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让人们对于传统的复兴似乎又多了一份期待。今天的人们回忆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经常提起的是校长梅贻琦的“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
其实,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府,除了是学术的圣地之外,还是自由民主的堡垒。这并不仅仅意味这些大学的教授是言论界倡导自由民主价值的中坚力量,他们同时倡导教授治校,学术独立,在大学校园身体力行地建设自由而独立的公共空间。这从今年出版的清华政治系教授浦薛凤的回忆录里可以管窥一二。
3册《浦薛凤回忆录》从私人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中国的诸多史实,包括浦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在北平清华的求学过程和留学生活、教师生涯以及后来的官宦生活。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对于老清华的一些叙述。这些叙述的事情虽细微,却可以见出老清华的真精神。比如,作为政治学系学生(后来又成为政治学系教授)的浦薛凤在事隔多年之后。仍旧对于清华的民主性质的课程记忆犹新:“清华教育重视组织,亦即同时着重‘群育’。以言课程,在中等科时即有‘议事规则’一课,详述主席、发言、提案、辩论、表决、复议等等应守之程序,此盖民主社会中人人应知应守之公正议事规则。”民主生活自有一套规则,老清华精神的可贵就在于,她将民主规则和民主文化通过“公民课程”的方式深深锲入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
这套民主规则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高头讲章或者特定政治场域的公开展示,那就难免成为一纸空文或民主表演。其实质性的内涵就会被磨蚀乃至掏空,最后民主仅仅成为一个口头禅式的“好东西”而被束之高阁。老清华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内化到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日常性的民主才真正具有一种向社会扩展的精神力量和示范效应。
浦薛凤回忆其毕业的1921年5月,地处郊野的清华大学校内学生因为同情北京城内大学风潮而发生罢课,引起了其所在的辛酉年级的分裂,他同年级同学罗隆基、何浩若与闻一多等领导学生。鼓动罢课,其中尤以自称“九载清华,三赶校长”的罗隆基最喜出风头。其时大考临近,校方宣布浦薛凤所在的年级凡不参加大考的学生。不得毕业,亦即一律留级,不得出洋。到了最后关头,浦薛凤联合另外两位同学协商认为意气用事而留级不能留学实在不值,因而取得了同年级诸多同学赞成参与大考。于是级长熊祖同召开年级会议,讨论此事,争辩激烈而长久。浦回忆其时细节说:“幸而双方遵守民主精神,运用议会辩论程序,一切依照发言手续。表决结果,大约以2/3强数,顺利通过参加大考之提案。案虽通过,但激烈反对者二三位起立表示:案虽通过,但行动仍属个人自由,不愿大考者,自可拒绝参加。结果,仍有1/3级友拒绝应考。”
这个罢考与否的个案完整地展示了清华学生对于民主生活的理解与实践,既服从程序民主,以多数决方式进行表决,同时又不以表决的结果强加给少数派,充分尊重少数群体的选择自由,可以说在这个个案里,民主与自由充分地结合起来。彰显清华精神里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多元文化和宽容习惯。老清华政治学教授浦薛凤这些细节性的回忆。在高校行政主导一切、大学像衙门、暗箱操作甚嚣尘上、党治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值得高校管理者、教员和学生深思和反思。
其实,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府,除了是学术的圣地之外,还是自由民主的堡垒。这并不仅仅意味这些大学的教授是言论界倡导自由民主价值的中坚力量,他们同时倡导教授治校,学术独立,在大学校园身体力行地建设自由而独立的公共空间。这从今年出版的清华政治系教授浦薛凤的回忆录里可以管窥一二。
3册《浦薛凤回忆录》从私人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中国的诸多史实,包括浦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在北平清华的求学过程和留学生活、教师生涯以及后来的官宦生活。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对于老清华的一些叙述。这些叙述的事情虽细微,却可以见出老清华的真精神。比如,作为政治学系学生(后来又成为政治学系教授)的浦薛凤在事隔多年之后。仍旧对于清华的民主性质的课程记忆犹新:“清华教育重视组织,亦即同时着重‘群育’。以言课程,在中等科时即有‘议事规则’一课,详述主席、发言、提案、辩论、表决、复议等等应守之程序,此盖民主社会中人人应知应守之公正议事规则。”民主生活自有一套规则,老清华精神的可贵就在于,她将民主规则和民主文化通过“公民课程”的方式深深锲入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
这套民主规则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高头讲章或者特定政治场域的公开展示,那就难免成为一纸空文或民主表演。其实质性的内涵就会被磨蚀乃至掏空,最后民主仅仅成为一个口头禅式的“好东西”而被束之高阁。老清华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内化到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日常性的民主才真正具有一种向社会扩展的精神力量和示范效应。
浦薛凤回忆其毕业的1921年5月,地处郊野的清华大学校内学生因为同情北京城内大学风潮而发生罢课,引起了其所在的辛酉年级的分裂,他同年级同学罗隆基、何浩若与闻一多等领导学生。鼓动罢课,其中尤以自称“九载清华,三赶校长”的罗隆基最喜出风头。其时大考临近,校方宣布浦薛凤所在的年级凡不参加大考的学生。不得毕业,亦即一律留级,不得出洋。到了最后关头,浦薛凤联合另外两位同学协商认为意气用事而留级不能留学实在不值,因而取得了同年级诸多同学赞成参与大考。于是级长熊祖同召开年级会议,讨论此事,争辩激烈而长久。浦回忆其时细节说:“幸而双方遵守民主精神,运用议会辩论程序,一切依照发言手续。表决结果,大约以2/3强数,顺利通过参加大考之提案。案虽通过,但激烈反对者二三位起立表示:案虽通过,但行动仍属个人自由,不愿大考者,自可拒绝参加。结果,仍有1/3级友拒绝应考。”
这个罢考与否的个案完整地展示了清华学生对于民主生活的理解与实践,既服从程序民主,以多数决方式进行表决,同时又不以表决的结果强加给少数派,充分尊重少数群体的选择自由,可以说在这个个案里,民主与自由充分地结合起来。彰显清华精神里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多元文化和宽容习惯。老清华政治学教授浦薛凤这些细节性的回忆。在高校行政主导一切、大学像衙门、暗箱操作甚嚣尘上、党治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值得高校管理者、教员和学生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