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外地出差回来,路上碰到大人物视察,9列火车都给那人让路,趴在铁轨上耽误了3个多小时。大舅听我絮絮地说完,很艰难地张了张嘴,评价道:“扰民,讨厌”
大舅去世已经快五年了。他人生最后半年里经历的疼痛,吓住了我们所有人。
大舅得的是胃癌,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单位每年两次体检他都避而不去,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时,胃癌已经到了晚期。勉强动的手术,切片一看,恶性度很高,腹腔周边能看到的淋巴已经肿大了。
他毫不知情,以为是胃溃疡,割了就行。出院那天他朗声跟我们说:“有病还是早治,动了手术没心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响应。出院后他大口吃饭,结果仅剩的五分之一的残胃没法承载平日的饭量,根本消化不动,接下来的两个礼拜只敢喝粥。
很快他就开始腰疼。也不知道是怕大舅猜到实际病情,还是大舅妈心里也没了希望,化疗只打了一次,大舅说那个针打了不舒服不想去了,竟然就依从了他,没再继续。带他去查“腰疼”,医生说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回来还跟我们打趣,“得了个跟周杰伦一样的病”。
我们全家都是鸵鸟型人格,每个人都在内心嘀咕,是不是转移到骨头上了,却没人提出来让大舅去做个可以确诊的骨扫描,好像不扫癌细胞就不存在似的。不确诊,我们还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似的,擎着最后一根火柴,当它能发一点光和热。
我们的自私或者说愚蠢、怯懦,害苦了大舅。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刚刚看了日剧《风之花园》。男主角也像我大舅一样,四五十岁,得了发展性胰腺癌,也是非常疼的一种,也是查到时已经完全无法救药。
但他是个麻醉医师。在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电视剧特别拿出了长达1分30秒的时间,来解释怎样减轻癌痛——“传递腹部疼痛的神经,主要集中在几处,有一组叫作‘神经丛’,就是神经组成的草丛,如果能从这里截断,痛感就不会传递到脊髓了。如果疼痛范围扩散,光是阻断神经丛还不能够完全止痛,阻断大范围痛觉神经的方法是硬膜外阻断。”
以上的专业名词都一打就出来,是词库中已经存在的词组,是不是医学上早已有了上述技术、可以实现这些阻断和给药?
我看到这里非常心痛,立刻回想起大舅最后躺在医院中的时光,想起那触目惊心的折磨。时时刻刻都不停歇的巨痛让他脸色铁灰,额头上不停地往外渗汗,因为行动不便外加吞咽困难,他拒绝喝水,嘴唇惨白地干裂着。我们去看他,要强的他努力点着头响应我们的问话。
大舅瘦得形销骨立,完全脱相,同事来看他,事先没有心理准备,看到他的样子,惊得张口结舌,半天才大着声音对他说:“老刘,你快点儿好,好了咱们再一块儿钓鱼去!”大舅笑着点点头。那个时刻,他真的相信自己还能好吗?他在想什么?
大舅和我都不是热情的人,我们平时聊的闲话极少。但他字画一流,我小时候用心跟他学写过美术字,他教我辨认字体,告诉我扔掉庞中华的字帖。在审美方面,他给过我超越父母的启蒙与启发。长大以后,我跟他还是不唠家常,但凑在一起笑话什么人与事的时候,笑声起得很一致,笑点很相似。
最后一次跟他聊天,他只能听,不大能说了。我从外地出差回来,路上碰到大人物视察,9列火车都给那人让路,趴在铁轨上耽误了3个多小时。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会跟大舅说这件事,明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大舅听我絮絮说完,艰难地张了张嘴,评价道:“扰民,讨厌。”
那次临走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我很怕跟别人有肢体接触,大舅也是这种人,那是我跟他这辈子惟一一次这么亲近。我握着他的手说:“大舅,我走了,你好好的,我再来看你。”
再见到他已经在殡仪馆了。
最终擦洗和换衣服,都是我妈料理的。那天晚上她回到家已经8点多。我们都默默无言。我妈忽然毫无缘由地说:“大夫说了,人到了最后,身体有一种保护性机制,可以释放一种东西,让他没那么疼。大夫说你大舅最后这两天都感觉不到疼了。”
我妈没说死,却说起了疼。大舅的惨状吓得大家噤若寒蝉,头七拜完,回家的路上,一个稍远点的亲戚说,相比之下,能被车一下子撞死都算是幸福了。
《风之花园》里说的那种阻断神经丛的手术,对骨癌有效吗?
疼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刺痛让我们立刻从危险里缩手。但是大舅的那种疼,你要缩到哪里去才躲得开呢?《风之花园》的编剧应该想不到,他的创作让说着另外一种语言的我感到安慰又深深后悔:大舅可以不这么疼的啊,他可以走得舒服一些的。
大舅去世已经快五年了。他人生最后半年里经历的疼痛,吓住了我们所有人。
大舅得的是胃癌,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单位每年两次体检他都避而不去,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时,胃癌已经到了晚期。勉强动的手术,切片一看,恶性度很高,腹腔周边能看到的淋巴已经肿大了。
他毫不知情,以为是胃溃疡,割了就行。出院那天他朗声跟我们说:“有病还是早治,动了手术没心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响应。出院后他大口吃饭,结果仅剩的五分之一的残胃没法承载平日的饭量,根本消化不动,接下来的两个礼拜只敢喝粥。
很快他就开始腰疼。也不知道是怕大舅猜到实际病情,还是大舅妈心里也没了希望,化疗只打了一次,大舅说那个针打了不舒服不想去了,竟然就依从了他,没再继续。带他去查“腰疼”,医生说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回来还跟我们打趣,“得了个跟周杰伦一样的病”。
我们全家都是鸵鸟型人格,每个人都在内心嘀咕,是不是转移到骨头上了,却没人提出来让大舅去做个可以确诊的骨扫描,好像不扫癌细胞就不存在似的。不确诊,我们还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似的,擎着最后一根火柴,当它能发一点光和热。
我们的自私或者说愚蠢、怯懦,害苦了大舅。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刚刚看了日剧《风之花园》。男主角也像我大舅一样,四五十岁,得了发展性胰腺癌,也是非常疼的一种,也是查到时已经完全无法救药。
但他是个麻醉医师。在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电视剧特别拿出了长达1分30秒的时间,来解释怎样减轻癌痛——“传递腹部疼痛的神经,主要集中在几处,有一组叫作‘神经丛’,就是神经组成的草丛,如果能从这里截断,痛感就不会传递到脊髓了。如果疼痛范围扩散,光是阻断神经丛还不能够完全止痛,阻断大范围痛觉神经的方法是硬膜外阻断。”
以上的专业名词都一打就出来,是词库中已经存在的词组,是不是医学上早已有了上述技术、可以实现这些阻断和给药?
我看到这里非常心痛,立刻回想起大舅最后躺在医院中的时光,想起那触目惊心的折磨。时时刻刻都不停歇的巨痛让他脸色铁灰,额头上不停地往外渗汗,因为行动不便外加吞咽困难,他拒绝喝水,嘴唇惨白地干裂着。我们去看他,要强的他努力点着头响应我们的问话。
大舅瘦得形销骨立,完全脱相,同事来看他,事先没有心理准备,看到他的样子,惊得张口结舌,半天才大着声音对他说:“老刘,你快点儿好,好了咱们再一块儿钓鱼去!”大舅笑着点点头。那个时刻,他真的相信自己还能好吗?他在想什么?
大舅和我都不是热情的人,我们平时聊的闲话极少。但他字画一流,我小时候用心跟他学写过美术字,他教我辨认字体,告诉我扔掉庞中华的字帖。在审美方面,他给过我超越父母的启蒙与启发。长大以后,我跟他还是不唠家常,但凑在一起笑话什么人与事的时候,笑声起得很一致,笑点很相似。
最后一次跟他聊天,他只能听,不大能说了。我从外地出差回来,路上碰到大人物视察,9列火车都给那人让路,趴在铁轨上耽误了3个多小时。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会跟大舅说这件事,明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大舅听我絮絮说完,艰难地张了张嘴,评价道:“扰民,讨厌。”
那次临走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我很怕跟别人有肢体接触,大舅也是这种人,那是我跟他这辈子惟一一次这么亲近。我握着他的手说:“大舅,我走了,你好好的,我再来看你。”
再见到他已经在殡仪馆了。
最终擦洗和换衣服,都是我妈料理的。那天晚上她回到家已经8点多。我们都默默无言。我妈忽然毫无缘由地说:“大夫说了,人到了最后,身体有一种保护性机制,可以释放一种东西,让他没那么疼。大夫说你大舅最后这两天都感觉不到疼了。”
我妈没说死,却说起了疼。大舅的惨状吓得大家噤若寒蝉,头七拜完,回家的路上,一个稍远点的亲戚说,相比之下,能被车一下子撞死都算是幸福了。
《风之花园》里说的那种阻断神经丛的手术,对骨癌有效吗?
疼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刺痛让我们立刻从危险里缩手。但是大舅的那种疼,你要缩到哪里去才躲得开呢?《风之花园》的编剧应该想不到,他的创作让说着另外一种语言的我感到安慰又深深后悔:大舅可以不这么疼的啊,他可以走得舒服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