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以指导。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以指导。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和实施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③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④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运用心理训练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指采取具体的心理学操作方法,使学生适应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适意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训练方法。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活动的强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体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教材和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学生的特点,采取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提高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还应熟练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意识的影响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锻炼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锻炼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乐中练,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有困难出现,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锻炼,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锻炼氛围,让学生在锻炼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锻炼任务。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體育通过体育竞赛(包括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心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学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以指导。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和实施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③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④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运用心理训练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指采取具体的心理学操作方法,使学生适应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适意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训练方法。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活动的强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体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教材和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学生的特点,采取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提高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还应熟练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意识的影响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锻炼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锻炼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乐中练,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有困难出现,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锻炼,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锻炼氛围,让学生在锻炼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锻炼任务。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體育通过体育竞赛(包括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心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学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