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引入与实践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对学生了解设计专业核心内容,以及下一阶段个人专业选择与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批判性思维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建设从课堂内容设计、情境设计、凸显设计批评等核心内容着手,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评估评价方式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判断标准,有助于建构科学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设计概论课程;评判性思维;艺术设计
  得益于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出现规模化、产业化的现象,选择设计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本科生的培养也有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根据近年来教育部的就业统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危机,许多学生本科毕业之后,难以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教育部对部分就业率低、招生人数多的专业视轻重程度分别提出黄牌和红牌警告,督促学校对专业招生进行调整。这些现象给我们提出警醒,是否需要在本科教学中适度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更为全面素质的人才,满足未来更宽口径的就业需要,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面对当前社会就业的困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概论的教学改革应当作为变革的核心力量,夯实专业基础,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设计专业人才。
  一、设计概论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全面阐述设计理论体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设计的本质与原则、设计的基本规律、设计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关系。课程从设计学科的角度对设计知识体系进行全面了解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设计概论课程的讲授也可以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观察、设计思考、设计沟通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与创新思维的前提,属于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诸多学者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界定,近年来,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关于任何主题、内容或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思考者要通过技巧性地分析、评估和重建理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校正的思考。它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致力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①。通过定义分析得出,批判性思维强调个体的主观思维与分析,以及对个体的推导与评判的思维过程做出自我调节的一种个性品质。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能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通过发现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阐述、类比、推断、判断以及验证等方式对原始信息、背景文化、证据等进行全面、科学评判的一种有利于个体产生“获知”与“探究”能力的高层次思维活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在设计概论课程中得到强化,也需要融会到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等学科基础内容,并选择批判性设计作品进行训练,因此,批判性思维需要贯穿设计概论课程的始终。设计概论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批判性思维高度吻合,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广视野、深刻透彻的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尽管批判性思维不属于不创新,但是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有联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质疑和反思,是在论证结构内的推理,从而提出新观点,证明新主张。创新思维是超越思维框架,打破固有思维,勇于探索未知的区域。批判性思维为创新思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②。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对于提升学生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体现设计文化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创新价值,而且它的跨学科性等特征对于推进创意设计文化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的影响因子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导入方式
  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网络时代的新鲜事物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习惯于以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人际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而传统的教科书、报刊书籍阅读锐减,导致知识呈碎片化,普遍缺乏认知深度,难以形成思维的体系化,甚至有些学生执迷于网络游戏,对于社会现象问题的思考及人际沟通能力上存在一定障碍。因此,设计概论课堂教学设计迫切需要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形成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只有注重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扬长避短,提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观。课程改革教学主要从课堂内容设计、情境设计、凸显设计批评等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采用分组分类,提供具体设计案例
  教学采取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对班级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兴趣特长分成3-4人一组,每组设1位代表组织协调分配任务。各组课程准备工作同步进行,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其次,教师以课本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体现学生思维深层结构所关注的问题,提倡教学材料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例如影视媒体、时政、流行文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评论等,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多的迁移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预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和练习,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如娱乐(音频和视频资料)、代表作品进行研讨(分组讨论)与辩论。教师至少提供8-10个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案例,并给每组提供不同内容及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组学生分工协作积极查阅,去思考与探索答案,必要时针对每组具体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方式。
  (二)创设问题式、情境式的开放教学,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分析設计案例、设计文化、设计逻辑、设计情境等,形成趣味性、挑战性、生活性、实验性的、具体场景。此外,将课程内容与设计作品的人文环境建立链接,促使学生对研究结果的应用有深切体会,增强直觉体验。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各组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督察整个学习过程,然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登记与记录,最后综合整理并对此阶段进行评估。
  教师要对学生知识能力、认知方法进行评估,然后调整充实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营造贴近现实社会、接近大学实际生活且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出悬念、类比、矛盾等诸多问题形式,通过辩论、分析等途径激发学生质疑并探究各种解决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活动中自我表达的成就感,部分问题延伸到课后,将展示答案的机会留在课堂,给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去探究问题,鼓励各小组阐述相异观点,并引导学生接受不同见解。每组学生在自愿情况下,积极、自由地发言,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去理解、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自主、独立意识。在课堂讨论过程形成互动、互助、互疑的模式,消除顾虑,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宽容的师生关系。多种形式的开放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创新观点的产生、独立意识的形成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凸显设计批评的重要性
  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作品的思想潮流、设计本体以及设计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判断,对设计创意及设计消费产生指导、认识、调整和推动推进的作用。“设计批评是沟通设计创意与设计审美之间的一座桥梁,现代设计活动和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培育和提高设计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推进设计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③。
  设计艺术类本科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特征、学习特点等,教师要充分将批判性思维理论与设计概论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首先,对学生具体设计作品进行批判性指导。其次,通过设计批判,帮助学生建构起如何选择和鉴别设计作品的能力,此外,批判性思维如何对设计师的创作活动起调节作用。课程将分解为核心理论、问题、综合三部分,其中的核心理论拟包括三个专题:批判过程与设计(感知与设计、认知与设计、情感与设计);批判形成的基础与文化背景;设计个体的差异(消费者心理与设计、设计师)。设计概论课程中为学生设计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从而使设计审美具有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三、课程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评估评价方式
  教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案例进行反思、评价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反馈、评价的实践机会,将自我表达与接受他人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过程,采用多种类型的测评方式了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归纳分类、合理判断、全面解释。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必须紧扣多样性与争议性,采用诸多固定答案的问题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所以,对学生的测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促进学生有动力去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一)以常规书面形式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测验。艺术类学生语言表达较弱,缺乏锻炼,在教学测评时可以结合几类方式:课堂参与、口头汇报、小组讨论、演讲与辩论和期末笔试等。采用口头评论,提升学生在整个学习与测试过程中的表达能力,消除思想疑虑、逐渐克服怯场的心理负担,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善于表达、辩论和思维能力。
  (二)综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表现以及行为做出评价。“他人评价”是由其他组的同学或教师对其学习情况或表现等做合理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自我反思与批判,有助于调节课堂氛围,调动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完善教育。
  (三)学生评判能力评分标准的制定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采用问题问答、答辩、讨论、写作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可分为分析能力、评估能力、推论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评估。四个核心能力的综合运用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水平,只有在四个核心能力上均有良好表现的学生才具备较强批判性思维。为了精确地测量与评定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制定评分表格(表1)。
  设计概论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辅导学习,应该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生、发展、评估的过程,使其习惯于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设计概论课程实践之中。教师采用讨论法、汇报、答辩或是自由提问法,旨在主动促使学生参与批判性思维过程,并享受思维的愉悦之感。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与加强学生对作品案例进行反思、评价和自我调节,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完善艺术设计课程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能更好地促使设计学科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顺应设计学科发展新趋势。
  注释:
  *本文系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设计概论》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引入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g2015107)。
  ①[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學会提问(原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②王黎黎.广告策划与创意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2017(6).
  ③穆荣兵.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百家,2010(7).
其他文献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绘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下艺术市场良莠不齐,有些文化投资公司和画廊在经营中甄辨水准不高,导致一些画家为经济利益而丧失了绘画创作的本源。绘画从艺术品变为商品,以投商家所好的绘画作品越来越缺少生活的凝炼和创造力,这些绘画不是画家内心真正的感受,而是闭门生产,作品必然出现概念化,重复化,目前这种绘画状态一定要避免。如果我们不保持清醒不奋力突跳出来,创造一种新的面貌,你的艺术生命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