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俱乐部的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中已经应用多年,并且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不同于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 运动技能
一、高职体育的现状
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的观念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重技术、轻理论、统一模式,教学内容竞技化,在教学中,只是强调对各项目技术的掌握,追求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科学锻炼方法以及毕业后继续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长期效应。
目前,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这种教学形式,由教师统一指挥,采用集体练习。准备部分的慢跑,徒手操.游戏等形式固定,比较呆板,并且对动作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不佳。教学的基本部分安排若干技术教材进行教学,在实质上只是单一的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这样就削弱了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由于技术教材安排较多,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结果学生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影响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由于常采用分组轮换,教师不易对学生运动量进行灵活控制。体育课上的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弥补。
二、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体育俱乐部模式:成立若干的体育活动俱乐部,学生自由报名参加俱乐部,成为俱乐部会员,定期活动,俱乐部活动时由教师组织、指导。俱乐部可以组织学生观赏高水平比赛。学习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练习体育技战术,组织体育比赛等。学生是俱乐部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和指导作用。
(一)俱乐部模式和体育选修课的区别
1.教师作用的不同
体育选修课中,教师的作用和必修课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选择了项目,无法选择教学的形式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如选择了篮球,教师同样会从基本步法开始练起,教学适合教师而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俱乐部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工作围绕着学生展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施展。
2.组织形式的不同
体育选修课的组织形式和必修课的上课形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打破了班级的界限,但没有改变班级授课制的组织方式。俱乐部模式本身就不是以上课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俱乐部活动时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教师的辅导可以是面向全体会员的,也可以是针对个别人的。教师辅导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强,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由于体育课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虽然有众多的好处,但是多数的时候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难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大多数时候接触不到,即使偶尔接触,也只是一带而过,接触点皮毛而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体育活动的激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校一般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两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几十分钟,学生能够用于练习的时间很有限。因时间有限,教师授课只能“蜻蜒点水”赶任务,根本无法讲透,学生也难有充分的锻炼机会。而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要在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乃至有限的几节体育课里面较好的掌握一门运动技术,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注意到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因为练习的时间的太少,运动技能的掌握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使得课改美中不足。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正是因为丰富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的教学存在着内容求全求多的问题,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想把什么都传授给学生,但是相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却缺乏一个学习的主题。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是什么都想教,也可能是什么都教了,而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
体育课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时,往往是追求短期效应,在对学生某一个项目做出考核以后,不再促使学生深化,只注意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而没有考虑其毕业以后能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没有把目光重点放在毕业以后的“社会适应”这一领域。
(二)体育俱乐部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可行性就在于高职院校有诸多保障,如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这为其提供了时间保障,有宽余的场地,器材为其提供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为其提供了指导保障。学生各有所长可彼此学习,这为其提供了兴趣保障,可行性就寓于俱乐部的诸多优点及保障之中。
(三)体育俱乐部发展的趋势
纵观体育俱乐部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这是俱乐部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这个一般规律而存在,它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三、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如何组建
1.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组织讨论决定因地制宜分门别类,以各种小群体为基础建立各种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建立健全俱乐部的各项制度,指定有专长的教师定时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工作。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質情况,选择加入何种俱乐部。同时,将俱乐部活动的参与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估中去。
3.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俱乐部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确定自我锻炼的目标,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保健,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4.由指导教师组织开展俱乐部的竞赛活动,多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若学生具备一定的水平,还可以组织参加社会上的比赛。
5.俱乐部的活动可利用学校的课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星期天开展活动,以充分保证活动时间。同时,也可以在体育课中将同一班同一项目俱乐部的学生组织起来成为活动小组,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活动,将俱乐部活动渗透到体育课中,提高体育课的效率。
四、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俱乐部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俱乐部利用固有产业的社会化,使之在健康运行中获得俱乐部的发展资金,同时,倡导健康投资,社会投资,逐步形成了学校、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校园群体活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杜秀东.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建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河北经贸大学.
[2]对高职高专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 运动技能
一、高职体育的现状
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的观念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重技术、轻理论、统一模式,教学内容竞技化,在教学中,只是强调对各项目技术的掌握,追求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科学锻炼方法以及毕业后继续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长期效应。
目前,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这种教学形式,由教师统一指挥,采用集体练习。准备部分的慢跑,徒手操.游戏等形式固定,比较呆板,并且对动作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不佳。教学的基本部分安排若干技术教材进行教学,在实质上只是单一的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这样就削弱了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由于技术教材安排较多,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结果学生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影响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由于常采用分组轮换,教师不易对学生运动量进行灵活控制。体育课上的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弥补。
二、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体育俱乐部模式:成立若干的体育活动俱乐部,学生自由报名参加俱乐部,成为俱乐部会员,定期活动,俱乐部活动时由教师组织、指导。俱乐部可以组织学生观赏高水平比赛。学习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练习体育技战术,组织体育比赛等。学生是俱乐部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和指导作用。
(一)俱乐部模式和体育选修课的区别
1.教师作用的不同
体育选修课中,教师的作用和必修课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选择了项目,无法选择教学的形式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如选择了篮球,教师同样会从基本步法开始练起,教学适合教师而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俱乐部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工作围绕着学生展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施展。
2.组织形式的不同
体育选修课的组织形式和必修课的上课形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打破了班级的界限,但没有改变班级授课制的组织方式。俱乐部模式本身就不是以上课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俱乐部活动时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教师的辅导可以是面向全体会员的,也可以是针对个别人的。教师辅导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强,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由于体育课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虽然有众多的好处,但是多数的时候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难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大多数时候接触不到,即使偶尔接触,也只是一带而过,接触点皮毛而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体育活动的激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校一般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两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几十分钟,学生能够用于练习的时间很有限。因时间有限,教师授课只能“蜻蜒点水”赶任务,根本无法讲透,学生也难有充分的锻炼机会。而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要在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乃至有限的几节体育课里面较好的掌握一门运动技术,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注意到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因为练习的时间的太少,运动技能的掌握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使得课改美中不足。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正是因为丰富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的教学存在着内容求全求多的问题,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想把什么都传授给学生,但是相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却缺乏一个学习的主题。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是什么都想教,也可能是什么都教了,而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
体育课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时,往往是追求短期效应,在对学生某一个项目做出考核以后,不再促使学生深化,只注意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而没有考虑其毕业以后能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没有把目光重点放在毕业以后的“社会适应”这一领域。
(二)体育俱乐部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可行性就在于高职院校有诸多保障,如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这为其提供了时间保障,有宽余的场地,器材为其提供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为其提供了指导保障。学生各有所长可彼此学习,这为其提供了兴趣保障,可行性就寓于俱乐部的诸多优点及保障之中。
(三)体育俱乐部发展的趋势
纵观体育俱乐部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这是俱乐部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这个一般规律而存在,它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三、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如何组建
1.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组织讨论决定因地制宜分门别类,以各种小群体为基础建立各种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建立健全俱乐部的各项制度,指定有专长的教师定时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工作。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質情况,选择加入何种俱乐部。同时,将俱乐部活动的参与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估中去。
3.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俱乐部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确定自我锻炼的目标,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保健,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4.由指导教师组织开展俱乐部的竞赛活动,多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若学生具备一定的水平,还可以组织参加社会上的比赛。
5.俱乐部的活动可利用学校的课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星期天开展活动,以充分保证活动时间。同时,也可以在体育课中将同一班同一项目俱乐部的学生组织起来成为活动小组,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活动,将俱乐部活动渗透到体育课中,提高体育课的效率。
四、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俱乐部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俱乐部利用固有产业的社会化,使之在健康运行中获得俱乐部的发展资金,同时,倡导健康投资,社会投资,逐步形成了学校、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校园群体活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杜秀东.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建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河北经贸大学.
[2]对高职高专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