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学术圣经。在圣经当中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做了大胆地预测。本文在介绍了学术圣经中的未来五年发展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对合格的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反思
一、学术圣经中的教育传播与技术未来五年发展
在出版于2007年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中,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预测[1-5]:
“对于教学策略及技术而言,类似于PDA、智能手机和电子书本一类的移动设备会愈来愈重要。它们很好地扩展了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和变化着地动态的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强大的移动技术带给我们的,是集合了信息获取、协作和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任务这三者的丰富的学习情境。”——如今,我们确实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移动技术在我们身边的迅速普及。
“基于网络的技术会不断在可访问性,易用性及功能性方面充实完善。未来会开发出更多高效而强大的网络应用。首先博客会越来越易用,从而普及开来。在教学及工作领域,可供参与者实时动态地交换想法及反馈的虚拟化学习环境同样会流行开来。这些方面的发展或许将意味着不再去强调‘e-learning’中‘e’的含义,而是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会是数字化的——即装备了某种数字化的技术或者由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不再去过度关注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而是把更多地目光投向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e-solutions)支持的学习和绩效的效果。”——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开心网、校内网等等,不知何时,成为了许多人经常登录的社交工具。
“开放教育资源将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它们的学习资源免费地向大众提供。由于可以获得更多的开放学习资源,在基于资源的学习(RBL)中提供学习者支持、指导及评价将变得尤为重要。”——维基百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真正的百科全书。
“今后的五年,教学模型将会更好地适应如何去支持设计开发高度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即时的表现及教学支持。而这一切都归因于近来不断关注design研究领域。教学模型会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变得越来越灵活,同时也会对指导性的或者自发性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将独立于空间和独立于时间的可访问性,以及可以适应个人需求及个性化学习的技术结合起来,将会带给我们一种成本利用率高的规模化的个性学习。伴随着智能教学技术的成熟,内容资源库会更加的庞大和易于访问,同时数据库中将会保存来自学习者个人的精力及培训方面的信息。以上这些事件的结合,为可以提供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学习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现状
上文的预测涉及到移动学习技术、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及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型四个方面。那么,多年后的今天,教育传播与技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了呢?
首先,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几年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或许在多年前,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将会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而今天,如果细心去观察,便会发现在你的身边,处处都可以见到智能移动终端的身影。人们在乘车时做的最多的,或许就是拿出自己的手机,浏览视频,浏览网页,浏览电子书籍、玩一玩手机游戏、IM聊天等等。在智能终端普及的同时,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以上这些无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移动技术给我们提供带来得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移动学习支持(不管是配套软件、学习资源,还是教学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等),至今移动学习的理念都没能在大众中普及,或者在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者中普及。根据相关访谈数据,学习者对于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需求很高,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解答自己的疑问,并提供扩展知识的平台。总结下来:有实力、有市场,唯独没有的,是人力。
其次,博客、WIKI、社交网站、微博等等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在近几年迅速在老老少少中普及。每天登陆微博、发布微博,每天逛校内、看帖跟贴,这一切,很多人都在做着,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而这也正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社交网站和微博等平台,交流学习心得,收集教学反馈,在学习者之间、教育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早已不能用单纯的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去概括。不过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仅仅是根据需要把现有的交流平台组织起来,难以达到称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要求。如今的我们走出了刻意地去强调“e”的时代,正开始走进一个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的新时代,现在急缺的依然是人力(解决方案的构建者)。
再次,说到开放课程,时下最流行的课程之一,应当属MIT的开放课程。2001年4月4日,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十年之后,MITOCW已有2000多个课程上线,被全世界1亿多人下载使用。如今的它正在为“未来十年能让10亿人受益”的目标而努力着。
最后,对于国内用户而言,语言障碍是它们获取MIT课程,并以此类资源为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不过可喜的是,Sina开放课程正在不断地更新着中文字幕版MIT开放课程,这样的努力,又进一步拉近了MITOCW在接下来的十年期望实现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如何在基于资源的学习(RBL)中提供良好的学习者支持、正确的指导及公正的评价成为了摆在教育传播与技术实践者面前的又一难题。再一次,我们需要能够将这一难题解开的人。
三、结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的预测与现状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究竟教育信息技术是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联系上文中的内容,这种疑问有了这样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我们(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生),能够胜任以上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各种新兴发展的人才要求吗?”[7] 在不久之前随兴而做的一篇Blog中,我这样写道:
“E.T.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既非博览群书之人,擅于舞文弄墨,亦非武艺超群之人,长于舞刀弄枪。它所培养的,是一群掌握着独到手艺的‘厨师’,刀工细腻,手法一流,懂得如何烹饪出符合不同人口味的地道美食。
‘厨师’的角色,要求E.T.人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E.T.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为己任,藉由对技术性过程及资源的创造,应用与管理,努力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砥志研思(专心)、一丝不苟(细心)、持之以恒(耐心)可谓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之路上,最最不可缺少的三种心态。不论是对多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多技术融合下的具体实践,专心+细心+耐心,再加上点责任心与对完美的小小追求,相信,求学之路虽布满坎坷,依然会留给自己许多的收获。”
四、结语
新兴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很难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或者应该说是保持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瞬息万变的时代,自己满足于已学知识而停下自己学习知识的脚步,却在短短数年之后沮丧地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的匮乏(不是因为掌握的知识太少,而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下,旧有知识极有可能不再适用)。[6]
那么,具备了上文中提到的“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这些能力的E.T.厨师,又是否可以胜任新兴技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呢?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1):18-24.
[2]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2):29-34.
[3]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3):30-36.
[4]焦建利,何秋琳,詹春青.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4):41-46.
[5]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34-45.
[6]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1-9.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反思
一、学术圣经中的教育传播与技术未来五年发展
在出版于2007年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中,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预测[1-5]:
“对于教学策略及技术而言,类似于PDA、智能手机和电子书本一类的移动设备会愈来愈重要。它们很好地扩展了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和变化着地动态的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强大的移动技术带给我们的,是集合了信息获取、协作和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任务这三者的丰富的学习情境。”——如今,我们确实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移动技术在我们身边的迅速普及。
“基于网络的技术会不断在可访问性,易用性及功能性方面充实完善。未来会开发出更多高效而强大的网络应用。首先博客会越来越易用,从而普及开来。在教学及工作领域,可供参与者实时动态地交换想法及反馈的虚拟化学习环境同样会流行开来。这些方面的发展或许将意味着不再去强调‘e-learning’中‘e’的含义,而是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会是数字化的——即装备了某种数字化的技术或者由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不再去过度关注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而是把更多地目光投向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e-solutions)支持的学习和绩效的效果。”——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开心网、校内网等等,不知何时,成为了许多人经常登录的社交工具。
“开放教育资源将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它们的学习资源免费地向大众提供。由于可以获得更多的开放学习资源,在基于资源的学习(RBL)中提供学习者支持、指导及评价将变得尤为重要。”——维基百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真正的百科全书。
“今后的五年,教学模型将会更好地适应如何去支持设计开发高度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即时的表现及教学支持。而这一切都归因于近来不断关注design研究领域。教学模型会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变得越来越灵活,同时也会对指导性的或者自发性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将独立于空间和独立于时间的可访问性,以及可以适应个人需求及个性化学习的技术结合起来,将会带给我们一种成本利用率高的规模化的个性学习。伴随着智能教学技术的成熟,内容资源库会更加的庞大和易于访问,同时数据库中将会保存来自学习者个人的精力及培训方面的信息。以上这些事件的结合,为可以提供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学习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现状
上文的预测涉及到移动学习技术、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及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型四个方面。那么,多年后的今天,教育传播与技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了呢?
首先,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几年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或许在多年前,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将会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而今天,如果细心去观察,便会发现在你的身边,处处都可以见到智能移动终端的身影。人们在乘车时做的最多的,或许就是拿出自己的手机,浏览视频,浏览网页,浏览电子书籍、玩一玩手机游戏、IM聊天等等。在智能终端普及的同时,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以上这些无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移动技术给我们提供带来得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移动学习支持(不管是配套软件、学习资源,还是教学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等),至今移动学习的理念都没能在大众中普及,或者在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者中普及。根据相关访谈数据,学习者对于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需求很高,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解答自己的疑问,并提供扩展知识的平台。总结下来:有实力、有市场,唯独没有的,是人力。
其次,博客、WIKI、社交网站、微博等等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在近几年迅速在老老少少中普及。每天登陆微博、发布微博,每天逛校内、看帖跟贴,这一切,很多人都在做着,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而这也正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社交网站和微博等平台,交流学习心得,收集教学反馈,在学习者之间、教育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早已不能用单纯的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去概括。不过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仅仅是根据需要把现有的交流平台组织起来,难以达到称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要求。如今的我们走出了刻意地去强调“e”的时代,正开始走进一个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的新时代,现在急缺的依然是人力(解决方案的构建者)。
再次,说到开放课程,时下最流行的课程之一,应当属MIT的开放课程。2001年4月4日,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十年之后,MITOCW已有2000多个课程上线,被全世界1亿多人下载使用。如今的它正在为“未来十年能让10亿人受益”的目标而努力着。
最后,对于国内用户而言,语言障碍是它们获取MIT课程,并以此类资源为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不过可喜的是,Sina开放课程正在不断地更新着中文字幕版MIT开放课程,这样的努力,又进一步拉近了MITOCW在接下来的十年期望实现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如何在基于资源的学习(RBL)中提供良好的学习者支持、正确的指导及公正的评价成为了摆在教育传播与技术实践者面前的又一难题。再一次,我们需要能够将这一难题解开的人。
三、结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的预测与现状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究竟教育信息技术是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联系上文中的内容,这种疑问有了这样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我们(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生),能够胜任以上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各种新兴发展的人才要求吗?”[7] 在不久之前随兴而做的一篇Blog中,我这样写道:
“E.T.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既非博览群书之人,擅于舞文弄墨,亦非武艺超群之人,长于舞刀弄枪。它所培养的,是一群掌握着独到手艺的‘厨师’,刀工细腻,手法一流,懂得如何烹饪出符合不同人口味的地道美食。
‘厨师’的角色,要求E.T.人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E.T.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为己任,藉由对技术性过程及资源的创造,应用与管理,努力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砥志研思(专心)、一丝不苟(细心)、持之以恒(耐心)可谓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之路上,最最不可缺少的三种心态。不论是对多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多技术融合下的具体实践,专心+细心+耐心,再加上点责任心与对完美的小小追求,相信,求学之路虽布满坎坷,依然会留给自己许多的收获。”
四、结语
新兴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很难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或者应该说是保持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瞬息万变的时代,自己满足于已学知识而停下自己学习知识的脚步,却在短短数年之后沮丧地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的匮乏(不是因为掌握的知识太少,而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下,旧有知识极有可能不再适用)。[6]
那么,具备了上文中提到的“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这些能力的E.T.厨师,又是否可以胜任新兴技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呢?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1):18-24.
[2]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2):29-34.
[3]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3):30-36.
[4]焦建利,何秋琳,詹春青.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4):41-46.
[5]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34-45.
[6]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1-9.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