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 它对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教师为主体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7.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7-021-03收稿日期:2010—06—07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很多高教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来。这种管理理念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在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工和学生对决策的参与和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治理北大时期就提出教育管理的思想要具有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情感性。以情感的沟通促进管理,是对人的尊重。尽管蔡元培的教育管理理论与现代各种管理理论相比,其科学性、精确性还不完善,但在总体方向的把握上,蔡元培先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看作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指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处。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学生)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同时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教师)进行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并富有创新的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自主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处。[1]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教育管理理念。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此种教育理念主要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去实施,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人是最灵活、最具柔性的资源,人通过自己的创造能力、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而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价值,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科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构建
在高校中,“人”无非指两种:学生和教师。首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使其全面发展。其次,在学校办学活动中,教师是学校之本。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大学教师既要能搞教学,又要能搞科研,必须有一定学术造诣,才能把大学教育质量建立在比较高的学术水平上。高校应该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突出教授的地位,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一)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要转变观念从而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在制定学校政策和教学管理时,应将学生视为平等主体,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人格和博学奋进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个人生活,允许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个性张扬以及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同。
育人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2]此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到实处:
第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要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确保大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成长成才,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大学精神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服务学生应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
第四,要强化就业服务。就业是大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畅,进口才会旺,要切实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以吸引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强校战略
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休戚相关,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才能有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各种人才聚集的地方,以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吸引和使用人才,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显得异常迫切。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行政权力主导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部门对高校拥有合法的管理权力,实际控制着学校的运行,形成了行政权力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观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教师的权力相对较弱,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传统的管理机制实际上强化了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淡化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培养一流学生、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教管理中,就是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强校战略。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引高端教师人才:
第一,高校要以优厚的待遇筑巢引凤。要从外部引进一些活跃在本学科前沿、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多、善于与同事团结协作、具备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资深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应设立专项资金,挖掘高校内部的“潜在人才”,还要在人才所有与人才所用上进行人本德教学管理,体现其协作性和灵活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可聘请一些学科急需有名望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以借水养鱼的方式培养高校的学术人才。[3]
第二,对老、中、青教师要人性化区别对待。针对经验丰富,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老教师,学校管理层在充分尊重老教师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照顾的基础上,更要创造出利于老教师总结经验、搞好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教育沃土,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起到顾问和指导作用。对于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要让他们勇于挑起学术科研重担,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对他们的业绩要充分肯定,使他们凸显在高校教师中的内核作用。而面对青年教师,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渠道,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经济激励和目标激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发展局面。高校管理者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性化考评机制,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性。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有效的精神、物质激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下转第26页),(上接第22页)增强人员的竞争意识,这对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4]所以,在业绩评估和奖酬机制上要调整传统的一刀切政策的衡量手段,适当人性化,力争做到有情有义、有投有报,真正创造一个尊重人才的氛围。通过在学校里培育良好的学术风气、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建立优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努力创建促进学术精品涌现、学术骨干成长、学术大师形成的良好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
[2] 刘金玲.对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分析[J].管理纵横,2007,(5)
[3] 杜啸尘.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分析[J].理论学习,2008,(12)
[4] 王泽长.高校柔性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责任编辑:秦凤兰)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7.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7-021-03收稿日期:2010—06—07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很多高教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来。这种管理理念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在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工和学生对决策的参与和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治理北大时期就提出教育管理的思想要具有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情感性。以情感的沟通促进管理,是对人的尊重。尽管蔡元培的教育管理理论与现代各种管理理论相比,其科学性、精确性还不完善,但在总体方向的把握上,蔡元培先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看作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指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处。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学生)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同时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教师)进行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并富有创新的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自主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处。[1]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教育管理理念。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此种教育理念主要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去实施,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人是最灵活、最具柔性的资源,人通过自己的创造能力、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而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价值,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科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构建
在高校中,“人”无非指两种:学生和教师。首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使其全面发展。其次,在学校办学活动中,教师是学校之本。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大学教师既要能搞教学,又要能搞科研,必须有一定学术造诣,才能把大学教育质量建立在比较高的学术水平上。高校应该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突出教授的地位,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一)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要转变观念从而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在制定学校政策和教学管理时,应将学生视为平等主体,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人格和博学奋进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个人生活,允许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个性张扬以及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同。
育人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2]此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到实处:
第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要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确保大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成长成才,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大学精神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服务学生应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
第四,要强化就业服务。就业是大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畅,进口才会旺,要切实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以吸引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强校战略
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休戚相关,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才能有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各种人才聚集的地方,以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吸引和使用人才,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显得异常迫切。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行政权力主导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部门对高校拥有合法的管理权力,实际控制着学校的运行,形成了行政权力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观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教师的权力相对较弱,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传统的管理机制实际上强化了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淡化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培养一流学生、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教管理中,就是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强校战略。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引高端教师人才:
第一,高校要以优厚的待遇筑巢引凤。要从外部引进一些活跃在本学科前沿、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多、善于与同事团结协作、具备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资深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应设立专项资金,挖掘高校内部的“潜在人才”,还要在人才所有与人才所用上进行人本德教学管理,体现其协作性和灵活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可聘请一些学科急需有名望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以借水养鱼的方式培养高校的学术人才。[3]
第二,对老、中、青教师要人性化区别对待。针对经验丰富,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老教师,学校管理层在充分尊重老教师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照顾的基础上,更要创造出利于老教师总结经验、搞好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教育沃土,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起到顾问和指导作用。对于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要让他们勇于挑起学术科研重担,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对他们的业绩要充分肯定,使他们凸显在高校教师中的内核作用。而面对青年教师,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渠道,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经济激励和目标激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发展局面。高校管理者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性化考评机制,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性。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有效的精神、物质激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下转第26页),(上接第22页)增强人员的竞争意识,这对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4]所以,在业绩评估和奖酬机制上要调整传统的一刀切政策的衡量手段,适当人性化,力争做到有情有义、有投有报,真正创造一个尊重人才的氛围。通过在学校里培育良好的学术风气、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建立优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努力创建促进学术精品涌现、学术骨干成长、学术大师形成的良好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
[2] 刘金玲.对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分析[J].管理纵横,2007,(5)
[3] 杜啸尘.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分析[J].理论学习,2008,(12)
[4] 王泽长.高校柔性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责任编辑:秦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