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加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14例,两组均采用西药激素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补肾活血汤(自拟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6.3%;治疗组尿蛋白、血清蛋白、血总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
【关键词】肾病综合症;中西医结合;补肾活血汤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34-2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对血浆蛋白质通透性增高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以“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不同程度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为基本临床特征的综合征。它是泌尿系疾病中最为难治的病症之一。自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共收集门诊及住院肾病综合征患者32例,我们在应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对32例NS进行观察治疗,并与常规疗法14例对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依据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肾小球临床诊断标准[1][(1)尿蛋白超过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5)不伴有其他活动性疾病;(6)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不存在肾衰竭。其中前两项为诊断必须条件],全部病例均符合NS的诊断,并排除了继发性肾病的可能,所有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4岁,平均32.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8年;微小病变肾病7例,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其余未作病理活检。对照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8~64岁,平均34.5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2年;微小病变肾病3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其余未作病理活检。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强的松初始剂量1~2mg/kg/d标准治疗,最大量60mg,最小量40mg,顿服,8周后根据尿蛋白的情况逐渐减量,以后每2~4周减量一次[3]。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我院肾内科中药经验方补肾活血汤,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熟地1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赤芍15g、地龙10g、丹参15g、僵蚕10g。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如水肿明显则加利水消肿之品:车前子、薏苡仁、猪苓等;如阴虚火旺明显则加滋阴降火之品:知母、生地、枸杞子等;血瘀重者加用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等;热毒内盛者加清热解毒之品: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胃气不和者加藿香、砂仁、白术等和胃化湿之品等。上方水煎取汤液4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项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24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检测。
3.2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3]。完全缓解(CR):多次测定尿蛋白阴性,定量≤0.2g/24h,血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白蛋白≥35g/L),肾功能正常,肾病综合证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显著缓解(SR):多次测定尿蛋白定量≤1g/24h,血白蛋白显著改善,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PR):多次测定尿蛋白有所减轻,定量≤3g/24h,血白蛋白有所改善,肾功能好转;无效(NR):尿蛋白与血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大改变,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未消除,肾功能无好转;复发(RE):已获临床缓解的患者尿蛋白上升≥3.5g/d。
3.3结果
3.3.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中完全缓解8例,显著缓解12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3例;对照组14例中完全缓解2例,显著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4例。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0%和90.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和76.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3.2两组主要生化检验结果比较见表1
两组主要生化检验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尿蛋白量、血白蛋白、血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有明显改善,而对于尿蛋白量、血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周某某,男,42岁,2008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于一周前感冒后出现双眼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减少,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肾小球肾炎。经抗炎、利尿等治疗四天,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血生化:总胆固醇12.6mmol/L,总蛋白39g/L,白蛋白23g/L,谷丙转氨酶86u/L,谷草转氨酶92u/L,尿蛋白(+++),颗粒管型(++),红细胞(+)。胸透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腹部B超示:腹水。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收住肾内科,入院时患者颜面及双下肢中度水肿,轻微胸闷,平卧位加重。脘腹满闷而不欲食,尿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入院后查24h尿蛋白定量11.4g,给予强的松60mg,空腹顿服,一周后水肿减轻不明显,24h尿蛋白定量10.1g,尿蛋白(+++);两周后水肿减轻,24h尿蛋白定量9.8g,尿蛋白(+++),遂加服中药补肾活血汤,组方如下:黄芪45g、当归15g、党参1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桂枝10g、猪苓15g、泽泻10g、茯苓15g、地龙10g、丹参15g、车前子10g。根据辨证,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治以补肾益气,活血利水。服中药两周后水肿明显减轻,无胸闷症状,胸水减少,腹水消失,纳食增加,小便量增加。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8g/L,总胆固醇10.8mmol/L。舌润,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去车前子续服。四周后水肿消除,无明显不适症状,血胆固醇6.9mmol/L,血浆白蛋白32g/L,尿白蛋白(—),原方加减调理4个月,病情逐渐稳定。
5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一组综合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流失,故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钠潴留,导致不同程度水肿。肝脏合成蛋白的同时胆固醇、脂蛋白合成也明显增加,从而引起高脂血症。同时患者常存在高粘血症,这与NS时凝血、抗凝及纤溶因子的变化有关,在治疗过程中激素的使用以及NS所特有的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使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导致全血粘度显著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增高,易形成栓塞和血栓[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依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等,但长期用药剂量偏大,副作用和并发症多,停药后复发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体质,同时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治疗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消肿中药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防止病情复发等。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克服了西医药物单一的不足。通过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对本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9-200.
[2] 李季.抗凝治疗在NS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1999,14(2):552.
[3]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2.
[4] 章友康.对三种不同类型肾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9,25(4):222.
【关键词】肾病综合症;中西医结合;补肾活血汤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34-2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对血浆蛋白质通透性增高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以“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不同程度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为基本临床特征的综合征。它是泌尿系疾病中最为难治的病症之一。自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共收集门诊及住院肾病综合征患者32例,我们在应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对32例NS进行观察治疗,并与常规疗法14例对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依据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肾小球临床诊断标准[1][(1)尿蛋白超过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5)不伴有其他活动性疾病;(6)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不存在肾衰竭。其中前两项为诊断必须条件],全部病例均符合NS的诊断,并排除了继发性肾病的可能,所有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4岁,平均32.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8年;微小病变肾病7例,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其余未作病理活检。对照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8~64岁,平均34.5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2年;微小病变肾病3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其余未作病理活检。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强的松初始剂量1~2mg/kg/d标准治疗,最大量60mg,最小量40mg,顿服,8周后根据尿蛋白的情况逐渐减量,以后每2~4周减量一次[3]。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我院肾内科中药经验方补肾活血汤,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熟地1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赤芍15g、地龙10g、丹参15g、僵蚕10g。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如水肿明显则加利水消肿之品:车前子、薏苡仁、猪苓等;如阴虚火旺明显则加滋阴降火之品:知母、生地、枸杞子等;血瘀重者加用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等;热毒内盛者加清热解毒之品: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胃气不和者加藿香、砂仁、白术等和胃化湿之品等。上方水煎取汤液4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项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24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检测。
3.2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3]。完全缓解(CR):多次测定尿蛋白阴性,定量≤0.2g/24h,血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白蛋白≥35g/L),肾功能正常,肾病综合证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显著缓解(SR):多次测定尿蛋白定量≤1g/24h,血白蛋白显著改善,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PR):多次测定尿蛋白有所减轻,定量≤3g/24h,血白蛋白有所改善,肾功能好转;无效(NR):尿蛋白与血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大改变,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未消除,肾功能无好转;复发(RE):已获临床缓解的患者尿蛋白上升≥3.5g/d。
3.3结果
3.3.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中完全缓解8例,显著缓解12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3例;对照组14例中完全缓解2例,显著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4例。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0%和90.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和76.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3.2两组主要生化检验结果比较见表1
两组主要生化检验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尿蛋白量、血白蛋白、血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有明显改善,而对于尿蛋白量、血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周某某,男,42岁,2008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于一周前感冒后出现双眼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减少,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肾小球肾炎。经抗炎、利尿等治疗四天,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血生化:总胆固醇12.6mmol/L,总蛋白39g/L,白蛋白23g/L,谷丙转氨酶86u/L,谷草转氨酶92u/L,尿蛋白(+++),颗粒管型(++),红细胞(+)。胸透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腹部B超示:腹水。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收住肾内科,入院时患者颜面及双下肢中度水肿,轻微胸闷,平卧位加重。脘腹满闷而不欲食,尿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入院后查24h尿蛋白定量11.4g,给予强的松60mg,空腹顿服,一周后水肿减轻不明显,24h尿蛋白定量10.1g,尿蛋白(+++);两周后水肿减轻,24h尿蛋白定量9.8g,尿蛋白(+++),遂加服中药补肾活血汤,组方如下:黄芪45g、当归15g、党参1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桂枝10g、猪苓15g、泽泻10g、茯苓15g、地龙10g、丹参15g、车前子10g。根据辨证,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治以补肾益气,活血利水。服中药两周后水肿明显减轻,无胸闷症状,胸水减少,腹水消失,纳食增加,小便量增加。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8g/L,总胆固醇10.8mmol/L。舌润,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去车前子续服。四周后水肿消除,无明显不适症状,血胆固醇6.9mmol/L,血浆白蛋白32g/L,尿白蛋白(—),原方加减调理4个月,病情逐渐稳定。
5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一组综合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流失,故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钠潴留,导致不同程度水肿。肝脏合成蛋白的同时胆固醇、脂蛋白合成也明显增加,从而引起高脂血症。同时患者常存在高粘血症,这与NS时凝血、抗凝及纤溶因子的变化有关,在治疗过程中激素的使用以及NS所特有的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使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导致全血粘度显著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增高,易形成栓塞和血栓[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依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等,但长期用药剂量偏大,副作用和并发症多,停药后复发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体质,同时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治疗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消肿中药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防止病情复发等。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克服了西医药物单一的不足。通过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对本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9-200.
[2] 李季.抗凝治疗在NS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1999,14(2):552.
[3]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2.
[4] 章友康.对三种不同类型肾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9,25(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