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风雅还给南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不只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中是一个值得我们了解的特别具备美学品质的一个朝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对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它是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一个朝代——不那么强调军事、战争、武力,而是积极地去建立文化的一个朝代。所以当我们以过去的比较保守的历史观来看待史学时,常常会把宋定位在积弱不振这个角度,但今天人们对于“史观”都有很新的调整,也发现人类能够避免战争,其实是一种很伟大的文明,能够使得人们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求得文化的进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今人有论,若叫现代人选择一个朝代生活,那一定是宋朝。
  宋代提出的文化观在现代依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人们不把精力、心血或是钱财用于战争而转为关注文化时,我们可以看见,其实可以发展出一种非常惊人的力量,当我们谈到北宋或南宋词时,也会非常清楚的看到一种很奇特的对生活的享受或欣赏的品味出来。
  比如秦观,他有几个很重要的句子,常常提到他的八个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大概在很多文学欣赏和典故方面都会提到这八个字,那么,他究竟在讲什么呢?在春天来时,雾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我们都经历过雾,也许此时诗人自己在院落中走,泡一杯茶,享受他的休闲时光,可以感知到“雾”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楼台”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又用了一个“失”字,好像感觉到雾在楼台中飘荡,像在寻找什么东西,又没有找到,有一点失落的感觉。我们都曾惊艳过雾与楼台的美,而诗作为人心灵上美的一种体验,恰恰是人将大自然的东西和生活中的东西与自己的生命情态相结合,“雾失楼台”好像雾在寻找,期待着什么,其实是人本身在寻找。如果不是一个承平的年代,如果不是一个在文化上对人性有着更高启发的年代,大概不太容易出现这样的句子。
  而最好的文学常常让我们忘记是谁的句子。我们常常说“人生如梦”,它确实是苏东坡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今天我们已经用到不记得它是苏东坡的句子了,苏轼恰是比一般词人有更高境界的人,他已经将文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说“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也并不觉得是苏东坡的句子,或者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只是有一刹那会忽然惊讶,苏东坡丰富了我们生活中这么多的口语,这是诗词最精彩的部分。
  北宋与南宋最大的不同,关键在周邦彦、在秦观、在李清照。李清照曾经批评过苏轼的词不够讲究音乐性,周邦彦和李清照本身是非常精通音韵的,尤其是周邦彦,他本身是一个音乐家,而今天我们已经不太能够从音乐性的角度去欣赏一首词了,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赢的一定是苏轼,他所想到的并不是以音乐性传世,而是以文学来传世。他使词的文学解脱了音乐的束缚,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北宋末期非常执着于词必须回归音乐性上来,甚至说词写得像诗是不对的,因为词本身有词的规格,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是非常有个性和主见的。
  苏轼词都比较口语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特别加以雕琢的痕迹,而到了周邦彦和李清照非常讲究字和音之间的关系,所以形式达到了完美化。我们假设十几岁刚刚要写词的时候,读到了李清照批评苏轼写词“不谐音律”,一定会想我写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谐音律”,所以这个时候形式先入为主,形式超过了内容。也许今天早上起来磨墨,准备要写一首词,可是心里并没有什么感觉,又强迫自己要写,因为一切已经准备好了,这时候形式已经准备好了,要把文字放进去,它的意义就在于要雕琢形式。但雕琢形式并非不好,在文学史上,有些时代是为了雕琢形式而存在的,或者到北宋一百多年的承平以后,其实没有太大的事件发生,所以你会发现到秦观的词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比起北宋初年的词来说,已经没有大事件发生了。


  苏轼的被贬官、下放、坐牢、政治上的失意或者李后主的亡国都是大事件,大事件常常是创作中最重要的动力,当然没有人会为了写一首词而去亡一次国,所以它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天意,你没有办法写出像李后主《虞美人》这样动人的作品,因为其实我们的生命中恐怕没有这样重要的事件发生。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明,在北宋转南宋的后期,徽宗朝前后,的确是承平太久,承平太久的文化在创作力上,会让人感觉不是原创上激发出的一种大力量,常常会变成形式上讲求它的完美度。
  南宋很明显的看到辛弃疾的声音被姜白石的声音所替代,文学与它的时代有着非常必然的关联,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大概不能勉强让一个人,一个艺术创作者去发出他内心没有感觉到的声音,南宋词依然有它的内在力量,南宋在西湖写出了最美的文学,创作出最好的绘画。文化的创造力也并不在于格局的大小,而在于是不是真的有对于词人心灵空间的尊重,常常北朝忙于战争或现实政治,所以在文化上没有办法赢过南朝。
其他文献
“家训”是家里的长辈对后代的要求,一般由父系中的男性长者所确立。我曾经留心过两位文人的家训,一是嵇康,一是鲁迅,觉得特别有意思。  嵇康是三国曹魏人,曾娶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为妻,是标准的皇亲贵戚,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此君极有才华,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说他是音乐家一点没有夸张。他是其时杰出的文学家,诗歌立意高洁,语言清峻,有飘逸之气。他也
期刊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  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有各种身不由己的责任,随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负责任吗?  须知,不粘著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不
期刊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思想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时,知道自己管辖的地界有一位著名的药山禅师,就请他来府里做客,但是这位药山架子很大,拒绝登门。于是李翱就亲自到山里拜访药山。找了许久,终于在山中的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李翱喜出望外,毕恭毕敬地向药山问道。不料药山根本不理睬他,眼睛盯着手中的经书,对李翱连看都不看一眼。李翱气坏了,心想我好歹也是一个刺史,这地界都归我管,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客气?于是气哼哼地甩了
期刊
文天祥在大都就义距今已经700多年了,但人们对文天祥的纪念却经久不衰,历代对文天祥的敬仰和赞誉几乎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元代,当时的统治者也允许他的塑像和牌位奉入学宫,至于明清两代对他的称颂更是不断。现在更给他加上了“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的桂冠。文天祥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  南宋理宗(赵均)端平三年丙申(1236)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诞生于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县)淳化
期刊
秋日山中,原以为只会遇到满枝的柿子或是一树树的山楂,却意外的遇到了一场绝艳如春的花事。  一串串青莲紫色的花铃斜逸石壁宛然晏笑,一枝枝雪青色蠟烛花栖身道旁却傲然挺立,更多的则是一丛丛品种各异的小菊花和不知名的野花,姹紫嫣红散落在山涧石缝之中铺锦列秀将美好盛放。  拾阶而上,青石殷殷,随水逆流去寻高挂在山之巅瀑布,一路上水一行,花一句,写着山间的诗。在这天工裁句的自然面前,倏尔间所有的辞藻都失了颜色
期刊
一  驱车前往巢湖南岸的楚歌岭。我深信,我正迎着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兵溃的路线。耳风呼啸,我仿佛看见奔腾的战马、猎猎的大旗正从我的车旁闪电般掠过。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垓下之地被历史学家认定为四面楚歌的发生地,似已毋庸置疑。  然而,在巢湖南岸为什么还有一座楚歌岭,
期刊
我们熟知文天祥是因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等诗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极具强烈感染力,因此我们对文天祥的定位就是文人,其实历史中的文天祥远不止文人这一重身份。  1256年,文天祥不过才21岁,但已经科举考试中夺得状元及第,从此开始了官宦生涯。直到1274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了戎马征途。  率军勤王
期刊
我是农家子弟,小时候家境贫寒,孩童时衣衫敝旧、粗饭裹腹,每当小伙伴们穿上新的衣服时,心里总是羡慕不已。那时父亲对我说,不能比吃穿,要比志向。  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他时常提醒教育,内心深处也慢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生活无论怎样的贫困,内心总是坚守着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对家风家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通过家教、家训、家规的培育而形成的能影响
期刊
与茶相随陪伴了十几年,仿佛拉长了生命的宽度,放慢了生活的速度,相比较现在许多人像在赶着工作生活一般。冷雪越来越喜欢了慢下来的享受,曾经有一段时间,总怕自己闲下来,如果连续两天,没有紧张的工作,就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浪费生命。但仿佛也就是一念之间,我顿悟了时间的意义。无论我们如何着急,如何去追求获得与付出,如何去抢夺时间。时间仍然只是那个速度,不会因为我们快而快,也不会因为我们慢而慢。我们所能做的便
期刊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有的人偶尔能感觉到,到了医院心电图又检查不出来。有的只好上跑步机,诱发检测出来。有的则是有明显的影像学检查的改变,被诊断为早搏、房颤、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怔”,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