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中,非现场审计的内容、其在内部审计中的分量及地位均将得到提升,其本身也将实现转型发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遭遇到多方面的障碍,需要正视并思考应对。
关键词:大数据 非现场审计 商业银行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非现场审计的逻辑机遇
大数据实际上是巨数据,是相关信息数巨量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是因为中英文之间的语言跨越问题,业内统称为大数据。在大数据境遇下,除数量量度方面的宏观巨多外,还有三个特征,一是种类或者类别多,即数据的表现形式繁多,比如商业银行大数据从最宏观上说也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及结构化三种;二是处理速度快,这得益于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三是价值形态呈现出密集型,即特定维度的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和分析,对某种特殊的目的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在传统内部审计中,或者说在信息化初级阶段中,非现场审计理念进入审计工作中,成为公认的一部分。对于其定位,一般说来是为现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系列软件、模型等,制定或审计计划及方案、进行审前分析、为现场审计业务推进厘定规范并推动相关培训工作,等等。在总体上说,相对于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处于辅助地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开始产生由小而大的影响,组织规模较大、对风险较为敏感的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较早。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信息化时代的再发展,是初级阶段后稍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商业银行等组织的信息系统业已相对完善,基本上都可以有效地涉入组织管理、经营及业务的方方面面及各个层次。在这种情况下,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地位出现了转移,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等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分量将越来越大,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工作底稿编制等原属现场审计的内容均可以以非现场的形态完成。
二、非现场审计实现变革和转型的障碍和挑战
一是大数据本身的障碍。对于商业银行等组织而言,巨量化而多样性的数据是大数据形成的基础。基于商业银行本身的规模及业务的复杂性,在这方面普遍没有问题。但是,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数据残缺问题,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即便是最基层的营业厅均已配备有比较到位的硬件设备,并且形成了配套流程。二是数据共享局限,基于信息系统相关权限的设置及庞大商业银行集团各分行、支行及部门在硬件设备及软件配套等方面的不同,相当一部分数据实际上被隔离在特定的范围内,存在信息壁垒,没有实现应有的共享。这两个问题,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实际上是名副其实。
二是非现场审计原有内容面临的障碍。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信息化时代的较高级阶段,数据体量、数据整合和黑客技术等均与时俱进,对于非现场审计的原有内容而言是容易形成障碍。比如,在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人员能接触到的信息几乎是几何级增长,这对审计人员的信息驾驭能力形成挑战。
三是非现场审计拓宽审计内容范围的基础条件障碍。在非现场审计及现场审计地位移转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审计工作内容被归属为非现场审计或远程审计。对于这种变化,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问题,现场审计长期是内部审计的主导及核心,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地认同及行为习惯,改变这点难度较大。其二是专业技术等问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高级阶段,大数据时代应该有比信息化时代更高级的技术、硬件及软件等支撑,审计工作方面也应该如此。不过,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情况相对不乐观,这在软件开发等方便的表现比较明显。其三是人力资源问题,大数据时代来势汹汹,从提及到实现之间的时段较短,系列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在岗人员及其素质的更新,在总体上略显滞后。
三、推进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转型的要点
一是优化人才结构。面对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部分研究者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路径,不过不是太现实,因为具备同时成为审计专家及计算机系统专家潜质的人选不是太多,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中的需要。现实中的路径应该是优化团队的知识结构,部分人倾向于数据挖掘,部分人倾向于审计业务及既有数据分析,部分人倾向于关系及相关资源协调,等等。另外,还需要强化各方面特长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密切配合沟通。而这,往往需要审计实践中的磨合。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一方面,国家及政府应该前瞻性地顺应趋势,在审计准则等顶层设计方面进行整改,形成以非现场审计为核心的审计制度规范,以便为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对于特定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而言,应该对既有内审运作、配套及保障机制进行整改,比如审计执行环节由基本上全部现场推进改为非现场审计,也需要对具体审计流程、流程控制、审计监督等系列事项的要求设计及规范进行适当修正及优化。
三是提升技能水准。在宏观方面,国内应该适当强化对计算机技术等研究和开发,尽快改变国内在技术层面的洼地态势,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推进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可用并且有一定选择余地的软件、系统及技术等。在微观方面,特定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应该在既有信息系统升级的同时,针对大数据的需要搭建或者完善“云审计”平台。依托这个平台,研发相关软件及模型,摸索适用的审计方法,并尽可能地使之体系化,籍此探索审计大数据体系在本组织内的构建。
四是改变审计思维。在思想意识方面,首先应该正视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客观现实,并且对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地位转移提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籍此为推动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转型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另外,在具体工作中,还应该改变过往对数据精确维度的诉求,转而追求数据利用的效率,注重其完整性及及时性。在分析各事物之间关系的时候,扬弃过去寻求因果的思维惯性,转而追寻确定及分析更为复杂的相关关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业银行等特定企业组织而言,大数据的应用及其境遇下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提升落实,需要一个包含若干时段的过程,无法做到一簇而就。所以,推进非现场审计转型发展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杨松乔,杨峰. 商业银行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 中国审计报. 2013-06-26.
[2] 张玉大. 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J]. 审计月刊. 2014(11).
关键词:大数据 非现场审计 商业银行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非现场审计的逻辑机遇
大数据实际上是巨数据,是相关信息数巨量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是因为中英文之间的语言跨越问题,业内统称为大数据。在大数据境遇下,除数量量度方面的宏观巨多外,还有三个特征,一是种类或者类别多,即数据的表现形式繁多,比如商业银行大数据从最宏观上说也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及结构化三种;二是处理速度快,这得益于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三是价值形态呈现出密集型,即特定维度的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和分析,对某种特殊的目的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在传统内部审计中,或者说在信息化初级阶段中,非现场审计理念进入审计工作中,成为公认的一部分。对于其定位,一般说来是为现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系列软件、模型等,制定或审计计划及方案、进行审前分析、为现场审计业务推进厘定规范并推动相关培训工作,等等。在总体上说,相对于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处于辅助地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开始产生由小而大的影响,组织规模较大、对风险较为敏感的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较早。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信息化时代的再发展,是初级阶段后稍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商业银行等组织的信息系统业已相对完善,基本上都可以有效地涉入组织管理、经营及业务的方方面面及各个层次。在这种情况下,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地位出现了转移,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等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分量将越来越大,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工作底稿编制等原属现场审计的内容均可以以非现场的形态完成。
二、非现场审计实现变革和转型的障碍和挑战
一是大数据本身的障碍。对于商业银行等组织而言,巨量化而多样性的数据是大数据形成的基础。基于商业银行本身的规模及业务的复杂性,在这方面普遍没有问题。但是,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数据残缺问题,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即便是最基层的营业厅均已配备有比较到位的硬件设备,并且形成了配套流程。二是数据共享局限,基于信息系统相关权限的设置及庞大商业银行集团各分行、支行及部门在硬件设备及软件配套等方面的不同,相当一部分数据实际上被隔离在特定的范围内,存在信息壁垒,没有实现应有的共享。这两个问题,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实际上是名副其实。
二是非现场审计原有内容面临的障碍。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信息化时代的较高级阶段,数据体量、数据整合和黑客技术等均与时俱进,对于非现场审计的原有内容而言是容易形成障碍。比如,在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人员能接触到的信息几乎是几何级增长,这对审计人员的信息驾驭能力形成挑战。
三是非现场审计拓宽审计内容范围的基础条件障碍。在非现场审计及现场审计地位移转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审计工作内容被归属为非现场审计或远程审计。对于这种变化,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问题,现场审计长期是内部审计的主导及核心,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地认同及行为习惯,改变这点难度较大。其二是专业技术等问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高级阶段,大数据时代应该有比信息化时代更高级的技术、硬件及软件等支撑,审计工作方面也应该如此。不过,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情况相对不乐观,这在软件开发等方便的表现比较明显。其三是人力资源问题,大数据时代来势汹汹,从提及到实现之间的时段较短,系列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在岗人员及其素质的更新,在总体上略显滞后。
三、推进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转型的要点
一是优化人才结构。面对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部分研究者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路径,不过不是太现实,因为具备同时成为审计专家及计算机系统专家潜质的人选不是太多,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中的需要。现实中的路径应该是优化团队的知识结构,部分人倾向于数据挖掘,部分人倾向于审计业务及既有数据分析,部分人倾向于关系及相关资源协调,等等。另外,还需要强化各方面特长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密切配合沟通。而这,往往需要审计实践中的磨合。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一方面,国家及政府应该前瞻性地顺应趋势,在审计准则等顶层设计方面进行整改,形成以非现场审计为核心的审计制度规范,以便为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对于特定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而言,应该对既有内审运作、配套及保障机制进行整改,比如审计执行环节由基本上全部现场推进改为非现场审计,也需要对具体审计流程、流程控制、审计监督等系列事项的要求设计及规范进行适当修正及优化。
三是提升技能水准。在宏观方面,国内应该适当强化对计算机技术等研究和开发,尽快改变国内在技术层面的洼地态势,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推进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可用并且有一定选择余地的软件、系统及技术等。在微观方面,特定商业银行等企业组织,应该在既有信息系统升级的同时,针对大数据的需要搭建或者完善“云审计”平台。依托这个平台,研发相关软件及模型,摸索适用的审计方法,并尽可能地使之体系化,籍此探索审计大数据体系在本组织内的构建。
四是改变审计思维。在思想意识方面,首先应该正视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客观现实,并且对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地位转移提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籍此为推动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转型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另外,在具体工作中,还应该改变过往对数据精确维度的诉求,转而追求数据利用的效率,注重其完整性及及时性。在分析各事物之间关系的时候,扬弃过去寻求因果的思维惯性,转而追寻确定及分析更为复杂的相关关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业银行等特定企业组织而言,大数据的应用及其境遇下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提升落实,需要一个包含若干时段的过程,无法做到一簇而就。所以,推进非现场审计转型发展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杨松乔,杨峰. 商业银行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 中国审计报. 2013-06-26.
[2] 张玉大. 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J]. 审计月刊.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