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形势下,从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学本身等方面看,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加强文本分析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关键词:非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同时因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在当前国家强调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也将该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尽管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追求商业利益的实用主义观念使文学逐渐边缘化,社会对文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幅缩减,中文专业的学生遭遇就业难困境。这就促使高校争相开办应用型的财经、理工科专业,限制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压缩中文专业的课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甚至纷纷砍掉中文系。
其次,从学校内部办学看,除了一些开办中文系较长的传统文科学校,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在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上,汉语言文学不受学校重视,得不到政策、经费等支持,处于弱势地位,图书馆专业书籍资料陈旧匮乏,校园的文化底蕴浅,人文氛围不浓。
再次,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学生的文学底子薄,对文学普遍缺乏兴趣。笔者曾以所在学校艺术设计系学生为对象,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有6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时选学理科;关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态度,68%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喜欢;问及为什么选修这门课,95%的学生回答是因就业需要、修够学分或者其他目的,只有5%的学生回答是因喜欢而选修;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25%的人坦言很少读作品,75%的学生表示读过一点。
最后,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看,要么是教学方法老套单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么是为了迎合学生口味,在课堂上采用讲故事、看电影的形式作简单化、娱乐化处理,或者脱离学生基础和文学本身,在课堂上贩卖炫耀所谓新潮时髦的学术话题、文坛上的是是非非等。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文学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偏离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宗旨和精神。
针对令人堪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实现成功突围并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是目前这门课程教学实践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小说文体的教学为例,尝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作粗浅探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作品的阅读和积累
阅读作品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靠大量地阅读作品,这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必须走的一条路,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师生双方都应该在认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在对话互动的课堂条件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使文学教学的审美活动充分体现出来。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很少有时间去读文学作品,在大学里他们选的又是非中文专业,阅读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同样缺乏。为此,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大量读文学作品。
在阅读作品环节,教师要从“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方面加以指导。为此,一要为学生开好书目,提高阅读效率。现当代文学作品数以万计、浩如烟海,而学生的阅读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名著。小说以中短篇为主,兼顾长篇作品,分必读和泛读两类要求。书目最好在开课的学期初就列好,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二要做好阅读指导。根据课堂上要讲授的重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流入看热闹式的浅阅读。三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不但可以检验阅读效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内容可长可短,自由灵活。既可以是对作品的整体评价,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谈体会,或者是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只要是自己的真实阅读所得就行,严禁抄袭别人。此外,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图书资源。在没有中文系或虽有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图书馆的文学类藏书本来就不多,如果要求全班学生同时去借同一部作品,根本不现实。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资源下载阅读,但要告诉学生选择优质的电子图书,以免文字错误影响阅读效果。
2.加强文本分析训练
讲文学课一定要从文本出发,避免脱离文本高谈阔论,使文学课丧失文学性。正如有人提出:“教师应立足于作品‘文本’的教学,重建文学的审美空间,通过文本的细读途径,建立读者与作者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示范性的文本分析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课时一再被压缩,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显然非常紧张。所以,必须采取“精讲”的方式,精选重点作品,紧扣教学重难点,挖掘作品精华。
首先,在分析作品之前,要通过导读阶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熟悉情况,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对作品关注点在什么地方,对作品讲析有什么期待等,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讲解,形成教师和学生的思路精准对接。否则,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结果只会出力不讨好,白白浪费时间。要把现当代文学作为开放的文本,紧密联系当下现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当代学生普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作品反映的内容有隔膜。在讲授鲁迅专题时,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鲁迅其人其作,可从近年来文坛上围绕鲁迅的争议,以及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被删减的事件,提出“鲁迅的思想及其作品是否过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切入课堂教学。
其次,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小说文体,采取不同的分析模式。对于人物单一、情节简单的中短篇小说,宜重点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以人物为纲,串联起作品的主要知识点。对于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可以在列提纲掌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采取抓主要人物和重点场景分析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篇幅过长,不可能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分析,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作重点解读,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可选择吴荪甫为刚到上海就病逝的吴老太爷治丧的场景作重点分析。因为通过这个场景,作者几乎让全书中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每个人物的心态动机,与吴荪甫的微妙关系,以及吴在内政外交上的能力个性都展示无遗。对于不重故事情节的诗化抒情小说,宜从小说语言入手,选择精彩片段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悟作品营造的诗化意境,揣摩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等人的小说均可采用此法赏析。
再次,基于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之高中生有明显提高的实际,在文本分析时,要改变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不要搞“一言堂”,也不要自称“标准答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参与分析,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不妨让他们走上讲台做主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同时,要树立整体观念,善于把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分析“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在启蒙精神、反封建意识以及个性解放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比较“五四”时期的冰心、庐隐,20世纪80年代的张洁、铁凝、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林白、陈染等人之间,在女性意识上有什么区别;鲁迅《阿Q正传》与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系列在批判国民性上的一脉相承性;沈从文与汪曾祺在小说文体风格上的师承关系;等等。
3.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在现当代文学教学当中应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应强化写作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实在笔头上。特别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加强实践教学和素质的拓展。在传统的中文专业教学中,有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文学课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既没必要又很难实行。其实,文学课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从宏观上,可以围绕“听、说、读、写”4种能力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从微观上,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讨论、诵读、复述、拟提纲、做摘要等环节,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做好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如可以就学过的作品写篇小评论,成立文学社团,举办征文活动、朗诵表演,就喜爱的某位作家收集资料,结合作家生平发起周年纪念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采访在世作家或参观作家故居等。改革课程考试形式,适当采取应用性、实践性考试,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即使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也要减少知识记忆性题型,增加分析理解性题型。只有把实践内容渗透进课堂内外以及作业、考试等环节,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实现。
4.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应坚持恰当、实用、有效的原则,不要为追求形式或者图省事而用。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仍然要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被课件束缚手脚。其次要精心做好课件,力求内容充实,形式美观。此外,很多现当代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一些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影片放映耗时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对影片做一些剪辑,根据讲授需要适时穿插。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比较小说原著与改编的电影在表现力方面的区别,看后可就此写篇电影赏析。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QQ群、博客、微博等平台,随时随地与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答疑释惑。
三、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既面临种种挑战,也存在突破困局、重获新生的良好机遇。只要我们遵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时代和社会对这一课程的要求,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力.知识观转型与现代文学教学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6,(2).
[2]黄科安.人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重建[J].教育评论,2008,(1).
[3]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责编:文 博
关键词:非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同时因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在当前国家强调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也将该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尽管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追求商业利益的实用主义观念使文学逐渐边缘化,社会对文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幅缩减,中文专业的学生遭遇就业难困境。这就促使高校争相开办应用型的财经、理工科专业,限制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压缩中文专业的课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甚至纷纷砍掉中文系。
其次,从学校内部办学看,除了一些开办中文系较长的传统文科学校,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在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上,汉语言文学不受学校重视,得不到政策、经费等支持,处于弱势地位,图书馆专业书籍资料陈旧匮乏,校园的文化底蕴浅,人文氛围不浓。
再次,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学生的文学底子薄,对文学普遍缺乏兴趣。笔者曾以所在学校艺术设计系学生为对象,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有6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时选学理科;关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态度,68%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喜欢;问及为什么选修这门课,95%的学生回答是因就业需要、修够学分或者其他目的,只有5%的学生回答是因喜欢而选修;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25%的人坦言很少读作品,75%的学生表示读过一点。
最后,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看,要么是教学方法老套单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么是为了迎合学生口味,在课堂上采用讲故事、看电影的形式作简单化、娱乐化处理,或者脱离学生基础和文学本身,在课堂上贩卖炫耀所谓新潮时髦的学术话题、文坛上的是是非非等。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文学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偏离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宗旨和精神。
针对令人堪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实现成功突围并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是目前这门课程教学实践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小说文体的教学为例,尝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作粗浅探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作品的阅读和积累
阅读作品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靠大量地阅读作品,这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必须走的一条路,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师生双方都应该在认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在对话互动的课堂条件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使文学教学的审美活动充分体现出来。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很少有时间去读文学作品,在大学里他们选的又是非中文专业,阅读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同样缺乏。为此,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大量读文学作品。
在阅读作品环节,教师要从“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方面加以指导。为此,一要为学生开好书目,提高阅读效率。现当代文学作品数以万计、浩如烟海,而学生的阅读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名著。小说以中短篇为主,兼顾长篇作品,分必读和泛读两类要求。书目最好在开课的学期初就列好,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二要做好阅读指导。根据课堂上要讲授的重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流入看热闹式的浅阅读。三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不但可以检验阅读效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内容可长可短,自由灵活。既可以是对作品的整体评价,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谈体会,或者是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只要是自己的真实阅读所得就行,严禁抄袭别人。此外,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图书资源。在没有中文系或虽有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图书馆的文学类藏书本来就不多,如果要求全班学生同时去借同一部作品,根本不现实。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资源下载阅读,但要告诉学生选择优质的电子图书,以免文字错误影响阅读效果。
2.加强文本分析训练
讲文学课一定要从文本出发,避免脱离文本高谈阔论,使文学课丧失文学性。正如有人提出:“教师应立足于作品‘文本’的教学,重建文学的审美空间,通过文本的细读途径,建立读者与作者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示范性的文本分析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课时一再被压缩,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显然非常紧张。所以,必须采取“精讲”的方式,精选重点作品,紧扣教学重难点,挖掘作品精华。
首先,在分析作品之前,要通过导读阶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熟悉情况,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对作品关注点在什么地方,对作品讲析有什么期待等,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讲解,形成教师和学生的思路精准对接。否则,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结果只会出力不讨好,白白浪费时间。要把现当代文学作为开放的文本,紧密联系当下现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当代学生普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作品反映的内容有隔膜。在讲授鲁迅专题时,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鲁迅其人其作,可从近年来文坛上围绕鲁迅的争议,以及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被删减的事件,提出“鲁迅的思想及其作品是否过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切入课堂教学。
其次,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小说文体,采取不同的分析模式。对于人物单一、情节简单的中短篇小说,宜重点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以人物为纲,串联起作品的主要知识点。对于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可以在列提纲掌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采取抓主要人物和重点场景分析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篇幅过长,不可能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分析,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作重点解读,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可选择吴荪甫为刚到上海就病逝的吴老太爷治丧的场景作重点分析。因为通过这个场景,作者几乎让全书中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每个人物的心态动机,与吴荪甫的微妙关系,以及吴在内政外交上的能力个性都展示无遗。对于不重故事情节的诗化抒情小说,宜从小说语言入手,选择精彩片段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悟作品营造的诗化意境,揣摩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等人的小说均可采用此法赏析。
再次,基于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之高中生有明显提高的实际,在文本分析时,要改变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不要搞“一言堂”,也不要自称“标准答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参与分析,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不妨让他们走上讲台做主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同时,要树立整体观念,善于把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分析“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在启蒙精神、反封建意识以及个性解放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比较“五四”时期的冰心、庐隐,20世纪80年代的张洁、铁凝、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林白、陈染等人之间,在女性意识上有什么区别;鲁迅《阿Q正传》与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系列在批判国民性上的一脉相承性;沈从文与汪曾祺在小说文体风格上的师承关系;等等。
3.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在现当代文学教学当中应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应强化写作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实在笔头上。特别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加强实践教学和素质的拓展。在传统的中文专业教学中,有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文学课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既没必要又很难实行。其实,文学课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从宏观上,可以围绕“听、说、读、写”4种能力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从微观上,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讨论、诵读、复述、拟提纲、做摘要等环节,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做好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如可以就学过的作品写篇小评论,成立文学社团,举办征文活动、朗诵表演,就喜爱的某位作家收集资料,结合作家生平发起周年纪念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采访在世作家或参观作家故居等。改革课程考试形式,适当采取应用性、实践性考试,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即使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也要减少知识记忆性题型,增加分析理解性题型。只有把实践内容渗透进课堂内外以及作业、考试等环节,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实现。
4.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应坚持恰当、实用、有效的原则,不要为追求形式或者图省事而用。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仍然要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被课件束缚手脚。其次要精心做好课件,力求内容充实,形式美观。此外,很多现当代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一些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影片放映耗时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对影片做一些剪辑,根据讲授需要适时穿插。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比较小说原著与改编的电影在表现力方面的区别,看后可就此写篇电影赏析。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QQ群、博客、微博等平台,随时随地与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答疑释惑。
三、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既面临种种挑战,也存在突破困局、重获新生的良好机遇。只要我们遵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时代和社会对这一课程的要求,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力.知识观转型与现代文学教学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6,(2).
[2]黄科安.人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重建[J].教育评论,2008,(1).
[3]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责编:文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