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次参加有关“教师参与式发展”的课题培训会,会上听闻一则小故事,故事虽小,表达的意义匪浅。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美国某扶贫组织想在我国最贫穷的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最终选定云南某贫困县。该组织香港分会的代表问村民们目前最需要什么?答:一口井。如何建这口井呢?有人提议由美方出资协同村民共同建井,并要求村民肩负起维护管理的职责,换句话讲,村民从此就是井的主人。但该提议最终被否决,而是完全由美方一手包办,建了一口井后转给村民。某天,该村发生了泥石流,眼看就要将这口井吞没。村民万分着急,赶紧打电话给远在香港的代表,说道:快,快来,你们的井就要被泥石流给淹啦!
相信各位看完故事之后,一定感到十分好笑,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譬如找一块石板将井先临时遮住就可以了,村民却偏偏不做,宁愿指望那些即使坐火箭也赶不来的扶贫组织人员。其实,症结并非在村民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关键在于村民根本就没有将自己也看做是整个工程的一分子,换句话讲,就是没有参与意识。此外,扶贫组织不坚信扶贫对象的能力,完全将其置身事外,一手包办,某种意义上也剥夺了扶贫对象的参与权利。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这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何关联?聪明的教师一定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就类似于故事中提及的扶贫组织,过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或者为了节省下那些看似不必要的时间,完全由教师一手包办。“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当中,进行任务式教学或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教师们会有些反驳:我们的教学完全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式的呀,你怎么能说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呢?
其实,对教学任务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检测很简单,就是看该任务设计是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还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生的需要。
那到底信息技术课该如何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存不存在这样一个可以操作的模式呢?老实说,对参与式学习的研究笔者也只涉皮毛。但我们总该大胆去尝试,只有真正尝试了才能有所体会。下面,笔者将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依托,介绍参与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与各位商榷。
这是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感悟什么是信息素养。如果这时候问“信息素养是什么”,我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就回答上来,或回答清楚。学生更是如此。本着让学生真正明白“信息素养是什么”的目的,我们决定这节课跟学生一起来解析这个概念。
上课伊始,我们引入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参与式教学中一般称之为“头脑风暴”。教师需要选取一些需要一定思考空间,但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想法的题目。所以,我们设置的题目为“写出一个一提到信息技术,你会立刻想到的词汇”。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随机选取几位学生回答一下即可,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失去或放弃思考的机会。参与式教学对此的策略是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小粘纸片、一支记号笔和一些A4空白纸。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小纸片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待学生都将自己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后,教师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想法与全班学生分享,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邀请原作者现场解说。
第二个环节为即兴发言。教师准备5~6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举手表决。具体操作就有很多,本节课我们约定“同意”者手中举笔,“不同意”者右手拿纸。具体的调查题目为:
1.计算机房是我向往的地方
2.游戏、电影是我的最爱
3.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
4.信息技术课就是如何学好一些纯技术性问题的课
5.信息技术不需要讲求思想和方法
6.信息重(新)组(织)和信息创新是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
通过设置这样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配以举手表决式的发言模式,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被充分调动,对“信息素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下面的环节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
新课程施行至今,同质或异质分组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分组只是形式,分组的目的是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好各自角色的作用。比如:参与式学习中布置一个问题的讨论,组织者要协调好小组的讨论规则,发言者要能清晰无误地表达和归纳小组的讨论结果等等。因此,每个小组要推选或自荐出组织者、监督员、技术支持和发言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小组的人员分工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 组织者: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每次活动后都要对组员的小组活动工作进行评价。
● 监督员:协助组织者完成工作,当组织者因故不能组织活动时,要能主动承担临时组织者的职责。
● 技术支持: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接受和应用能力。在组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多次尝试无果时,要给以适当的指导。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对组员的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 发言人:要有较强的现场演说和展示能力。
● 组员: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不懂就问,同时对以上人员具有监督的义务。
小组讨论规则为:
1.小组中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都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
2.小组发言按照顺序进行,每个组员在发言过程中,其他成员不得中途打断。每个小组设监督员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负责控制发言时间和维持发言时的秩序。
3.每个小组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有一人作为代表发言,代表由小组内推荐产生。
第三个环节我们安排的是小组发言,规则是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共同的核心或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发言人负责上台进行阐释。方式是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协商,将最终的小组讨论结果用记号笔写在A4纸上。然后,由教师组织,小组代表自告奋勇地上台发表自己小组的评论。如果是第一次进行参与式学习,可以在纸上填写小组的名称,让发言人对小组取名的由来进行解释。
至此,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节点。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节点连贯为一个整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对于信息素养的知识模型。
这里,我主要将新旧课程的课程设置以对照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以前的计算机课
学生通过对照表,结合先前的大量铺垫性工作,对于信息素养已有了清晰、明确的理解。
以上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可行的参与式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自己的改进和创造。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参与式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希望大家不分具体教学内容,每一节课都采用参与式教学,而是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加以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参与式教学的最大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中学信息技术组)
相信各位看完故事之后,一定感到十分好笑,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譬如找一块石板将井先临时遮住就可以了,村民却偏偏不做,宁愿指望那些即使坐火箭也赶不来的扶贫组织人员。其实,症结并非在村民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关键在于村民根本就没有将自己也看做是整个工程的一分子,换句话讲,就是没有参与意识。此外,扶贫组织不坚信扶贫对象的能力,完全将其置身事外,一手包办,某种意义上也剥夺了扶贫对象的参与权利。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这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何关联?聪明的教师一定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就类似于故事中提及的扶贫组织,过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或者为了节省下那些看似不必要的时间,完全由教师一手包办。“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当中,进行任务式教学或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教师们会有些反驳:我们的教学完全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式的呀,你怎么能说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呢?
其实,对教学任务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检测很简单,就是看该任务设计是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还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生的需要。
那到底信息技术课该如何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存不存在这样一个可以操作的模式呢?老实说,对参与式学习的研究笔者也只涉皮毛。但我们总该大胆去尝试,只有真正尝试了才能有所体会。下面,笔者将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依托,介绍参与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与各位商榷。
这是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感悟什么是信息素养。如果这时候问“信息素养是什么”,我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就回答上来,或回答清楚。学生更是如此。本着让学生真正明白“信息素养是什么”的目的,我们决定这节课跟学生一起来解析这个概念。
上课伊始,我们引入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参与式教学中一般称之为“头脑风暴”。教师需要选取一些需要一定思考空间,但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想法的题目。所以,我们设置的题目为“写出一个一提到信息技术,你会立刻想到的词汇”。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随机选取几位学生回答一下即可,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失去或放弃思考的机会。参与式教学对此的策略是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小粘纸片、一支记号笔和一些A4空白纸。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小纸片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待学生都将自己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后,教师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想法与全班学生分享,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邀请原作者现场解说。
第二个环节为即兴发言。教师准备5~6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举手表决。具体操作就有很多,本节课我们约定“同意”者手中举笔,“不同意”者右手拿纸。具体的调查题目为:
1.计算机房是我向往的地方
2.游戏、电影是我的最爱
3.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
4.信息技术课就是如何学好一些纯技术性问题的课
5.信息技术不需要讲求思想和方法
6.信息重(新)组(织)和信息创新是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
通过设置这样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配以举手表决式的发言模式,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被充分调动,对“信息素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下面的环节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
新课程施行至今,同质或异质分组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分组只是形式,分组的目的是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好各自角色的作用。比如:参与式学习中布置一个问题的讨论,组织者要协调好小组的讨论规则,发言者要能清晰无误地表达和归纳小组的讨论结果等等。因此,每个小组要推选或自荐出组织者、监督员、技术支持和发言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小组的人员分工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 组织者: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每次活动后都要对组员的小组活动工作进行评价。
● 监督员:协助组织者完成工作,当组织者因故不能组织活动时,要能主动承担临时组织者的职责。
● 技术支持: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接受和应用能力。在组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多次尝试无果时,要给以适当的指导。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对组员的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 发言人:要有较强的现场演说和展示能力。
● 组员: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不懂就问,同时对以上人员具有监督的义务。
小组讨论规则为:
1.小组中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都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
2.小组发言按照顺序进行,每个组员在发言过程中,其他成员不得中途打断。每个小组设监督员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负责控制发言时间和维持发言时的秩序。
3.每个小组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有一人作为代表发言,代表由小组内推荐产生。
第三个环节我们安排的是小组发言,规则是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共同的核心或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发言人负责上台进行阐释。方式是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协商,将最终的小组讨论结果用记号笔写在A4纸上。然后,由教师组织,小组代表自告奋勇地上台发表自己小组的评论。如果是第一次进行参与式学习,可以在纸上填写小组的名称,让发言人对小组取名的由来进行解释。
至此,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节点。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节点连贯为一个整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对于信息素养的知识模型。
这里,我主要将新旧课程的课程设置以对照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以前的计算机课
学生通过对照表,结合先前的大量铺垫性工作,对于信息素养已有了清晰、明确的理解。
以上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可行的参与式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自己的改进和创造。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参与式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希望大家不分具体教学内容,每一节课都采用参与式教学,而是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加以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参与式教学的最大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中学信息技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