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类疾病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资料选择:120例自2007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安全出院率分析总结。结果:在通过合理用药的治疗后,患者虽然在治疗的期间有1例出现复发的状况,但是最终均安全出院,即安全出院率为100%。结论:合理用药于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医学临床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87-0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7年6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12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在56-75岁之间。该标准均参照我国防范治疗心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本身持有1-2项危险元素、伴血液流变学体征异常但躯体健康者为一级预防人群;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伴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脂紊乱,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房颤及脑部腔隙梗死者为二级预防人群;患有心肌梗死、支架或搭桥术后,脑梗死或出血后遗症者为三级预防人群。下表综合了三种标准人数分配及用药年限:
1.2 用药方法 ①一级预防的患者选择中药治疗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有辅佐性的药品进行辅助预防治疗用药。用量单可参照下表:
②对于二级预防患者来说,不仅要用中药进行调理之外,还应该适当注射中药进行治疗,药品如:静脉滴注苦碟子注射液(40ml,1次/d),或者是静滴脉络宁等。③而对于三级预防患者则应该选择冰片、水蛭等药物实施紧急救助,此外还要对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并用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来提高疗效,抑制过敏反应。
1.3 用药后期观察 在120例患者用药后进行了用药观察记录(记录包括:用药不良反应的记录、对用药次数的记录和对用药后反应的随访)此外还对长期服药者做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项目进行检查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数进行表示其结果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
2 结 果
2.1 统计整理了各种亚类药品的用药次数及药品在近几年的使用频率。
2.2 服药期间无新发病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项目均未见异常变化,各系统也没有出现不适症状。由此可见,中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指标维护还是极有好处的,但是中药注射存在不良反应,需要特别注意。
3 讨论
3.1 用药情况分析 医生需要长期积累心脑血管基本的用药经验并依此对不同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用药,用药方式不仅需要控制病情,还要具备一些预防性的控制措施。例如:①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大多数患者都是属于Ⅱ期或Ⅲ期高血压。这类患者除了会出现基本病况,还会出现明显的浮躁、失眠等心理情况,更有甚者会出现病前恐惧,影响患者的休息从而影响病情恢复,此时要使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或保持情绪稳定,医生需使用镇定剂等抑制性药物②医生在治疗心绞痛患者时一般会使用血管扩张剂,但在实践中血管扩张剂并不能解决所有患者的心绞痛,因为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肌对氧的供需矛盾。而且心绞痛发生的诱因很多,如情绪波动、贫血、失眠、突然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寒冷、静卧(卧位性心绞痛)等均可诱发心绞痛。所以,在用药时首先应该应用血管扩张剂控制病情。辅助治疗的药物可选择部分中药(以恢复心肌供血为主,减轻心脏和心血管的负担)并且要调整患者的心理保证运动量和休息,适当排尿,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使心室舒张期末压降低,再配合使用血管扩张剂,效果更佳。
3.2 中药治疗的优势作用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民众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再加上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飙升。据有关统计,2003――2008五年间发病增长率高达71%。中药切合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起病、急性发作、病后调养”的特性,具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对应剂型,而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它更适合长期治疗与调养心脑疾病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很好的疗效,长期服用可有效防止脑中风复发。其药品主要成份包括:川芎、丹参、体外培育牛黄、麝香、水蛭、毛冬青、槐花、人参茎叶皂苷、冰片、蟾酥等,同时进行辅助治疗时也可以选用一些中成药,提升对心脑血管的控制。由本次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目前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可观的,所以中药是深受患者认可和临床认证的。对于中药来说,可以有明显的活血化瘀、开窍、抗栓抗凝、降压降脂等功效。同时,也能够为西药治疗后的患者带来身体恢复的机会,在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供氧量方面效果显著,是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
3.3 用药剂量及安全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主要有这样几种治疗手段:①支持疗法,维持体表征状。②有效抑制并发症,如癫痫等。③重建心脑循环,如溶栓、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等。④保护神经。⑤二级预防,抵抗排除危险因素。无论何种治疗方式,用药安全问题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①对于一级预防患者来说,须考虑到用药的不良反应,必须要以轻微、短期用药为主来应对这种轻微的病症②二级预防患者的用药要严格注意用药时间和配合情况,对于二级预防患者的用药安全考虑要以控制“不良反应”为主,尤其是中药注射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会很严重,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及时采取西药控制措施,恢复患者身体正常指标。③对于三级用药患者要以常用药为主,每次用药前后都应该进行肾功能、心肺功能的全面影像检查和化验,严格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结论:从上文根据资料立论分析可以得出,医生对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进行合理的施药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从医学与社会发展来看,值得临床医学广泛推广与使用。即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药效得出的最佳效果能为医学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文祥.老年人生理功能变化与合理用药.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0):18.
[2] 孙旭虎.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要点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7,54(1):27.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87-0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7年6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12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在56-75岁之间。该标准均参照我国防范治疗心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本身持有1-2项危险元素、伴血液流变学体征异常但躯体健康者为一级预防人群;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伴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脂紊乱,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房颤及脑部腔隙梗死者为二级预防人群;患有心肌梗死、支架或搭桥术后,脑梗死或出血后遗症者为三级预防人群。下表综合了三种标准人数分配及用药年限:
1.2 用药方法 ①一级预防的患者选择中药治疗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有辅佐性的药品进行辅助预防治疗用药。用量单可参照下表:
②对于二级预防患者来说,不仅要用中药进行调理之外,还应该适当注射中药进行治疗,药品如:静脉滴注苦碟子注射液(40ml,1次/d),或者是静滴脉络宁等。③而对于三级预防患者则应该选择冰片、水蛭等药物实施紧急救助,此外还要对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并用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来提高疗效,抑制过敏反应。
1.3 用药后期观察 在120例患者用药后进行了用药观察记录(记录包括:用药不良反应的记录、对用药次数的记录和对用药后反应的随访)此外还对长期服药者做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项目进行检查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数进行表示其结果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
2 结 果
2.1 统计整理了各种亚类药品的用药次数及药品在近几年的使用频率。
2.2 服药期间无新发病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项目均未见异常变化,各系统也没有出现不适症状。由此可见,中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指标维护还是极有好处的,但是中药注射存在不良反应,需要特别注意。
3 讨论
3.1 用药情况分析 医生需要长期积累心脑血管基本的用药经验并依此对不同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用药,用药方式不仅需要控制病情,还要具备一些预防性的控制措施。例如:①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大多数患者都是属于Ⅱ期或Ⅲ期高血压。这类患者除了会出现基本病况,还会出现明显的浮躁、失眠等心理情况,更有甚者会出现病前恐惧,影响患者的休息从而影响病情恢复,此时要使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或保持情绪稳定,医生需使用镇定剂等抑制性药物②医生在治疗心绞痛患者时一般会使用血管扩张剂,但在实践中血管扩张剂并不能解决所有患者的心绞痛,因为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肌对氧的供需矛盾。而且心绞痛发生的诱因很多,如情绪波动、贫血、失眠、突然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寒冷、静卧(卧位性心绞痛)等均可诱发心绞痛。所以,在用药时首先应该应用血管扩张剂控制病情。辅助治疗的药物可选择部分中药(以恢复心肌供血为主,减轻心脏和心血管的负担)并且要调整患者的心理保证运动量和休息,适当排尿,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使心室舒张期末压降低,再配合使用血管扩张剂,效果更佳。
3.2 中药治疗的优势作用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民众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再加上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飙升。据有关统计,2003――2008五年间发病增长率高达71%。中药切合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起病、急性发作、病后调养”的特性,具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对应剂型,而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它更适合长期治疗与调养心脑疾病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很好的疗效,长期服用可有效防止脑中风复发。其药品主要成份包括:川芎、丹参、体外培育牛黄、麝香、水蛭、毛冬青、槐花、人参茎叶皂苷、冰片、蟾酥等,同时进行辅助治疗时也可以选用一些中成药,提升对心脑血管的控制。由本次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目前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可观的,所以中药是深受患者认可和临床认证的。对于中药来说,可以有明显的活血化瘀、开窍、抗栓抗凝、降压降脂等功效。同时,也能够为西药治疗后的患者带来身体恢复的机会,在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供氧量方面效果显著,是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
3.3 用药剂量及安全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主要有这样几种治疗手段:①支持疗法,维持体表征状。②有效抑制并发症,如癫痫等。③重建心脑循环,如溶栓、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等。④保护神经。⑤二级预防,抵抗排除危险因素。无论何种治疗方式,用药安全问题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①对于一级预防患者来说,须考虑到用药的不良反应,必须要以轻微、短期用药为主来应对这种轻微的病症②二级预防患者的用药要严格注意用药时间和配合情况,对于二级预防患者的用药安全考虑要以控制“不良反应”为主,尤其是中药注射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会很严重,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及时采取西药控制措施,恢复患者身体正常指标。③对于三级用药患者要以常用药为主,每次用药前后都应该进行肾功能、心肺功能的全面影像检查和化验,严格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结论:从上文根据资料立论分析可以得出,医生对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进行合理的施药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从医学与社会发展来看,值得临床医学广泛推广与使用。即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药效得出的最佳效果能为医学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文祥.老年人生理功能变化与合理用药.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0):18.
[2] 孙旭虎.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要点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7,5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