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正值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也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杭州举办名家折子戏专场演出及周传瑛学术研究会等纪念活动。
在“十年”“百龄”时节,笔者走访了浙江昆剧团,采写了薪火永续,浙昆“传、世、盛、秀”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这是中华书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昆曲的解释。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起源于江苏的国粹,其纪念活动和大师踪迹,为什么会集中在一墙之隔的浙江杭州呢?
有人告诉我,这和名扬国内外的浙江昆剧团有着很深的关系。于是,我走进了这个充满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剧团。
传字辈:救活一个剧种
“浙江昆剧团建团于何时,为后来的浙江昆剧事业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带着这样的问题,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热情地介绍起了浙昆第一代老人——“传”字辈艺术家们的史话。
昆曲作为一种声腔在明代万历年间风行全国起始,绵延30年不断,到光绪末叶,昆曲衰败。1920年至1921年,为了拯救这一濒危剧种,由苏州著名世家贝晋有老人,约同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在苏州“五亩园”创办了“昆剧传习所”。
后来,昆剧传习所又得到上海工业资本家穆藕初及著名曲家徐凌云尽力支持。第一代从传习所培养出来的昆剧传承人,就以“传”作为艺名的字辈,他们学戏三年,帮演两年,五年满师。这期间,培养了顾传玠、张传芳、朱传茗等40多位昆剧名家。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浙江昆剧团创建人之一、在新中国昆剧振兴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
1926年“传字辈”在上海新世界崭露头角。当时“全福班”的老艺人,看到下一代昆曲传人登台,由衷欣喜,欲将毕生演技传授。据史料记载:“王传淞《燕子笺》之鲜于佶,《鸣凤记》之赵文华,周传瑛的《观雅楼》,技艺日蒸,有口皆碑。”
时局多变,“传字辈”从“新乐府”到“仙霓社”历经坎坷。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一把火烧尽了“仙霓社”全部戏箱,“传字辈”流离失所,各奔东西。
1939年后,王传淞、周传瑛应朱国樑之邀参加“国风苏滩社”,保存了“南昆一脉”。从此“传字辈”又翻开了演艺生涯新的一页。沈传锟、包传铎、姚传芗、周传铮、马传菁、刘传衡等“传字辈”名人相继汇聚浙江。
新中国建立后,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因为昆剧本身表演难度较大,传人较少,当时已经濒临灭绝。1955年底在黄源主持下,由郑伯永、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陈静等六人,成立了“浙江省《十五贯》整理小组”——这是浙江苏昆剧团,也就是后来的浙江昆剧团的前身。
1956年,周传瑛出任团长。是年,晋京演出《十五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高度赞扬,周恩来总理称誉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轰动全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全国干部群众的好评,濒临灭绝的昆曲重获新生。从此,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世字辈:迎接东方曙光
相比于成名较早的“传”字辈,他们下一代的“世”字辈艺术家们,就可以称为从风雨中走来、迎着东方曙光的一代人。
“世字辈”前后培养了朱世藕、张世萼、汪世瑜等26位随团学员。他们在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呵护下,得到培养,走南闯北,历经艰辛,学戏200多折。
周世瑞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作为国家二级导演,他从小随父亲周传瑛学戏,学技导,对昆剧表演艺术领悟甚深。著有《周传瑛身段谱》等书,成功复排《十五贯》《西园记》《风筝误》《长生殿》等一大批昆剧经典剧目,并成功导演了《牡丹亭》。
他们中的大师姐朱世藕,从小随父母学戏。生旦兼擅,多才多艺。在《十五贯》中饰演熊友兰。昆曲泰斗俞振飞的关门弟子徐冠春,他扮相俊美、洒脱,享有“个性演员”之称。他在昆剧《红灯传》中扮演的鸠山角色,受到周恩来的赞许。
还有周传瑛大师的得意门生、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浙昆的名誉团长汪世瑜。他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在4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侯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记》中的赵文清等诸多光彩的艺术形象。《拾画·叫画》《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戏的表演更是丰采独具,令人叫绝。
盛字辈:经历十年风雨
《十五贯》轰动京华,载誉而归,浙江昆剧团备受关注。为解昆曲传承的燃眉之急,在省委的关心和省文化局领导下,于1958至1959年先后两次从杭、嘉、湖招收60名薪火传人,委托浙江省戏曲学校培养。
1962年中国文联主席田汉由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陪同观看“盛字辈”演出后,对昆曲后继有人倍加赞扬,高兴地对周传瑛说:“昆曲有了接班人,很好。这是一个剧种的希望啊!你们浙江又做了件好事。”
正当“盛字辈”处于蓓蕾初开、雏鹰展翅的黄金年华,却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剧团解散,人员分流,到1978年剧团再度恢复之际,“盛字辈”的从业人员已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后艺术的再度繁荣,现在依然活跃在昆剧舞台上的还有王奉梅、陶伟明、陶波、何炳泉等人。
秀字辈:重生于春天
谈到秀字辈,林为林团长的话顿时少了。旁人说,他自己正是秀字辈里的佼佼者,“当然不能说自己太多好话”。
1978年,恢复后的浙江昆剧团,急向全省招收了60名学员。细雨润禾苗。“秀字辈”拥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传、世、盛”三代昆曲艺术家倾心栽培。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周传瑛、姚传芗、沈传锟、包传铎、张娴、王传渠、周传沧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并受益于俞振飞先生的关爱。
事实上,“秀字辈”聪慧而灵巧,勤奋而好学。他们博前辈之众长,采“三代”之精华,桑红海碧,玉振金声,雏凤清韵,馨香梨园。1982年在全省首届“戏曲小百花”汇演中,林为林、张志红、程伟兵等13位“秀字辈”演员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得奖数量名列榜首。此后“秀字辈”又在全省、全国各类汇演中频频获奖70余次。
享有“江南一条腿”美称的林为林团长、有“小杜丽娘”美称的张志红和翁国生等名扬京城,攀摘“梅花”又折“文华”,饮誉海内外。更值得欣喜的是2002年在全国昆曲评比展演中,林为林、张志红、翁国生、陶铁斧又一举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昆曲艺术促进奖”;程伟兵、李公律、唐蕴岚也荣获参演奖。
结束采访之前,记者又欣喜地获悉,新培养的第五代昆曲传人“万字辈”也已崭露头角,包括李琼瑶、毛文霞、张侃侃、胡娉、王静等人在内的很多晚辈,已经接过浙昆艺术的接力棒,剧团的演员阵容曾出现过的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如今再次重现。
在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之际回望昆坛,这些年浙昆还多次应邀出访日本、泰国、美国、法国、瑞典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广受赞誉。现有演职人员中有获戏曲梅花奖演员5人,国家一级演员17人,国家二级演员和各类高级演职员近20人。
10月10日晚,“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十周年暨纪念昆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晚会在杭州剧院精彩上演。当今昆曲界的大腕,汪世瑜、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等昆曲名家,都曾受教于周传瑛,演出的折子戏也大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演这场别具意义的纪念晚会。
舞台上,周传瑛嫡传弟子、被誉为“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和“世字辈”艺术家张世铮、“文华奖”获得者杨崑合演经典折子戏《狮吼记·跪池》。汪世瑜扮相俊美,身段不输年轻人。《跪池》的表演更是风采独具,他在台上挨棒打、躲躲藏藏,向妻子讨饶,跪在地上受惩,一跪就是几分钟。周传瑛关门弟子、浙昆“秀字辈”演员李公律与“梅花奖”得主、素有“小杜丽娘”之美誉的张志红合作的《牡丹亭·惊梦》相当惊艳。张志红把杜丽娘的娇嗔、害羞和大胆演绎得恰到好处,与李公律饰演的柳梦梅眉目传情,真正是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美妙风情。而岳美缇与梁谷音联袂合演《渔家乐·藏舟》,也让观众看得直拍手。浙昆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携优秀中青年演员合演《十五贯》折子戏。
应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之邀,作为此次活动的延续,著名学者于丹也将于11月初来杭,讲述她心目中的周传瑛与昆曲。
在“十年”“百龄”时节,笔者走访了浙江昆剧团,采写了薪火永续,浙昆“传、世、盛、秀”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这是中华书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昆曲的解释。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起源于江苏的国粹,其纪念活动和大师踪迹,为什么会集中在一墙之隔的浙江杭州呢?
有人告诉我,这和名扬国内外的浙江昆剧团有着很深的关系。于是,我走进了这个充满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剧团。
传字辈:救活一个剧种
“浙江昆剧团建团于何时,为后来的浙江昆剧事业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带着这样的问题,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热情地介绍起了浙昆第一代老人——“传”字辈艺术家们的史话。
昆曲作为一种声腔在明代万历年间风行全国起始,绵延30年不断,到光绪末叶,昆曲衰败。1920年至1921年,为了拯救这一濒危剧种,由苏州著名世家贝晋有老人,约同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在苏州“五亩园”创办了“昆剧传习所”。
后来,昆剧传习所又得到上海工业资本家穆藕初及著名曲家徐凌云尽力支持。第一代从传习所培养出来的昆剧传承人,就以“传”作为艺名的字辈,他们学戏三年,帮演两年,五年满师。这期间,培养了顾传玠、张传芳、朱传茗等40多位昆剧名家。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浙江昆剧团创建人之一、在新中国昆剧振兴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
1926年“传字辈”在上海新世界崭露头角。当时“全福班”的老艺人,看到下一代昆曲传人登台,由衷欣喜,欲将毕生演技传授。据史料记载:“王传淞《燕子笺》之鲜于佶,《鸣凤记》之赵文华,周传瑛的《观雅楼》,技艺日蒸,有口皆碑。”
时局多变,“传字辈”从“新乐府”到“仙霓社”历经坎坷。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一把火烧尽了“仙霓社”全部戏箱,“传字辈”流离失所,各奔东西。
1939年后,王传淞、周传瑛应朱国樑之邀参加“国风苏滩社”,保存了“南昆一脉”。从此“传字辈”又翻开了演艺生涯新的一页。沈传锟、包传铎、姚传芗、周传铮、马传菁、刘传衡等“传字辈”名人相继汇聚浙江。
新中国建立后,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因为昆剧本身表演难度较大,传人较少,当时已经濒临灭绝。1955年底在黄源主持下,由郑伯永、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陈静等六人,成立了“浙江省《十五贯》整理小组”——这是浙江苏昆剧团,也就是后来的浙江昆剧团的前身。
1956年,周传瑛出任团长。是年,晋京演出《十五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高度赞扬,周恩来总理称誉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轰动全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全国干部群众的好评,濒临灭绝的昆曲重获新生。从此,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世字辈:迎接东方曙光
相比于成名较早的“传”字辈,他们下一代的“世”字辈艺术家们,就可以称为从风雨中走来、迎着东方曙光的一代人。
“世字辈”前后培养了朱世藕、张世萼、汪世瑜等26位随团学员。他们在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呵护下,得到培养,走南闯北,历经艰辛,学戏200多折。
周世瑞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作为国家二级导演,他从小随父亲周传瑛学戏,学技导,对昆剧表演艺术领悟甚深。著有《周传瑛身段谱》等书,成功复排《十五贯》《西园记》《风筝误》《长生殿》等一大批昆剧经典剧目,并成功导演了《牡丹亭》。
他们中的大师姐朱世藕,从小随父母学戏。生旦兼擅,多才多艺。在《十五贯》中饰演熊友兰。昆曲泰斗俞振飞的关门弟子徐冠春,他扮相俊美、洒脱,享有“个性演员”之称。他在昆剧《红灯传》中扮演的鸠山角色,受到周恩来的赞许。
还有周传瑛大师的得意门生、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浙昆的名誉团长汪世瑜。他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在4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侯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记》中的赵文清等诸多光彩的艺术形象。《拾画·叫画》《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戏的表演更是丰采独具,令人叫绝。
盛字辈:经历十年风雨
《十五贯》轰动京华,载誉而归,浙江昆剧团备受关注。为解昆曲传承的燃眉之急,在省委的关心和省文化局领导下,于1958至1959年先后两次从杭、嘉、湖招收60名薪火传人,委托浙江省戏曲学校培养。
1962年中国文联主席田汉由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陪同观看“盛字辈”演出后,对昆曲后继有人倍加赞扬,高兴地对周传瑛说:“昆曲有了接班人,很好。这是一个剧种的希望啊!你们浙江又做了件好事。”
正当“盛字辈”处于蓓蕾初开、雏鹰展翅的黄金年华,却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剧团解散,人员分流,到1978年剧团再度恢复之际,“盛字辈”的从业人员已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后艺术的再度繁荣,现在依然活跃在昆剧舞台上的还有王奉梅、陶伟明、陶波、何炳泉等人。
秀字辈:重生于春天
谈到秀字辈,林为林团长的话顿时少了。旁人说,他自己正是秀字辈里的佼佼者,“当然不能说自己太多好话”。
1978年,恢复后的浙江昆剧团,急向全省招收了60名学员。细雨润禾苗。“秀字辈”拥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传、世、盛”三代昆曲艺术家倾心栽培。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周传瑛、姚传芗、沈传锟、包传铎、张娴、王传渠、周传沧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并受益于俞振飞先生的关爱。
事实上,“秀字辈”聪慧而灵巧,勤奋而好学。他们博前辈之众长,采“三代”之精华,桑红海碧,玉振金声,雏凤清韵,馨香梨园。1982年在全省首届“戏曲小百花”汇演中,林为林、张志红、程伟兵等13位“秀字辈”演员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得奖数量名列榜首。此后“秀字辈”又在全省、全国各类汇演中频频获奖70余次。
享有“江南一条腿”美称的林为林团长、有“小杜丽娘”美称的张志红和翁国生等名扬京城,攀摘“梅花”又折“文华”,饮誉海内外。更值得欣喜的是2002年在全国昆曲评比展演中,林为林、张志红、翁国生、陶铁斧又一举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昆曲艺术促进奖”;程伟兵、李公律、唐蕴岚也荣获参演奖。
结束采访之前,记者又欣喜地获悉,新培养的第五代昆曲传人“万字辈”也已崭露头角,包括李琼瑶、毛文霞、张侃侃、胡娉、王静等人在内的很多晚辈,已经接过浙昆艺术的接力棒,剧团的演员阵容曾出现过的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如今再次重现。
在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之际回望昆坛,这些年浙昆还多次应邀出访日本、泰国、美国、法国、瑞典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广受赞誉。现有演职人员中有获戏曲梅花奖演员5人,国家一级演员17人,国家二级演员和各类高级演职员近20人。
10月10日晚,“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十周年暨纪念昆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晚会在杭州剧院精彩上演。当今昆曲界的大腕,汪世瑜、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等昆曲名家,都曾受教于周传瑛,演出的折子戏也大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演这场别具意义的纪念晚会。
舞台上,周传瑛嫡传弟子、被誉为“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和“世字辈”艺术家张世铮、“文华奖”获得者杨崑合演经典折子戏《狮吼记·跪池》。汪世瑜扮相俊美,身段不输年轻人。《跪池》的表演更是风采独具,他在台上挨棒打、躲躲藏藏,向妻子讨饶,跪在地上受惩,一跪就是几分钟。周传瑛关门弟子、浙昆“秀字辈”演员李公律与“梅花奖”得主、素有“小杜丽娘”之美誉的张志红合作的《牡丹亭·惊梦》相当惊艳。张志红把杜丽娘的娇嗔、害羞和大胆演绎得恰到好处,与李公律饰演的柳梦梅眉目传情,真正是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美妙风情。而岳美缇与梁谷音联袂合演《渔家乐·藏舟》,也让观众看得直拍手。浙昆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携优秀中青年演员合演《十五贯》折子戏。
应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之邀,作为此次活动的延续,著名学者于丹也将于11月初来杭,讲述她心目中的周传瑛与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