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年人(社会人)会有一个不诚实与诚实的分界线。
重视孩子有悖于道德原则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这当然是必要的。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行为经济学教授、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在其新著《不诚实的诚实真相》中指出,小的不诚实行为等背德行为,会打开人们行为和道德自控的阀门,让人更容易在道德和利益选择面前偏向后者,更有动机参与冒险,也将因此付出更大代价。
那么,为什么成年人往往会“宽容”自己及同龄人的不诚实等背德行为呢?丹·艾瑞里为此提供的解释是,成年人(社会人)会有一个不诚实与诚实的分界线,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希望在照镜子时,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另一方面,我们许可自己从欺骗中获益,这也被称为理性自利的一种表现。丹·艾瑞里认为,人们在不断努力定义一条“可以通过欺骗活力而不危及自身形象的边界线”。当不诚实等背德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延伸时,成年人就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
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在为人父母者眼里,孩子偷拿别人的文具,是明白无误的偷窃行为,行为的直接后果、可能生成的偷窃习惯都与此直接相关;自己“化公为私”的许多做法,行为、直接后果及习惯的关联性显得不是太强,因而很难采取自我约束。
上述成年人行为的放大版,已经呈现出明白无误的社会危害。《不诚实的诚实真相》一书举出了由于背德行为与后果的心理距离被大幅延伸、当事人道德标准严重下降后,带来的突出问题——欺骗客户的行为在公司(营销)中普遍存在,商品推销员常常首先向“外行”顾客推荐质次价高的滞销货,股票经纪人、基金经理、保险代理人热衷向客户推销收益低、风险高、代理手续费用高昂的理财产品,医生会因为接受了药厂医疗代表的邀请或礼品而向病人推荐非必要的药品或医疗器械检查服务,专家受熟人邀请参与新品、专利鉴定时会倾向于做出有利判断。
在压力面前,人更容易撒谎。丹·艾瑞里特意提到这方面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一到期末考试,学生们的亲人就纷纷离世”。每到考试时,丹·艾瑞里就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来信,希望缓考或延后交论文的时间,理由就是他们的某位亲人去世,这个“被去世”的角色通常是奶奶。“奶奶去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编造出来以期唤起教授同情的段子,这些学生在担忧考试或论文不过关的压力下,放松了道德责任感。在压力面前,或者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放弃理性和原则,屈从于诱惑而做出背德选择的其他例子,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演化规律:随着人的长大,在学业、工作、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压力下,人越来越可能在更多方面尝试以撒谎等背德选择来应付。
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撒谎,还体现在集体撒谎的形成机制上。丹·艾瑞里从一帮聪明人搞垮安然公司等商业失败案例中发现,团队合作可能会诱发不诚实行为,最典型的就是相互庇护,隐瞒各自的违法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