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转化 教师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部的因素。学生本身存在智力缺陷,无法接受正常的学科知识,这部分学生是先天性的学困生,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学困生。其次是外部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次是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和价值观等造成的。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学习中就没能打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到中学,随着数学学科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使这部分学生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出现课上接受慢,课后无法消化课上知识的现象,进而发展为数学学困生。第四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造成的。学困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分数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第五家庭因素也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使孩子缺少应有的爱,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进而发展为对社会不满,对学校不满,对班级不满,对班中的老师同学不满,学习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数学中的学困生,其他学科中都会成为学困生。
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对学困生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上好、上活每堂课,让学生回味无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巧设情境、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情境导入新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情景中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有理数乘方应用”时,教师假如有一张足够大的纸,通过折叠就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问学生能否做到呢?一开始就设下悬念,就能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同类项概念”时,教师采用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教学方法。上课时,每人发一张事先准备好配对的同类项卡片,让一个学困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教师再总结“三个相同”,同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困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1、注重前补
前补指的是课前补,即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事实上,对学困生整个学习生活来说,每次补课既可以视为前补又都是后补,通过这种前补,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对他们已经搭了阶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性质时,学生对性质的运用常把符号搞错。我把公式进行形象的比喻“去掉安全帽,飞走小鸽子,戴上保险杠。”
3、注重思想方法观念的渗透,体系的构建
学困生显然表现在学习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学困生的教学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而是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经常使用,要精心设计,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换元法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
总之,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同时学习困难学生在成绩低下的同时,往往有其它多方面的问题交互影响。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但只要我们尽量做到在转化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不使新的问题积累,逐步排除已有障碍,鼓励他的微小进步,耐心对待他的暂时停滞,那么这些“学困生”赶上一般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转化 教师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部的因素。学生本身存在智力缺陷,无法接受正常的学科知识,这部分学生是先天性的学困生,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学困生。其次是外部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次是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和价值观等造成的。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学习中就没能打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到中学,随着数学学科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使这部分学生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出现课上接受慢,课后无法消化课上知识的现象,进而发展为数学学困生。第四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造成的。学困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分数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第五家庭因素也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使孩子缺少应有的爱,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进而发展为对社会不满,对学校不满,对班级不满,对班中的老师同学不满,学习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数学中的学困生,其他学科中都会成为学困生。
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对学困生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上好、上活每堂课,让学生回味无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巧设情境、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情境导入新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情景中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有理数乘方应用”时,教师假如有一张足够大的纸,通过折叠就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问学生能否做到呢?一开始就设下悬念,就能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同类项概念”时,教师采用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教学方法。上课时,每人发一张事先准备好配对的同类项卡片,让一个学困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教师再总结“三个相同”,同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困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1、注重前补
前补指的是课前补,即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事实上,对学困生整个学习生活来说,每次补课既可以视为前补又都是后补,通过这种前补,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对他们已经搭了阶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性质时,学生对性质的运用常把符号搞错。我把公式进行形象的比喻“去掉安全帽,飞走小鸽子,戴上保险杠。”
3、注重思想方法观念的渗透,体系的构建
学困生显然表现在学习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学困生的教学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而是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经常使用,要精心设计,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换元法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
总之,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同时学习困难学生在成绩低下的同时,往往有其它多方面的问题交互影响。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但只要我们尽量做到在转化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不使新的问题积累,逐步排除已有障碍,鼓励他的微小进步,耐心对待他的暂时停滞,那么这些“学困生”赶上一般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