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在调整中经历着热点的切换。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来一次洗牌,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合理地控制仓位,同时进行谨慎的交易,对于业绩好、有成长性的股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取紧捂不放的策略。
华尔街有句老话叫作“一月进,五月出”。通常5月到8月是股市青黄不接且动荡不定的高危时期,即使在牛市中亦是如此。在这个时候,等待观望和相对保守的操作可能反而是最好的策略。
业绩增长的两类机会股
一般而言,调整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热点的切换。在这波调整中,前期受到投机资金疯狂炒作的概念股、题材股,如果没有真实的业绩支持,或者没有实质性的资产注入,其股价很难回到前期的高点。相反,另一些业绩增长可期的股票开始成为后期的主流板块。调整恰好提供了换仓的良机。
金融、地产板块又一次成为被看好的对象。根据各家金融机构分析员对2007和2008年的业绩预测来看,金融、地产板块的盈利高增长最为明确。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及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将长期支持保险、证券、地产、银行的业绩高速增长。
同时,在国内成本提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分析师们认为,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制造业类股票,盈利的不确定因素过大,而且容易受到出口退税等宏观政策的影响。防御型股票如交通设施、电力等行业,除非有实质性资产注入,其未来的盈利增速将相对放缓。
从宏观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的逐步回落可能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但总体回落的同时还伴随着结构的分化,行业之间的差距可能逐步拉大。因而对投资者来说,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尤其是选股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中金在近期发布的投资策略报告中预测,2007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将逐步回落。中金预测,2007年和2008年的盈利增速将达到37%和23%。如果剔除所得税下调所带来的额外增长,2008年的预期增速仅为19%。和2006年41%的增速比较,2007、2008年的回落趋势相当明显。其中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盈利增速分别为57%和20%,因而预计下半年盈利增长的趋势将是见顶回落。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006年第一季度,受钢铁、电力等行业的拖累,企业的业绩呈现负增长,从而使得2006年的业绩呈现低基数,这一点,也为2007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的是,进入2007年下半年低基数效应将明显减弱,盈利增速也将有所回落。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宏观来看盈利增速回落的趋势明显,但分析师对个股的盈利预期却不断调高。年初时对2007年盈利增长预测为24%,如今却已经达到37%。分析师普遍寄希望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外生性的影响。有分析师认为,下半年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资产注入、重组所导致的外生性增长,都将可能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个股或者是行业的机会,要大干系统性的机会,个股的选择将尤其重要。
目前来看,有两类机会值得关注。
一是即将到来的中报行情。随着中报披露的临近,不少分析师认为,中期带来业绩惊喜的公司将有望成为下阶段市场的关注重点。根据中金的研究,中期业绩接近或者超过50%的公司,主要分布在金融(保险、证券、银行、地产)、大宗商品(钢铁、建材、化工)、消费(家电、纺织、家具)、航空航运、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这些行业均值得重点关注。
另一个则是资产重组带来的机会。根据wind咨讯的统计,2005年到现在2年半的时间内,A股市场共发生收购兼并案1154次,资产剥离案64次,资产置换476次,一般性资产交易1820次,增发公司120家,2007年以来提出增发预案的有156家,资产重组发生的案件大大高于过往。
资产重组通常能带来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近2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除了宏观经济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内生性增长外,资产重组所带来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市场的长久热点。
尤其是A股市场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是资产重组的收购价格非市场化,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类似整体上市等重组方案,往往是较大的资产规模装入较小规模的上市公司,所带来的利润增厚效应相当明显。投资者可以特别关注这类有增发预案,同时以增发方式进行资本运作的公司。
中长线看好股票捂着不放
前期套牢的股票,除了考虑减仓以外,对于一些基本面确定,中长线看好的股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取紧捂不放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绩优蓝筹股,或者是有确定性资产注入预期的股票才适合这一策略。
而死守股票的前提,则是牛市格局的持续性。不论从何角度而言,至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长期牛市仍然是主基调。
从2006年开始A股一路上涨,直到今年5月底创下了历史新高。从2007年开始,基于资产重组的信息内幕交易成为市场上涨有力的推动力。大量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低价股、题材股受到极度的追捧,表现远远超过了大盘蓝筹股。市场的投机气氛达到高潮,市场进入危险区域。
所幸的是,5月底的那波调整迫使市场直接进入结构性转轨,前期涨幅巨大的板块,包括低价股、微利或亏损股等等,跌幅大都超过20%,远远高于大盘的跌幅。而大盘蓝筹股的表现极为抗跌,资金明显转向安全边际更高的股票,回归所谓的价值投资。对市场而言,这无疑是健康的信号。
大跌之后,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针对股市的调控目的不在强力打压市场。最明显的例子是,5月30日印花税上调以后市场发生恐慌性下跌,政府立即通过其他渠道推出系列安抚市场的措施。可以想见,无论是调控房价,还是调控股市,政府的目的并不在于不计后果地摧毁市场,而是减缓增长的速度。从这个意义而言,牛市的时间周期反而被间歇性的调整拉长了,并非坏事。
当年日本和中国台湾长达4年的牛市中,管理层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出台直接调控市场的措施,无形中推进了市场的快速沸腾。同时,当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也都经历了货币迅速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阶段,加速了泡沫的堆积。相比之下,A股市场的宏观环境较优于当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缓慢的货币升值进程、低利率、低通胀以及管理层有限的干预措施,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延长牛市的周期。换言之,长期来看A股仍具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尽管短期的波动无法避免。
因而,在长期牛市的基调之下,蓝筹股,以及那些具有确定性优质资产注入计划的股票,投资者完全可以安心“捂着”,以时间换空间,以短期波动换取长期增长是不错的应对方法。
合理控制仓位 适当谨慎交易
对于那些不愿意坐以待毙的投资者来说,尝试有技巧的交易,也不失为应对“套牢”的好方法。在近来的震荡行情中,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合理控制仓位,同时谨慎交易,积极应对,从而逐步弥补之前的损失。
在震荡期间,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控制仓位。按照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建议投资者把仓位控制在20%到70%之间。仓位过高,预留的现金“子弹”过少,在下跌过程中往往较为被动,而且资产的波动率也会较高,风险难以控制。
但是完全清仓也是不建议的,一是因为牛市中踏空也是巨大的风险;二是因为空仓往往导致投资者心理上的波动,因为害怕错过机会而作出冒失的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仓位控制在风险承受范围之内是比较明智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谨慎交易,降低成本也不失为好方法。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摊薄成本法。在股价大幅下跌后,于低位处补仓,降低平均成本,而后等待反弹。一般来说,可以在股价调整至20%到30%的时候,进行补仓以摊薄成本。对大势和个股走势把握得好的投资者,还可以尝试波段操作,以求主动性解套。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那些具有基本面支撑的股票。由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引发的个股下跌,往往会“错杀”绩优股,造成这类股票的超跌,从技术层面上说,以摊薄成本法处理是比较可行的。
华尔街有句老话叫作“一月进,五月出”。通常5月到8月是股市青黄不接且动荡不定的高危时期,即使在牛市中亦是如此。在这个时候,等待观望和相对保守的操作可能反而是最好的策略。
业绩增长的两类机会股
一般而言,调整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热点的切换。在这波调整中,前期受到投机资金疯狂炒作的概念股、题材股,如果没有真实的业绩支持,或者没有实质性的资产注入,其股价很难回到前期的高点。相反,另一些业绩增长可期的股票开始成为后期的主流板块。调整恰好提供了换仓的良机。
金融、地产板块又一次成为被看好的对象。根据各家金融机构分析员对2007和2008年的业绩预测来看,金融、地产板块的盈利高增长最为明确。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及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将长期支持保险、证券、地产、银行的业绩高速增长。
同时,在国内成本提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分析师们认为,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制造业类股票,盈利的不确定因素过大,而且容易受到出口退税等宏观政策的影响。防御型股票如交通设施、电力等行业,除非有实质性资产注入,其未来的盈利增速将相对放缓。
从宏观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的逐步回落可能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但总体回落的同时还伴随着结构的分化,行业之间的差距可能逐步拉大。因而对投资者来说,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尤其是选股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中金在近期发布的投资策略报告中预测,2007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将逐步回落。中金预测,2007年和2008年的盈利增速将达到37%和23%。如果剔除所得税下调所带来的额外增长,2008年的预期增速仅为19%。和2006年41%的增速比较,2007、2008年的回落趋势相当明显。其中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盈利增速分别为57%和20%,因而预计下半年盈利增长的趋势将是见顶回落。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006年第一季度,受钢铁、电力等行业的拖累,企业的业绩呈现负增长,从而使得2006年的业绩呈现低基数,这一点,也为2007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的是,进入2007年下半年低基数效应将明显减弱,盈利增速也将有所回落。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宏观来看盈利增速回落的趋势明显,但分析师对个股的盈利预期却不断调高。年初时对2007年盈利增长预测为24%,如今却已经达到37%。分析师普遍寄希望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外生性的影响。有分析师认为,下半年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资产注入、重组所导致的外生性增长,都将可能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个股或者是行业的机会,要大干系统性的机会,个股的选择将尤其重要。
目前来看,有两类机会值得关注。
一是即将到来的中报行情。随着中报披露的临近,不少分析师认为,中期带来业绩惊喜的公司将有望成为下阶段市场的关注重点。根据中金的研究,中期业绩接近或者超过50%的公司,主要分布在金融(保险、证券、银行、地产)、大宗商品(钢铁、建材、化工)、消费(家电、纺织、家具)、航空航运、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这些行业均值得重点关注。
另一个则是资产重组带来的机会。根据wind咨讯的统计,2005年到现在2年半的时间内,A股市场共发生收购兼并案1154次,资产剥离案64次,资产置换476次,一般性资产交易1820次,增发公司120家,2007年以来提出增发预案的有156家,资产重组发生的案件大大高于过往。
资产重组通常能带来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近2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除了宏观经济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内生性增长外,资产重组所带来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市场的长久热点。
尤其是A股市场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是资产重组的收购价格非市场化,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类似整体上市等重组方案,往往是较大的资产规模装入较小规模的上市公司,所带来的利润增厚效应相当明显。投资者可以特别关注这类有增发预案,同时以增发方式进行资本运作的公司。
中长线看好股票捂着不放
前期套牢的股票,除了考虑减仓以外,对于一些基本面确定,中长线看好的股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取紧捂不放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绩优蓝筹股,或者是有确定性资产注入预期的股票才适合这一策略。
而死守股票的前提,则是牛市格局的持续性。不论从何角度而言,至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长期牛市仍然是主基调。
从2006年开始A股一路上涨,直到今年5月底创下了历史新高。从2007年开始,基于资产重组的信息内幕交易成为市场上涨有力的推动力。大量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低价股、题材股受到极度的追捧,表现远远超过了大盘蓝筹股。市场的投机气氛达到高潮,市场进入危险区域。
所幸的是,5月底的那波调整迫使市场直接进入结构性转轨,前期涨幅巨大的板块,包括低价股、微利或亏损股等等,跌幅大都超过20%,远远高于大盘的跌幅。而大盘蓝筹股的表现极为抗跌,资金明显转向安全边际更高的股票,回归所谓的价值投资。对市场而言,这无疑是健康的信号。
大跌之后,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针对股市的调控目的不在强力打压市场。最明显的例子是,5月30日印花税上调以后市场发生恐慌性下跌,政府立即通过其他渠道推出系列安抚市场的措施。可以想见,无论是调控房价,还是调控股市,政府的目的并不在于不计后果地摧毁市场,而是减缓增长的速度。从这个意义而言,牛市的时间周期反而被间歇性的调整拉长了,并非坏事。
当年日本和中国台湾长达4年的牛市中,管理层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出台直接调控市场的措施,无形中推进了市场的快速沸腾。同时,当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也都经历了货币迅速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阶段,加速了泡沫的堆积。相比之下,A股市场的宏观环境较优于当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缓慢的货币升值进程、低利率、低通胀以及管理层有限的干预措施,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延长牛市的周期。换言之,长期来看A股仍具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尽管短期的波动无法避免。
因而,在长期牛市的基调之下,蓝筹股,以及那些具有确定性优质资产注入计划的股票,投资者完全可以安心“捂着”,以时间换空间,以短期波动换取长期增长是不错的应对方法。
合理控制仓位 适当谨慎交易
对于那些不愿意坐以待毙的投资者来说,尝试有技巧的交易,也不失为应对“套牢”的好方法。在近来的震荡行情中,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合理控制仓位,同时谨慎交易,积极应对,从而逐步弥补之前的损失。
在震荡期间,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控制仓位。按照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建议投资者把仓位控制在20%到70%之间。仓位过高,预留的现金“子弹”过少,在下跌过程中往往较为被动,而且资产的波动率也会较高,风险难以控制。
但是完全清仓也是不建议的,一是因为牛市中踏空也是巨大的风险;二是因为空仓往往导致投资者心理上的波动,因为害怕错过机会而作出冒失的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仓位控制在风险承受范围之内是比较明智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谨慎交易,降低成本也不失为好方法。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摊薄成本法。在股价大幅下跌后,于低位处补仓,降低平均成本,而后等待反弹。一般来说,可以在股价调整至20%到30%的时候,进行补仓以摊薄成本。对大势和个股走势把握得好的投资者,还可以尝试波段操作,以求主动性解套。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那些具有基本面支撑的股票。由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引发的个股下跌,往往会“错杀”绩优股,造成这类股票的超跌,从技术层面上说,以摊薄成本法处理是比较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