两个茧子,泡在热水中,剩下的留下来。下午,小小抽丝工开始工作了,每人手里一根小棒边抽边绕边说:“这个蚕茧的丝好长啊!我抽了好久还没有抽玩呢!”“一个茧子的丝有多长呢?……”每次体验活动孩子们总是有那么多新的发现,还有有说不完的话题。
七、我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思想告诉我们“听了会忘记,看了能记住,只有做了才会学会”。因此,我们解放幼儿的双手和头脑,让幼儿自己参与饲养,为幼儿“做中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清理蚕砂》、《为蚕宝宝搬家》、《测量蚕宝》、《写生蚕宝宝》、《桑叶印画》、《泥工蚕宝宝》、《小小抽丝工》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的开展,既追随幼儿的游戏脚步,又贴近幼儿的生活。饲养蚕宝宝的过程是一段快乐的科学探究历程,伴随着蚕宝宝的成长,孩子们不仅对“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有新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体验到了怎样去关爱身边的人和物的情感,感受着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方面,更注重引导孩子养成用多种感官观察的习惯,坚持不懈的追随孩子的兴趣,感知蚕的一生。另外,充分发挥了家长、同伴的作用,教师、同伴、家长的参,推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生活在继续,成长的脚步不会停止,接下来,期待幼儿又会经历怎么的奇妙之旅:是破茧而出蚕蛾?还是纸上洒满了蚕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2]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
[3]线亚威.《幼儿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微主题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向“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目标靠近。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去年的蚕籽灵敏地嗅到春天的气息,迫不及待的往外钻。
一、“蚁蚕”是蚂蚁还是蚕?
因为刚出生的蚕宝宝太小,所以初次与幼儿见面,是被我放在投影仪上,“你们看这是啥?”涵涵说:“这是小蚂蚁。”文文说:“不对,小蚂蚁有脚的,这个没有脚。”月月说:“这个好像叫蚁蚕,我在外婆家见过。”孩子们好奇的问:“什么是蚁蚕啊?”我说:“就是蚕宝宝刚刚生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吃东西,身上黑黑的,像小蚂蚁。”月月说:“老师,我们能自己来养蚕宝宝吗?”我爽快的答应了。
二、为蚕宝宝造新房
幼儿为蚕宝宝正式成为班级里的成员开心,月月提出:我们要给蚕宝宝准备一间房子。蚕宝宝喜欢住什么样的房子呢?于是关于蚕宝宝的房子的讨论开始了,有的说要大,有的说要暖和,还有的说要漂亮,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要透气,温暖,保湿的材料,最后全班幼儿通过投票选出一个漂亮的纸质鞋盒做为蚕宝宝的新房。
三、领养蚕宝宝
蚕宝宝越长越大,没过多久,幼儿发现,蚕宝宝住的太拥挤了,好多条蚕宝宝压在一起,月月着急的说:“蚕宝宝会不会陂压死?”乐乐说:“还会憋死的。”我顾做担心的问:“这可怎么办呢?” 月月说:“我们给蚕宝宝盖个大大房子吧。”乐乐说:“还是把蚕宝宝分开来养,每人给它建一个家吧!”孩子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看来乐乐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就有了《领养蚕宝宝》活动,幼儿一起讨论和谁一起领养?领养几条合适?最后大家愉快地决定:一次领养五只,可以一个人领养,也可以和朋友一起领养。
四、蚕宝宝“生病”了?
这天,几个幼儿惊慌地告诉我:“老师,我的蚕宝宝不是黑色的了”“我的也有三条变黄色了,是不是生病啦?它们会死吗?”孩子们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我微笑着说“不要着急,这是蚕宝宝蜕了第一次壳,它们长大啦。”孩子们看着蜕了皮的蚕宝宝,眼睛里充满了疑问,于是我们开展: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身上黑点是什么?蚕宝宝的便便有什么用?等亲子问题大调查活动,充分发掘蚕宝宝身上的秘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兒发现蚕宝宝每天都在长大,怎样让幼儿从科学数据上感受到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呢?那就每周来一次《测量蚕宝宝》活动吧,幼儿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放在记录纸上,并把头或尾放在刻度0上,认真地数刻度做记录。在测量中,幼儿不仅发现数字变化,还发现蚕宝宝身体有胖有瘦,拿在手里软软的凉凉的。
五、蚕宝宝结茧了
早上,刚到幼儿园,月月就急着说“老师,昨天放学我数了还有5条蚕宝宝,现在怎么只有4条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在盒子的角落里,多了一个椭圆形的白白的小东西。我说“你看,这里有个什么?”幼儿都好奇地围过来看,谁也说不出名字 “这个啊,就是蚕宝宝结的茧子,我知道,蚕宝宝长大了,吃饱了,就吐丝结茧了”每到关键时刻月月总是一语惊人。我说:“你们知道吗,蚕宝宝结茧时最怕惊吓了,否则结不成茧还可能会死掉呢。”接下来的几天,教室里特别安静,谁也不愿意打扰蚕宝宝工作。
六、小小抽丝工
一周后,每个蚕宝宝都已成了茧。生活老师准备好热水、食用碱。我说:“猜猜,这些材料要干嘛?”孩子们都摇摇头。“在热水中放入碱,然后把蚕宝宝结的茧放进去泡,等泡软了就可以抽丝了。”原本以为孩子们会迫不及待的想抽丝,没想到却陷入是否烫死蚕宝宝的焦虑中:“蚕宝宝会不会被烫死啊?”“这么烫的水,肯定会烫死的。”“蚕宝宝真可怜,我不舍得烫死它。”我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抽出丝,就做不出那么多漂亮的丝绸物品。”孩子们纠结了一会最后大家决定每人摘下两个茧子,泡在热水中,剩下的留下来。下午,小小抽丝工开始工作了,每人手里一根小棒边抽边绕边说:“这个蚕茧的丝好长啊!我抽了好久还没有抽玩呢!”“一个茧子的丝有多长呢?……”每次体验活动孩子们总是有那么多新的发现,还有有说不完的话题。
七、我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思想告诉我们“听了会忘记,看了能记住,只有做了才会学会”。因此,我们解放幼儿的双手和头脑,让幼儿自己参与饲养,为幼儿“做中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清理蚕砂》、《为蚕宝宝搬家》、《测量蚕宝》、《写生蚕宝宝》、《桑叶印画》、《泥工蚕宝宝》、《小小抽丝工》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的开展,既追随幼儿的游戏脚步,又贴近幼儿的生活。饲养蚕宝宝的过程是一段快乐的科学探究历程,伴随着蚕宝宝的成长,孩子们不仅对“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有新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体验到了怎样去关爱身边的人和物的情感,感受着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方面,更注重引导孩子养成用多种感官观察的习惯,坚持不懈的追随孩子的兴趣,感知蚕的一生。另外,充分发挥了家长、同伴的作用,教师、同伴、家长的参,推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生活在继续,成长的脚步不会停止,接下来,期待幼儿又会经历怎么的奇妙之旅:是破茧而出蚕蛾?还是纸上洒满了蚕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2]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
[3]线亚威.《幼儿主题教育活动精品案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