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和建立地理思维为主。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创设问题或当堂生成问题内容,这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问题课堂;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性学科。与此同时,与高中地理课程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地理兴趣和地理思维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强调了地理思维的重要性。因此问题课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鉴于此,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浅谈创设初中地理“问题”课堂的策略。
一、适当的竞争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但这前提是有利益冲突。那么对于学生的利益无非成绩、作业的多少。因此,在教师能力范围内可创造出一些利益的不等。例如,我创设了上课个人、小组加分制。得分靠前者免去期末测试直接获得优秀。在此过程中,教师均等分配机会,每个学生敢发言、敢讨论。学生通过竞争获得知识并且建立自信,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问题”课堂的问题创设
1.围绕地理教学概念性内容,图表结合创设问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的概念性较强,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创设需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地图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也符合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要求。地理事物图表是对地理事物的数据表达,学生分析图表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地图与图表相结合来创设问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用地理的视角发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世界气候中,创设“A、B、C三地年气温变化图,应分别是世界地图中的哪个国家的什么方位,并说明原因”。该问题就是将世界地图与年气温变化图相结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并总结。A地气温年变化图每个月平均温度均高于20摄氏度,因此它处于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国家地区。B地气温年变化图和C地气温年变化图均体现气温的季节变化,因此均处于温带;又由于B地气温年较差较大,说明该地区海洋对它的影响较小,因此它应该分布在离海较远的亚洲中部、北美洲中部地区;C地气温年较差较小,因此它应该分布在离海较近的中纬度沿海地区。通过该题的讨论,解决了该节课影响气温分布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读图、找图,体现了新课程学生的主体理念,以及培养了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创设地理问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且涉及范围广,学生可从身边的事物联系思考,由此及彼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将其作为问题导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将已知的知识迁移未知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的构建,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华北地区春旱时,基本是每年3月,也正是苏州的春季。用春雨引出问题“近日的春雨会给苏州人民带来哪些影响?”首先自主思考,分享答案,有我们的出行、着装,也有农业。此刻再次反问“如果苏州的春季没有这些雨,苏州的农业会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苏州若没有这些春雨,将面临旱灾,同时也庆幸苏州春雨连绵不绝。于此也让学生认识到苏州的农业情况,培养了乡土之情并感恩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由苏州的降水引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春季的降水情况,通过济南气候图和乌鲁木齐气候图的呈现,创设“济南和乌鲁木齐的春季农业是否有旱情,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旱情是由供水和需水两大事物是否矛盾所构成。由此学生较容易得出济南所在的華北地区春季农业会有旱灾。
综上所述,初中生地理空间概念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问题”课堂的生成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该能力的提升,能够很好地认识地理,会用地理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问题课堂;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性学科。与此同时,与高中地理课程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地理兴趣和地理思维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强调了地理思维的重要性。因此问题课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鉴于此,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浅谈创设初中地理“问题”课堂的策略。
一、适当的竞争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但这前提是有利益冲突。那么对于学生的利益无非成绩、作业的多少。因此,在教师能力范围内可创造出一些利益的不等。例如,我创设了上课个人、小组加分制。得分靠前者免去期末测试直接获得优秀。在此过程中,教师均等分配机会,每个学生敢发言、敢讨论。学生通过竞争获得知识并且建立自信,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问题”课堂的问题创设
1.围绕地理教学概念性内容,图表结合创设问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的概念性较强,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创设需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地图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也符合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要求。地理事物图表是对地理事物的数据表达,学生分析图表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地图与图表相结合来创设问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用地理的视角发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世界气候中,创设“A、B、C三地年气温变化图,应分别是世界地图中的哪个国家的什么方位,并说明原因”。该问题就是将世界地图与年气温变化图相结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并总结。A地气温年变化图每个月平均温度均高于20摄氏度,因此它处于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国家地区。B地气温年变化图和C地气温年变化图均体现气温的季节变化,因此均处于温带;又由于B地气温年较差较大,说明该地区海洋对它的影响较小,因此它应该分布在离海较远的亚洲中部、北美洲中部地区;C地气温年较差较小,因此它应该分布在离海较近的中纬度沿海地区。通过该题的讨论,解决了该节课影响气温分布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读图、找图,体现了新课程学生的主体理念,以及培养了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创设地理问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且涉及范围广,学生可从身边的事物联系思考,由此及彼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将其作为问题导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将已知的知识迁移未知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的构建,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华北地区春旱时,基本是每年3月,也正是苏州的春季。用春雨引出问题“近日的春雨会给苏州人民带来哪些影响?”首先自主思考,分享答案,有我们的出行、着装,也有农业。此刻再次反问“如果苏州的春季没有这些雨,苏州的农业会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苏州若没有这些春雨,将面临旱灾,同时也庆幸苏州春雨连绵不绝。于此也让学生认识到苏州的农业情况,培养了乡土之情并感恩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由苏州的降水引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春季的降水情况,通过济南气候图和乌鲁木齐气候图的呈现,创设“济南和乌鲁木齐的春季农业是否有旱情,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旱情是由供水和需水两大事物是否矛盾所构成。由此学生较容易得出济南所在的華北地区春季农业会有旱灾。
综上所述,初中生地理空间概念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问题”课堂的生成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该能力的提升,能够很好地认识地理,会用地理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