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不妨“扬弃”西方学说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政策公开宣称的首要目标,是推动经济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中国领导层早已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迄今所采取的行动尚无法实现此项任务。而为了应对2008年危机的需要而增加投资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第二目标则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与过去的速度差不多,但要足以使农村劳动力向蓬勃发展的城市转移的进程延续下去。
  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此外还需发挥以下作用:使储蓄流向能够提供最佳风险回报组合的人手中;使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能够贷到款;使储蓄者有合适多样的资产类别可以选择。
  以往中国金融体系所产生的与刺激消费目标相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存款利率发挥出来的。实际利率一直明显处于负值,这无异于掠夺家庭的部分收入。要终结这种局面,就需要在国内金融体系中推行自由化。让银行为吸收存款展开竞争,同时赋予银行决定放贷对象的权力,如此一来,银行只会把钱贷给有能力提供良好回报率和充足抵押品的贷款者。在竞争的作用下,实际利率将趋于上升,最终转为正值。这大体上符合西方的正统学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应该将所有的东西统统自由化呢?—按照西方的学说,就会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特别是,这是否意味着允许汇率浮动、开放资本账户将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巨大益处?
  我向来无法理解经济学界同仁(不同于政策制定者)对于浮动汇率制的迷恋。我们早就明白,浮动汇率是由资产持有者决定的。换言之,一国汇率会浮动到某一个特定水平,在这个水平上,资产持有者愿意持有该国所发行的资产。没有特别的理由认为,汇率在不同时期内会保持一致。事实上,如果资产持有者集体对某一特定汇率水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很可能将一种浮动汇率推向极不合理的水平。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或许是2001年美元对欧元汇率曾经达到的水平(外汇市场上1欧元一度仅相当于0.8美元左右)。近期也有一些例子表明,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有可能处于明显不合理的水平。例如近期巴西里亚尔明显高估的情形,以及当前瑞典克朗所受到的低估。
  由政府决定的汇率处于不合理水平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包括人民币—人们如今普遍认为,人民币在过去被低估。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例中得到一个启示:不应由市场或政府单独决定汇率,而应设计一套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政府声称会从长远考虑,但事实证明,有时候政府会强烈地希望维持以往的汇率机制。市场的目标是赚钱,一旦他们预感政府竭力要维持的汇率水平是守不住的,他们就可以从中谋利。如果政府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捷径,他们依然要设法赚钱,但这时就只能从彼此身上找机会,结果必然有人要承受损失。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浮动汇率制对政策制定者有吸引力,可是经济学家为什么也会为之着迷,却是令人费解。这种意图会导致一些愚蠢透顶的理论盛行一时,于是就会反复出现汇率严重失调的情形。
  那么,有什么别的办法吗?可以设计这样一套机制:汇率是浮动的,但前提是商定一组目标汇率,就此达成具有可信性的官方协议,并向外公布(这与G20公告中所构想的理想情形截然不同)。政府要承担起相应责任,避免出台刻意推动汇率偏离目标水平的政策。需要谈判的问题包括:是否围绕所估计的目标汇率设置一个区间?如果是的话,区间上下限应该是多少?区间内应该适用哪些规则?相关规则可能多种多样,从允许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到禁止一切干预。个人认为,要么不设置区间,要么禁止在汇率处于区间内时实施任何干预,塔拉波(Tarapore) 1997年在为印度政府撰写的报告中就提出了类似建言。应对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确定目标汇率以及禁止采取使政府能够支持明显失调的汇率举措。
  开放资本账户如何?从公民自由的角度来讲,对某些交易类型实行自由化大有道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昔日英国还在施行资本管制时,我曾给有些交情的英国央行副行长发了一封电报,内容大致如下:“如果央行不希望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巴西破产法庭上对簿公堂,它能否快一点批准我的移民津贴?”我们可以对小额交易实行自由化,而不必向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打开闸门。如果担心规模大小不好界定的话,不妨对所有交易施行自由化,但保留对资本流出或流入征收额外费用的权力,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让宏观经济政策任由市场情绪支配是毫无理由的。
  我的建议是,中国政府在借鉴西方正统金融理论时,对各个不同部分应该区别对待。有些内容于中国颇有裨益,值得采纳—主要与国内金融自由化相关。而在与汇率管理相关的其他方面,中国的某些做法显然认同了主流的G20正统思想,结果却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感到失望。认为中国现行汇率政策相当于浮动制的说法颇为可笑。每当有一笔较大规模(或较小规模)的资本流入,中国就会相应积累一笔较大规模(或较小规模)的储备,而不是首先出现汇率变动。这一点完全合乎理性,但正确的态度是要为之辩护,而不是否认。与此同时,西方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关切有必要得到解决,但愿有关方面抛弃以往累积储备的保守做法,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处理方式。人们可以理解中国央行显然希望把资本账户可兑换作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仍然会担忧大规模资金流入或流出可能会扭曲汇率,特别是在推行自由化改革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我看来,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形,可以保留征收资本转移税的权力(至少是对超出一定规模的资本转移征税)。这有悖于过去西方正统理论中的一条原则,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一份报告中的内容来看,该原则也在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烟火漫卷》作为2020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之一,是茅奖得主迟子建为其生活了30年的城市——哈尔滨,奉献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一部叩问天地、历史、命运、灵魂的多重交响曲。小说虽无宏大的叙事结构,亦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此种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烟火人生。整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以刘建国寻找其不慎丢失好友之子为叙事主线,进而似“蝴蝶效应”般引述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跨越三代人的故事。值
期刊
历法是人们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物候、气候和日月星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为计算时间,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划分为长短不同的时段,如现行的历法体系把一年分为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这种历法体系确定于汉代,在确定之前,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探索过程。《管子》中记载的历法就是这种探索的证明,既有把一年四分的四时,也有把一年五分、八分和三十分的五行、八节和三十时。搞清这些特别的时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历
期刊
唐代边塞诗以其雄壮刚健的诗风、气势磅礴的力量,催人奋进,动人心魄,成为唐代诗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现象,占有“一枝独秀”(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序言》,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1)的重要地位。其中不少诗篇表现了诗人建功边塞、保家卫国的愿望,展现了诗人珍视人民生命、祈盼世间和平的情怀,或蓬勃激昂,或引人深思,至今令人感动不已。慷慨从戎 建功边塞  唐代以武立国,因此在文人士子中
期刊
现代经济学诞生于18世纪。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西方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无形之手使供求关系趋于均衡”至今仍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在斯密看来,经济学首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和财富创造,而劳动分工是其中关键的组织原理。经济学也是斯密一项雄心勃勃但未竟的研究计划——关于人与商业社会的史学研究
期刊
2014年,中国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25周年峰会。2014年APEC峰会的议程目前正在拟定之中,其中包括大量与如何促进包容性增长、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支持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等长期挑战相关的议题。而推动广泛的贸易自由化一直是APEC自成立以来的核心工作。  APEC无愧于自己的名称和基本使命,它促进了整个亚太地区的商业伙伴关系。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举办的APEC峰会上,APEC领导人承
期刊
“南来北往,有多少人忙忙;爬高走低,何不停下坐坐。”一副山寺门联道尽了茶庄“暂坐”之深意。茶庄主是一位从不施粉黛的都市丽人,她和她的一帮姐妹因茶庄而结识,成为最要好的闺蜜,她们个个优游自尊,仪态高贵,她们活力充满,享受时尚,不愿羁绊,永远自我。她们,就是一个世界。这是年近七旬的作家贾平凹以一种晚年的通透与睿智来审视这座为众姐妹疗养心灵的栖息地、释放烦恼妄图躲避的理想庇护所,他用平铺直叙的“泼烦琐碎
期刊
早在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在今天看来,它与当初发表时同样成立:“良好的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降低运输费用,使一国偏远地区与城镇周边地区更接近于同一水平。 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改善。”  这句话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揭示了互联互通最关键的两项益处:一是高效、高性价比的资源流动,二是减轻一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在亚洲崛起
期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诗句,清雄旷远,知名度极高,乃情至语亦景至语也。此诗句出自张九龄的五律《望月怀远》,诗题一作《望月怀人》。  一般而论,《望月怀远》之“怀远”,乃“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亦有解为诗人月夜怀念远方情人的。诗的写作时间判定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在荆州长史任上。  将《望月怀远》坐实为儿女情长的诗,甚或读作思亲诗,显然是一种误读也。这不仅不符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与
期刊
长久以来,瑞士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于1950年建交。建交60多年来,双方本着友好、信任与建设性合作的精神,使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瑞中合作范围广阔,从经济关系、政治对话到科学技术,从旅游到文化,从教育到环境和社会问题。  经贸关系悠久,领域逐渐拓宽  瑞中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历史悠久。早在1974年,瑞中就签署了一份《商务与贸易协定》
期刊
自42年前比利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彼此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共同分享着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并在文化领域相互丰富、相互促进。我会见了许多中国的代表人物,比如最近在大连会见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以及来自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代表团。他们都认为,中比两国经济与文化的合作,以及互相尊重、平等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双方默契协作的引擎。  中国跻身全球经济大国行列,无疑是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