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我们为儿童创设怎样健康的心理环境呢?
一、创设充满社会情感的爱的环境
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凡是缺乏爱的地方,品德、智慧很难得到发展。儿童的成长需要爱,爱是儿童心理营养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成分。儿童一天中有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要让学校这片热土到处充满温馨,老师每一个温柔的目光,每一句热情的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又渴望得到关心的单亲孩子或有缺陷的孩子,爱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目标出发,把爱当作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二、创设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的成长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已被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儿童个性的教育方式所代替。基于这一点,现在的儿童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和自信,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成人施加强迫和规定。因而,我们老师遇事要谆谆善诱,态度要和蔼可亲,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比如,思品教材中有许多讨论题,其中表现个人观点的是非题老师就不能“一切以我为中心”,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判别,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又如教学寓言《滥竽充数》时,我就让学生设计南郭先生的种种未来,不管学生说南郭结局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他们自己价值观的反映,如果有消极片面的,教师加以评价、引导,绝不能加以喝斥而扼杀了学生最可贵的创新潜能,使他们产生不被尊重的误解而导致不敢说话、不敢表现、畏首畏尾的严重后果。
三、创设让儿童在参与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环境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儿童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个班上能力强的儿童参与活动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多,因而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产生的自信心就越强,能力发展就越好。而能力弱的儿童则表现的机会就少,积极性低。这样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了解一个班学生能力的强弱,平时要多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应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游戏、劳动、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样,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后就敢于去参加同样或更复杂的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让学生在班队会上发言,在艺术节上表演节目,在家长会上演说,轮流做值日班长等等。这样,多让儿童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我,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个性大有裨益。
四、创设满足自尊但不放任自流的规范化生活环境
经验证明:阻碍儿童自尊、自信的最大障碍是放任自流的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有很强的他律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那些充满自尊自信的学生容易形成缺少自我约束,做事随意的状况,教师往往严了怕伤他们的自尊,宽了又怕影响班级的稳定。我的做法是:
1.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评价。
卢梭曾讲过:人的能力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每个儿童都各有所长,不会一无是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作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坚持积极的发展方向。
2.引导他们学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假如一个儿童不会合作交往,那他必然会走向孤僻,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独立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在交往中学习知识,学会合作,发展个性。
3.培养个性,树立自我意识。
教师对待儿童应以正面、积极的方法,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我”、“我是一个好孩子”,这样对发展儿童个性,树立自我意识意义重大,即使孩子出错了,老师也要先采取接纳的态度,然后对症下药。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因此,在拥有丰富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提供给儿童丰富的心理营养,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我们思品教师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我们为儿童创设怎样健康的心理环境呢?
一、创设充满社会情感的爱的环境
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凡是缺乏爱的地方,品德、智慧很难得到发展。儿童的成长需要爱,爱是儿童心理营养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成分。儿童一天中有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要让学校这片热土到处充满温馨,老师每一个温柔的目光,每一句热情的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又渴望得到关心的单亲孩子或有缺陷的孩子,爱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目标出发,把爱当作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二、创设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的成长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已被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儿童个性的教育方式所代替。基于这一点,现在的儿童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和自信,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成人施加强迫和规定。因而,我们老师遇事要谆谆善诱,态度要和蔼可亲,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比如,思品教材中有许多讨论题,其中表现个人观点的是非题老师就不能“一切以我为中心”,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判别,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又如教学寓言《滥竽充数》时,我就让学生设计南郭先生的种种未来,不管学生说南郭结局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他们自己价值观的反映,如果有消极片面的,教师加以评价、引导,绝不能加以喝斥而扼杀了学生最可贵的创新潜能,使他们产生不被尊重的误解而导致不敢说话、不敢表现、畏首畏尾的严重后果。
三、创设让儿童在参与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环境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儿童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个班上能力强的儿童参与活动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多,因而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产生的自信心就越强,能力发展就越好。而能力弱的儿童则表现的机会就少,积极性低。这样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了解一个班学生能力的强弱,平时要多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应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游戏、劳动、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样,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后就敢于去参加同样或更复杂的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让学生在班队会上发言,在艺术节上表演节目,在家长会上演说,轮流做值日班长等等。这样,多让儿童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我,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个性大有裨益。
四、创设满足自尊但不放任自流的规范化生活环境
经验证明:阻碍儿童自尊、自信的最大障碍是放任自流的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有很强的他律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那些充满自尊自信的学生容易形成缺少自我约束,做事随意的状况,教师往往严了怕伤他们的自尊,宽了又怕影响班级的稳定。我的做法是:
1.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评价。
卢梭曾讲过:人的能力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每个儿童都各有所长,不会一无是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作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坚持积极的发展方向。
2.引导他们学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假如一个儿童不会合作交往,那他必然会走向孤僻,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独立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在交往中学习知识,学会合作,发展个性。
3.培养个性,树立自我意识。
教师对待儿童应以正面、积极的方法,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我”、“我是一个好孩子”,这样对发展儿童个性,树立自我意识意义重大,即使孩子出错了,老师也要先采取接纳的态度,然后对症下药。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因此,在拥有丰富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提供给儿童丰富的心理营养,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我们思品教师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