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当过兵的村官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营生活对军人人生的影响,是持续终生的。千千万万个退伍军人告别军营后,仍保持和发扬了我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在不同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其中有这样一群退伍兵,他们退伍后成为了村官,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共同富裕。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共同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原本是个闭塞的小山沟,村民常年靠“春种几垄地、秋摘几筐果”谋生,窮得就像荒山里的石头,光秃秃。1982年李锁高中毕业后,穿上军装,走出了大山。3年服役期满,回到毛家峪的李锁看到城市乡村之间的巨大反差,倍感心痛。
  1989年,李锁东挪西借凑了10万元钱,开了一个小瓶盖厂。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1996年底,企业拥有员工500多人、固定资产300多万元,成了天津小有名气的企业,他自己年收入20多万元。2000年11月,李锁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郑重承诺:“豁出我这100多斤,也要把毛家峪变个样。如果3年内没让大伙儿都富起来,我自动辞职!”从担任支部书记那天起,李锁就苦苦思索毛家峪村人的致富路。他四处搜集信息,一次听到同县的下营镇常州村搞旅游致富的经验,心中为之一亮:“毛家峪有万亩林场,是个天然大氧吧。人家能靠资源优势富起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他萌生了开发资源办旅游促发展的想法。经过考察和论证,在专家们的建议下,根据毛家峪自然环境好、长寿老人多的特点,对外打出了“毛家峪长寿度假村”的品牌。开发建设需要大笔资金,集体没钱,上哪儿去弄?于是李锁带头,把家里的房产、有价证券、汽车拿出来担保,并承诺:“失败了,算我的;赚钱了,大伙儿的。”妻子一听,火了。把能担保的东西都给藏起来了。他也知道,发展村办旅游不是没有风险,一旦失败,自己家将最先破产。但为了能让全村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豁出去了。软磨硬泡耐心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先后贷款200多万元投入到景区建设中。2002年春,他又带头推倒老房,在全村建起第一家标准较高的农家旅店,同时动员党员、村干部,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家庭旅店。很快,全村建起12家农家旅店。为吸引游客,他进天津、上北京,见旅行社门就进。同时,还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当年“十一”黄金周,一向沉寂的小山村突然热闹起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游客慕名而来,毛家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开门红”。当年底,本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000元。
  如今的毛家峪村,户户配电脑,人人用手机,农民们开心地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村民说,“有李锁这样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书记,是毛家峪村村民的福分啊!”
  俞国富:让经不难念
  俞国富1990年12月入伍,1994年退役,曾获优秀士兵4次,嘉奖4次,被空八军评为“优秀团干部”。退伍后进入原杭州市余杭区彭公乡最大的乡镇企业,当上了供销科长,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又被推选为原两水坞村的支委、书记,2004年12月,村规模调整后,经过民主选举,成为彭公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彭公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有早竹笋面积5000多亩,农户1119户,总人口4200人,是余杭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村。村里家家户户有种早竹的传统,竹笋产业比较发达。担任主任后,俞国富始终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带领村一班人着手新建浙江彭公竹制品市场。彭公竹制品市场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马路市场、竹棚户、钢棚户的变迁,营业房和产品档次仍然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少。另外,市场周边交通、治安问题突出,管理困难。为改变这一现状,俞国富以军人特有的敢想敢干的作风,提出建设一个全国一流、大型的、现代化竹艺交易市场,并要彻底改变马路市场的现状。他以镇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借各种场合与机会多次呼吁建设新的彭公竹制品市场。2008年12月,浙江彭公竹制品市场项目终于正式立项,并列入余杭区商贸重点项目、瓶窑镇人代会10件实事之一。俗话说“百姓百姓百条心,真是一本难念的经”。村干部的工作从来就不是挥挥手就能解决问题的,是要实打实地做工作才能完成。于是,在村民代表会议上,他和村干部向广大群众宣传办市场能给当地村、百姓带来实惠,采取村干部包组、包户的征地办法,不分昼夜地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一个市场总面积323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营业店铺1400个,设施一流、配套齐全,集加工、售销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竹艺、竹制品交易市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市场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今天,走进彭公村,满目翠绿,清凉宜人,山村农家别墅随处可见,小轿车奔驰在干净的山道上。在村委办公室,杭州市第一批生态村、余杭区先进党组织、清洁余杭示范村、余杭区文化村等荣誉奖牌挂满了墙壁。老百姓说:俞主任那样有头脑、会经营、善管理的退伍军人,地方非常欢迎,感谢部队的培养。
  邹敬善:自己还像一个兵
  “桑植是个好地方,山是万宝山,地是刮金板,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生活在“九山半水半分田”、历经“十年九灾”磨难的桑植人用这首民歌表达对故土的热爱,这首民歌寄托了桑植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可桑植县澧源镇燕窝村的村支书邹敬善却认为这首歌不是梦,自1971年从广州军区某炮团退伍后,邹敬善就全身心地投进这块红土地,他要引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再也不能停留在饿肚子的生活水平上了。”1988年,当了10年党支部书记的邹敬善听到乡亲们的呼声,他坐不住了,选择了突围。1988年9月粮食归仓后的一天,邹敬善动员妻子卖掉700多斤粮食和一头猪,怀揣着500元上了路,他到了广东、广西,去了四川,最后到了湖北。长达16天的考察,邹敬善看到许多农村种果树发了财,心中有了宏伟的目标。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使邹敬善深知要把乡亲们引到栽种水果的路子上来,必须先有样板。于是他把村支两委和全村34名共产党员召集起来,做思想动员工作,谈栽种水果的前景。邹敬善率先养猪6头,并连片开发山地,栽上了7亩桠柑,建起了生态农业园;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栽上300多亩水果,建起了一个个猪栏。1600亩水果园遍及燕窝村2170亩土地上,邹敬善用“山上有果子,家中有猪仔,出门有路子,照明有灶子,田里有粮子”的“五子经”,圆了燕窝村260户村民 的小康梦。   现如今,全村家家户户拥有3至1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猪圈喂猪,猪粪发酵成沼气,沼气粪种粮种果,沼气煮饭炒菜照明,燕窝人实现了“山是万宝山,地是刮金板,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的发家致富梦想。
  袁安明:身家过亿的村支书
  袁安明1983年入伍, 1988年退伍。退伍后,回到了依然贫穷的家乡——重庆市万州区桑树村。凭着部队给他的胆识和勇气,毅然闯荡商海。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创业接连受挫,但他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袁安明获得万州区一块土地的开发项目。用汗水和智慧挖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将承包的一个乡镇建筑企业改制组建成重庆建安集团公司。并以诚信、严格、优质、高效的行为,赢得了企业的大发展。公司从二级企业晋升为一级企业,业务范围已拓展到17个省市,成為拥有18家分公司,员工11000人,集工程建设、对外投资、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企业。
  2002年,身家过亿的袁安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竞选上了桑树村村支部书记,他的梦想就是让乡亲们一同富起来。担任村支书后,如何找到桑树村发展的路子,成了他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于是,他和村干部们利用两个多月时间,研究移民政策,多方走访调研,召开相关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了“依托现有的交通和地理优势,发展集体经济,解决移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的发展路子。桑树村地处城郊,交通便捷,沙石资源丰富,经过考察论证后,袁安明决定在村里修建码头、沙石场。方向找准了,他带着村干部,奔波于政府各部门、国有和民营企业之间,建货场、修码头,拉动辖区经济发展,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桑树村货场、码头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00万吨,年创产值800万元,安置村内外移民就业1000余名,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到目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当年的不足1000元上升到6400元,全村集体资产由负债400万元发展为现有的500万元,家乡的父老乡亲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范振喜:感谢那230个手印
  范振喜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1981年10月入伍,1985年底退伍,1987年当选他们县周台子村村支部书记时,村里是“一穷二乱人心散”,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面对这种状况,当时25岁的范振喜深感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他心里清楚,要改变受穷的面貌,必须发展集体经济,要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发展企业。经过自建——收购的过程,到1991年他们建了以果品加工为主的一些企业,并在赔赔赚赚中摸索前进。当他们筹建第一个铁选场时,在银行贷款40万元之后,还差70万元。风险困难难不倒他们。他们决定向村民借款!在村民大会上,他对大家说:“厂子挣了,钱是大伙的;赔了,算我们村干部借大家的,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大家!”他们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跑了半个月,按下了230多个手印。这230个手印,不仅筹齐了建厂所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凝聚起了人心,增加了他们带领群众前进的力量。正是这个借款决定的实施,为他们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投进去的钱不打水漂,他和班子成员加班加点,带领村民拼命苦干,创造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当年盈利的奇迹。接着,他们又用“滚雪球”的方式建立起一批新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使村经济进入到了收购企业的新阶段。
  范振喜1987年至今连续26年任滦平县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26年来,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赤诚,在身患血癌的情况下,一面与病魔顽强抗争,一面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一名革命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和村“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经过不懈的奋斗,使一个穷乱交困的后进村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了面貌。到2008年底,全村实现产值3亿多元,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集体纯收入3000多万元。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笔画不出龙,一锹挖不出井。”王继春一双黑壮粗糙又满是伤疤的手,见证了他为此付出的辛苦。  成都军区驻滇某通信团上士王继春,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十斤,打远一看,犹如顶天立地的一座“黑塔”,走近细瞧,肉嘟嘟的脸蛋子如同发面馍,硬是把两只眼睛挤成了缝。  王继春虽然体重超标,但却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担任军械仓库的军械修理员一职12年,舞枪操炮是他的专长,再不听话的轻武器经他手一摆弄,要多服帖
期刊
机关工作对我来说步履维艰,远不如在连队如鱼得水,这让我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但一次教育谈话改变了我的认知,让我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决不能在困难面前却步。  1995年,我从军校毕业,来到某步兵团任排长。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我逐渐熟悉了基层工作,各项工作有了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始在同期毕业的战友中崭露头角。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在连队大展拳脚干出一番成绩时,一纸命令却把我从排长岗位选调到
期刊
4年里,金俊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体系对抗、实弹打靶、陆空联合演习等多次重大军事任务,带领全班几次紧急排除故障,就这样成长为一名“没脾气”的资深班长。  当着班长,没点脾气,怎么带兵?在成空驻滇导弹某旅,提到天线收发班班长金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为人老实,性格温和,总是笑呵呵的,是个超级没脾气的人。然而,就是这个“没脾气”的金俊,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官,直招入伍5年,当了4年班长,不仅班里各
期刊
2006年,海南。  七夕马上就要到了,房宇望着桌上的日历,心中不由地升起了一丝忧愁。  那是3年前的仲夏,当兵4年的房宇第一次踏上探亲的路。无巧不成书,房宇竟然在列车上遇见了小学同学冯雪。果真是女大十八变,当年的黄毛丫头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房宇暗自欢喜。同样,经过几年军旅磨练的房宇也深深吸引了冯雪。  相逢恨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俩人深情许诺,决定携手一生。对于结婚,冯雪十分善解人意,只提出了一
期刊
一顶帐篷、两口锅、六个兵,这便是位于额尔齐斯河岸丛林深处的41号执勤哨所。  名为41号,是由于哨所位于中哈边境41号界碑附近。其实,驻守过哨所的官兵还给它起了一个更贴切的名字——“蚊子窝”。  “蚊子窝”是阿勒泰军分区北湾边防连所设置的夏季执勤哨所。“蚊虫窝”每年5月至8月,蚊虫肆虐,“小咬”横行。据专家统计,蚊虫最密集时达到每立方米1700多只,也就说伸手一抓就是几十只蚊虫。每年蚊虫最多的时候
期刊
作为军校的“高材生”,被分到了“小兵种”连队,不仅学的高技术知识无用武之地,今后的发展也要受限,自认为“屈才”的我,训练和工作都没劲头,开始自暴自弃。但一次意外的爆破却让我重拾信心,从那以后,我时常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成功的舞台会很大。  1994年我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经过4年的学习、锻炼与摔打,我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综合成绩名列当年所有毕业生的第4名。拿着全优的成绩单,我信心满满地来到沈阳军
期刊
7月6日星期六8时,黑龙江鹤岗边防支队凤翔镇北边防派出所民警秦建营就站在镜子前反复整理着衣领,嘴里不时哼着小曲,眼里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欢喜。原来,今天是他迎娶了第27天的新娘从齐齐哈尔赶来探望他。这是夫妻俩自结婚典礼后见的第一面。  派出所为了欢迎新警嫂的到来,在单位食堂举办了一次“家庭聚餐”,民警们带着嫂子和孩子一同参加。让我们一同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聆听警嫂们讲述自己的“心事儿”。  十一个无他的
期刊
一年365天,他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蒸馒头。  当兵6年,他蒸的馒头数以百万计,挨个排起来,从北京排到天津还有余富。他蒸的馒头不酸不黄、不软不硬、口感颇佳,于是有人喊他“馒头神”,他就是96113部队生活服务中心主食加工班中士副班长张明。  张明的闹钟常年定着3个时间:2:30,2:35,2:40,总有一个闹铃能把他从凌晨的酣睡中叫醒。一年四季,无论雪天多冷,雨天多黑,他必须闻铃声而行动,赶赴自己
期刊
瞧一瞧,摸一摸,动一动,就能手到病除,让“趴窝”的坦克“耳聪目明”, 成都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通信修理班班长程小釜真神乎了!  为了验证程小釜的神,记者在修理大队亲眼目睹了他为新战士演示无照明条件下修复受损电台的精彩过程:只见他敏捷如猿,蜷身钻进坦克,仰面躺卧车底,两只灵巧的糙手在狭小空间里不停地穿梭,查线,排故,连接,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  不到5分钟,他就满面春风地钻出坦克,额上沁满一层细密的汗
期刊
到单位仅一个多月,他就跑遍了12个军代表室和80%以上的工厂企业研究所,从严厉要求到亲身示范,他一步到位,他就是空军驻成都地区军事代表局主任牛章峰。  2011年1月20日,一纸调令将刚刚参加完为期半年的空军指挥学院战役班学习的牛章峰,调到空军驻成都地区军事代表局工作。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强制给自己“清零”,从思想、作风、方法进行全方位转变。思想的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却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