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使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根本要求。本文对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从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进行了对策研究,并指出落实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建设制度建设
所谓长效机制,就是促使其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长效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規范性,即是有系统的规范的运行框架;二是稳定性,即是有比较固定的运行模式;三是长期性,即是有长期的效应。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就是用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机制来教育、约束、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使他们“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实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使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将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根本制度建设。
一、对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十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新的表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和全面考验,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构建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
2.是接受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十一五”时期恰好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正是在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明确指出:“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说明,党的建设是具体、历史的,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还包括能力建设。高校虽然不是直接站在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但是它承担着培养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这种人才除了必须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之外,还必须具有分清敌我和是非的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牵涉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来予以保证。
3.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目前,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认识存在偏差。少数机关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学院(系)领导对党建工作的实际作用认同度不高,认为党建工作多数是软任务,是只动嘴不动手(或者是多动嘴少动手)的工作,“无过便是功”,缺乏考核的“硬指标”。甚至在部分院系,院长(系主任)也不希望书记过多地插手行政事务。而部分党务干部也有怨言,认为与行政工作相比,基层党组织在调动资源(人、财、物)方面总是处于“弱势”,在教学科研等重大决策中也是处于“边缘”,导致行政、党务工作“二张皮”,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是雷声大雨点小。
第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有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只是形式上的传承,特别是在机关部门,党支部的工作甚至被当作了额外的负担。组织对党员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作用成为空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由于没有把党建工作放在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核,没有与奖罚和使用干部挂钩,使得党建工作考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党建工作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仅仅是走过场,或者是成了一种点缀。究其原因,还是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所造成的。
第三,党建工作仍然沿用“传统”做法,缺乏“创新”精神。不可否认,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设置不灵活、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也显得单一。
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薄弱环节,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着力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组织保证
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关键在于激发支部的创造力、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提高支部的战斗力,并将其作为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激发创造力,就是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凝聚力,就是要使每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先进,主动构建和谐,得到群众拥护;提高战斗力,就是要增强党的观念,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组织发展原则,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平时就能看得出来。具体表现为:
1.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环境,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以创新的态度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新局面。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支部活动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将支部活动同为当地政府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将支部活动同学习其他行业好的党建方法和形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启迪,从而增强热爱本职工作,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感。
2.以岗位奉献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党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的威信。共产党员必须以岗位奉献为立足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终体现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个党员都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种不怕任何困难和压力的精神;一种为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带领周围的群众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只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才不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在总结我党领导的1927年秋收起义和井岗山革命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首先表现在近30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就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
要建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既要符合上级党组织的各项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长效工作机制包括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和党内民主参与机制。
1.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学习是保持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抓好党员的学习,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特别是机关,要建立机关党员的学习教育机制,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主体,全面提高广大机关党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学习可以采取自学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把学习的基点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以培训、座谈会、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宣讲会、中心发言、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党员要把学习理论与改造思想作为一项终身任务,自觉学习,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进行学习,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党员要把学习教育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关于长效机制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确实需要发动高校的理论工作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在这方面,我校发挥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开展党建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
2.建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的领导,有利于党员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建立健全包括信息化手段在内的管理机制,实现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分类管理、弹性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要健全党员目标管理机制,继续加强和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工作,通过日常考核和定期检查,督促各项指标的落实,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党员监督约束机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落实好各项监督措施,严格党内监督;要加强对执行党内各种制度情况的监督,拓展监督渠道,强化廉洁自律,加大惩治和防腐力度,预防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对违纪党员和不合格党员,做好教育转化和处理工作,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最终真正能够促进广大师生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和完善发挥作用机制。发挥作用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高校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的工作实际,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争当创新先锋、争创一流业绩”,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激励广大党员更加奋发向上,全身心地投身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4.建立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高校各级基层组织要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要关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和贫困学生的疾苦,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5.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党永葆生机、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要相信党员、尊重党员、依靠党员,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行党务公开,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保证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議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
总之,长效机制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把文件制定出来,“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万事大吉了,关键在于落实。有人说,机制就是制度加管理,或者是制度加措施。说明制度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落到实处,要有保证这些制度得以落实的相应措施和办法,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转并坚持长久。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有一套具体的易于操作并得到考核和监督的办法,表现优秀或违反了规定的要有相应的奖惩办法。
关键词: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建设制度建设
所谓长效机制,就是促使其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长效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規范性,即是有系统的规范的运行框架;二是稳定性,即是有比较固定的运行模式;三是长期性,即是有长期的效应。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就是用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机制来教育、约束、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使他们“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实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使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将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根本制度建设。
一、对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十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新的表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和全面考验,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构建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
2.是接受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十一五”时期恰好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正是在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明确指出:“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说明,党的建设是具体、历史的,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还包括能力建设。高校虽然不是直接站在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但是它承担着培养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这种人才除了必须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之外,还必须具有分清敌我和是非的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牵涉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来予以保证。
3.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目前,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认识存在偏差。少数机关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学院(系)领导对党建工作的实际作用认同度不高,认为党建工作多数是软任务,是只动嘴不动手(或者是多动嘴少动手)的工作,“无过便是功”,缺乏考核的“硬指标”。甚至在部分院系,院长(系主任)也不希望书记过多地插手行政事务。而部分党务干部也有怨言,认为与行政工作相比,基层党组织在调动资源(人、财、物)方面总是处于“弱势”,在教学科研等重大决策中也是处于“边缘”,导致行政、党务工作“二张皮”,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是雷声大雨点小。
第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有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只是形式上的传承,特别是在机关部门,党支部的工作甚至被当作了额外的负担。组织对党员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作用成为空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由于没有把党建工作放在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核,没有与奖罚和使用干部挂钩,使得党建工作考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党建工作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仅仅是走过场,或者是成了一种点缀。究其原因,还是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所造成的。
第三,党建工作仍然沿用“传统”做法,缺乏“创新”精神。不可否认,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设置不灵活、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也显得单一。
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薄弱环节,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着力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组织保证
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关键在于激发支部的创造力、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提高支部的战斗力,并将其作为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激发创造力,就是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凝聚力,就是要使每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先进,主动构建和谐,得到群众拥护;提高战斗力,就是要增强党的观念,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组织发展原则,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平时就能看得出来。具体表现为:
1.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环境,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以创新的态度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新局面。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支部活动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将支部活动同为当地政府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将支部活动同学习其他行业好的党建方法和形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启迪,从而增强热爱本职工作,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感。
2.以岗位奉献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党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的威信。共产党员必须以岗位奉献为立足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终体现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个党员都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种不怕任何困难和压力的精神;一种为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带领周围的群众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只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才不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在总结我党领导的1927年秋收起义和井岗山革命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首先表现在近30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就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
要建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既要符合上级党组织的各项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长效工作机制包括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和党内民主参与机制。
1.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学习是保持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抓好党员的学习,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特别是机关,要建立机关党员的学习教育机制,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主体,全面提高广大机关党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学习可以采取自学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把学习的基点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以培训、座谈会、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宣讲会、中心发言、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党员要把学习理论与改造思想作为一项终身任务,自觉学习,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进行学习,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党员要把学习教育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关于长效机制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确实需要发动高校的理论工作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在这方面,我校发挥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开展党建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
2.建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的领导,有利于党员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建立健全包括信息化手段在内的管理机制,实现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分类管理、弹性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要健全党员目标管理机制,继续加强和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工作,通过日常考核和定期检查,督促各项指标的落实,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党员监督约束机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落实好各项监督措施,严格党内监督;要加强对执行党内各种制度情况的监督,拓展监督渠道,强化廉洁自律,加大惩治和防腐力度,预防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对违纪党员和不合格党员,做好教育转化和处理工作,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最终真正能够促进广大师生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和完善发挥作用机制。发挥作用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高校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的工作实际,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争当创新先锋、争创一流业绩”,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激励广大党员更加奋发向上,全身心地投身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4.建立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高校各级基层组织要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要关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和贫困学生的疾苦,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5.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党永葆生机、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要相信党员、尊重党员、依靠党员,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行党务公开,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保证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議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
总之,长效机制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把文件制定出来,“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万事大吉了,关键在于落实。有人说,机制就是制度加管理,或者是制度加措施。说明制度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落到实处,要有保证这些制度得以落实的相应措施和办法,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转并坚持长久。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有一套具体的易于操作并得到考核和监督的办法,表现优秀或违反了规定的要有相应的奖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