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家庭作业;读;勾;查;
思;问;多;难;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40—01
笔者当教师多年,和同行一样,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惑,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家庭作业时,要讲究科学化、合理化。下面,笔者就如何布置课前预习及家庭作业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要做到“五要”
1. 要“读”。简单地说就是读文,“读”是学生理解的基本方法,“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存,是写的基础。学生预习课文时首先要读,教师应要求学生将文本基本读通、基本读懂。读通,要求学生要扫清文本中的文字障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读懂,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时,尝试理解文本中的每句话,每段的意思,乃至全篇的主旨和对文本精髓的初步把握。
2. 要“勾”。“勾”即“勾画”。一是初读文本时圈点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二是再读文本时勾画不理解的句子以至某个段。圈点勾画,意在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这一做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识字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勾画的内容也不同,学习的侧重点自然也不同。
3. 要“查”。“查”是查字典、查工具书、查资料。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初读文本时勾画的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再读文本时勾画的疑点内容;通过查资料补充文本涉及到的内容,补充文本的空白点、延伸点、拓展点,丰富课程资源。查资料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理念: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课内,一条腿走课外。
4. 要“思”。“思”,顾名思义就是动脑思考。要求学生针对每篇课文的课前预习提示及课后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归纳分析,初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能够初步把握文本的内涵,对文本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通盘的考虑。毋庸置疑,这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缜密的好习惯。
5. 要“问”。“问”是预习课文的最后一步。“问”能够激发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多发现问题,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上。学生在预习中能够促使思维活跃,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急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愿望。课堂上一个个疑问,便是一个个思维的火花。
二、家庭作业要做到“三忌”
1. 忌“多”。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作业量的多与少和获取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个别教师担心学生在课上掌握的知识不牢固,便以加大作业量的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担心。殊不知,作业过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过重的负担,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赶作业,根本无法顾及书写的质量与答题的准确率,尤其对于语文作业来说,书写质量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切忌“多”,要适可而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愉悦地完成。
2. 忌“难”。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要注重作业量的适当,还要注重作业的难易程度。家庭作业过难,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要么搁置一边,要么为了应付教师检查一错了之。过难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认为课堂知识根本没弄懂,对学习自然没有浓厚的兴趣。
3. 忌“重”。有时过多的作业其实就是重复作业,重复作业迫使学生耗时又耗力。一遍就能写会的字词偏要布置写两遍,一遍就能背会的课文偏要布置背两遍。这样,不但拖延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且占去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切忌“重”,避免因重复作业带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自我发展。 编辑:马德佳
思;问;多;难;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40—01
笔者当教师多年,和同行一样,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惑,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家庭作业时,要讲究科学化、合理化。下面,笔者就如何布置课前预习及家庭作业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要做到“五要”
1. 要“读”。简单地说就是读文,“读”是学生理解的基本方法,“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存,是写的基础。学生预习课文时首先要读,教师应要求学生将文本基本读通、基本读懂。读通,要求学生要扫清文本中的文字障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读懂,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时,尝试理解文本中的每句话,每段的意思,乃至全篇的主旨和对文本精髓的初步把握。
2. 要“勾”。“勾”即“勾画”。一是初读文本时圈点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二是再读文本时勾画不理解的句子以至某个段。圈点勾画,意在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这一做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识字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勾画的内容也不同,学习的侧重点自然也不同。
3. 要“查”。“查”是查字典、查工具书、查资料。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初读文本时勾画的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再读文本时勾画的疑点内容;通过查资料补充文本涉及到的内容,补充文本的空白点、延伸点、拓展点,丰富课程资源。查资料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理念: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课内,一条腿走课外。
4. 要“思”。“思”,顾名思义就是动脑思考。要求学生针对每篇课文的课前预习提示及课后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归纳分析,初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能够初步把握文本的内涵,对文本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通盘的考虑。毋庸置疑,这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缜密的好习惯。
5. 要“问”。“问”是预习课文的最后一步。“问”能够激发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多发现问题,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上。学生在预习中能够促使思维活跃,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急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愿望。课堂上一个个疑问,便是一个个思维的火花。
二、家庭作业要做到“三忌”
1. 忌“多”。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作业量的多与少和获取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个别教师担心学生在课上掌握的知识不牢固,便以加大作业量的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担心。殊不知,作业过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过重的负担,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赶作业,根本无法顾及书写的质量与答题的准确率,尤其对于语文作业来说,书写质量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切忌“多”,要适可而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愉悦地完成。
2. 忌“难”。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要注重作业量的适当,还要注重作业的难易程度。家庭作业过难,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要么搁置一边,要么为了应付教师检查一错了之。过难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认为课堂知识根本没弄懂,对学习自然没有浓厚的兴趣。
3. 忌“重”。有时过多的作业其实就是重复作业,重复作业迫使学生耗时又耗力。一遍就能写会的字词偏要布置写两遍,一遍就能背会的课文偏要布置背两遍。这样,不但拖延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且占去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切忌“重”,避免因重复作业带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自我发展。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