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认真研究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政治家的容智洞察出新闻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而言,他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闻媒体要成为凝聚人心、维护全国安定团结局面的思想上的中心。新闻传播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塑造国家形象和执政党形象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传播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批判和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黏合剂”和“水泥”。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工作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以及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新闻宣传战线“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党的报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报刊是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与其他媒体相比,党的报刊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更能起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意识形态领域既不能出现“左”的,也不能出现“右”的混乱和摇摆。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视,它的根子很深。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但只是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纠正‘右’的倾向。”1992年,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困难局面以及我国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邓小平再次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新闻工作的最高准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属性不断凸显。新闻媒介同时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就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邓小平认为,新闻宣传要自觉地以大局为重,要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为重,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讲求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要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要批判“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闻的客观性与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
从哲学的观点看,所谓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属性,其价值指向是追求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的认识。从新闻学的观点看,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偏不倚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然而,无论哲学视域的“客观性”还是新闻视域的“客观性”,都是特定个人、社会、集团、阶级镜像中的“客观”、“事实”、“真理”,无法摆脱自身特有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前理解”的困扰,不可避免地烙上鲜明的主观性胎记。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之争的时代,新闻媒介归属于上层建筑,是修辞技巧和制度性安排的产物。它要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取舍材料、裁剪事实、建构意义,从而为它的经济基础构建起合理化的话语辩护体系。所以说,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因素的渗透是传媒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在理念运作和实践操作中的新闻客观性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运作目标,是一种颇具迷惑作用的美丽“神话”。
西方媒体往往以“监督政府的第四势力”、“公众的看门狗”等真实、客观、公正的形象自居,极力掩饰其意识形态性。但是,无论历史和现实都确证了西方媒体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性。素以独立、客观、准确、平衡、全面报道新闻为宗旨的“美国之音”,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赞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揭示社会主义的“极权主义”来“对付共产主义的宣传”、“传递自由世界的信息”。冷战结束后。“美国之音”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近年来美国《时代》杂志对SARS和“神舟五号”的报道、《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报道以及西方媒体在对西藏“3·14”事件中的故意歪曲、失实报道等,一次次地验证了西方媒体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留下了大量的论述。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将“党性”概念同党报工作联系起来,强调党性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性,强调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著名主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思路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多样化及大量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我认为,实现方法论的自觉是破解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关键所在。
新闻媒体要树立阵地意识,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思想战线激烈争斗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工具就是以西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思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新闻宣传工作同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将“党管媒体”的原则列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我们对党报定位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阵地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牢牢占领思想理论阵地。我们的党报党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特点,引领和统率其他大众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宣传教育。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从而真正起到舆论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的风向标作用。
新闻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感。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内涵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功能、对社会主义的辩护功能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引领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证明。新闻媒体积极承担起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和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也有部分媒体责任意识不强,为了商业利益,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通过文章、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虚假新闻和黄色新闻,宣传封建迷信和凶杀暴力等,更有部分媒体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政治上宣传新自由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盲目崇拜市场万能论、私有产权万能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观上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价值观上宣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些论调不断蚕食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人们的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甚至出现荣辱不辨、价值观念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党员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的各种媒体要形成合力、守土有责,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和信心。
新闻媒体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各种媒体要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努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形象、公平正义形象、求真务实形象和爱好和平形象,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校:郑艳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政治家的容智洞察出新闻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而言,他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闻媒体要成为凝聚人心、维护全国安定团结局面的思想上的中心。新闻传播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塑造国家形象和执政党形象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传播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批判和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黏合剂”和“水泥”。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工作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以及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新闻宣传战线“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党的报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报刊是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与其他媒体相比,党的报刊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更能起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意识形态领域既不能出现“左”的,也不能出现“右”的混乱和摇摆。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视,它的根子很深。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但只是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纠正‘右’的倾向。”1992年,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困难局面以及我国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邓小平再次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新闻工作的最高准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属性不断凸显。新闻媒介同时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就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邓小平认为,新闻宣传要自觉地以大局为重,要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为重,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讲求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要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要批判“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闻的客观性与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
从哲学的观点看,所谓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属性,其价值指向是追求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的认识。从新闻学的观点看,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偏不倚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然而,无论哲学视域的“客观性”还是新闻视域的“客观性”,都是特定个人、社会、集团、阶级镜像中的“客观”、“事实”、“真理”,无法摆脱自身特有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前理解”的困扰,不可避免地烙上鲜明的主观性胎记。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之争的时代,新闻媒介归属于上层建筑,是修辞技巧和制度性安排的产物。它要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取舍材料、裁剪事实、建构意义,从而为它的经济基础构建起合理化的话语辩护体系。所以说,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因素的渗透是传媒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在理念运作和实践操作中的新闻客观性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运作目标,是一种颇具迷惑作用的美丽“神话”。
西方媒体往往以“监督政府的第四势力”、“公众的看门狗”等真实、客观、公正的形象自居,极力掩饰其意识形态性。但是,无论历史和现实都确证了西方媒体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性。素以独立、客观、准确、平衡、全面报道新闻为宗旨的“美国之音”,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赞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揭示社会主义的“极权主义”来“对付共产主义的宣传”、“传递自由世界的信息”。冷战结束后。“美国之音”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近年来美国《时代》杂志对SARS和“神舟五号”的报道、《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报道以及西方媒体在对西藏“3·14”事件中的故意歪曲、失实报道等,一次次地验证了西方媒体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留下了大量的论述。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将“党性”概念同党报工作联系起来,强调党性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性,强调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著名主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思路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多样化及大量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我认为,实现方法论的自觉是破解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关键所在。
新闻媒体要树立阵地意识,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思想战线激烈争斗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工具就是以西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思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新闻宣传工作同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将“党管媒体”的原则列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我们对党报定位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阵地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牢牢占领思想理论阵地。我们的党报党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特点,引领和统率其他大众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宣传教育。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从而真正起到舆论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的风向标作用。
新闻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感。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内涵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功能、对社会主义的辩护功能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引领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证明。新闻媒体积极承担起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和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也有部分媒体责任意识不强,为了商业利益,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通过文章、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虚假新闻和黄色新闻,宣传封建迷信和凶杀暴力等,更有部分媒体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政治上宣传新自由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盲目崇拜市场万能论、私有产权万能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观上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价值观上宣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些论调不断蚕食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人们的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甚至出现荣辱不辨、价值观念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党员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的各种媒体要形成合力、守土有责,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和信心。
新闻媒体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各种媒体要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努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形象、公平正义形象、求真务实形象和爱好和平形象,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