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来说是一场大变革,作者通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的趋势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两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巨大影响。而建构主义学说的出现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这里我就语文这门学科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和教改趋势的一个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贯彻到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这个条件下,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暴露了出来。信息社会,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明显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只能把学生变成笼中之鸟,一旦放飞,就会无所适从。未来的文盲不是没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首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的发挥。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具双向性和自由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上《一面》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一些鲁迅的情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及一些对该文评价的文章,这样就能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是在传统教学中,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们对于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感受,他们对于老师讲的一些东西没法很好地理解,最多死记下来。比如说《赤壁》这首诗,学生们对于赤壁之战的情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所知有限,单纯讲解诗,学生们最多只能了解一些书面上的东西,对于诗的深刻内涵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运用了信息技术后,就可以从视觉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认识和感悟诗中一些内在的东西。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破除局限。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书本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理解,就难免因为信息量的有限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和盲从,老师的说法和观点往往就成为了真理。而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相对全面的信息,这样就会对一个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破除局限。
二、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
由上可知,现在已经无需讨论是否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选择适当可以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在讲《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如果说只是先罗列收集到的关于中山陵的图片,然后就回到单纯的课文学习的话,开始也许学生会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之后呢?且不说学生们能从这一堆罗列的图片中得到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图片的兴趣马上就会被之后枯燥的课文学习所淹没。所以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不能一味进行堆砌。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非仅仅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虽然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就和粉笔和黑板一样,这样就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信息技术在角色上发生改变,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加工、探究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讲《黄鹤楼》一文时,要想对黄鹤楼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光依靠书本上的几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先让学生到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对黄鹤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当许多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之后,当然是小组研究成果的交流。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让各个小组在网上向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学习伙伴,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也不是完美的,要避免学生受到无关信息或者有害信息的干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放弃,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也许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讲究双向的交流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路途中必然存在着许多艰难险阻,但是只有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才能真正實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巨大影响。而建构主义学说的出现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这里我就语文这门学科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和教改趋势的一个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贯彻到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这个条件下,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暴露了出来。信息社会,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明显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只能把学生变成笼中之鸟,一旦放飞,就会无所适从。未来的文盲不是没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首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的发挥。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具双向性和自由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上《一面》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一些鲁迅的情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及一些对该文评价的文章,这样就能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是在传统教学中,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们对于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感受,他们对于老师讲的一些东西没法很好地理解,最多死记下来。比如说《赤壁》这首诗,学生们对于赤壁之战的情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所知有限,单纯讲解诗,学生们最多只能了解一些书面上的东西,对于诗的深刻内涵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运用了信息技术后,就可以从视觉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认识和感悟诗中一些内在的东西。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破除局限。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书本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理解,就难免因为信息量的有限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和盲从,老师的说法和观点往往就成为了真理。而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相对全面的信息,这样就会对一个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破除局限。
二、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
由上可知,现在已经无需讨论是否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选择适当可以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在讲《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如果说只是先罗列收集到的关于中山陵的图片,然后就回到单纯的课文学习的话,开始也许学生会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之后呢?且不说学生们能从这一堆罗列的图片中得到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图片的兴趣马上就会被之后枯燥的课文学习所淹没。所以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不能一味进行堆砌。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非仅仅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虽然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就和粉笔和黑板一样,这样就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信息技术在角色上发生改变,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加工、探究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讲《黄鹤楼》一文时,要想对黄鹤楼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光依靠书本上的几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先让学生到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对黄鹤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当许多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之后,当然是小组研究成果的交流。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让各个小组在网上向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学习伙伴,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也不是完美的,要避免学生受到无关信息或者有害信息的干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放弃,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也许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讲究双向的交流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路途中必然存在着许多艰难险阻,但是只有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才能真正實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