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双减”目标的历史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载体,在他们的成才进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应主动参与,形成合力。然而在实际中,劳动教育却面临着诸如社会关注度不高、家长意识不足等现象。为此,要尽快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与家庭合作的劳动教育方法,逐步形成劳动教育德育效果的有效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双减”目标的历史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载体,在他们的成才进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应主动参与,形成合力。然而在实际中,劳动教育却面临着诸如社会关注度不高、家长意识不足等现象。为此,要尽快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与家庭合作的劳动教育方法,逐步形成劳动教育德育效果的有效运用体系,以体现劳动的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区小学来说,通过劳动教育开展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提高。文章对“双减”政策下城区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优化路径,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正>劳动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全面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实践交相融合,能够发挥跨学科整体育人的积极优势,深入发掘语文课程隐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和作用,激励学生勇于参与劳动体验,在劳动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群众的美好情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融合推进劳动教育,亟需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文章认为,学校要对劳动教育重点规划,整体设计劳动育人架构;同时,完善劳动课程体系,践行评价改革,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双新”背景下,学校数学学科积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持续推进“学为中心”的灵动课堂变革。在“以学定教”理念的引导下,数学常规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上相互交融形成结构性合力,共同建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常规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路径为线索,整合运用情境导向的教学路径、一课三单的教学工具、五学三动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有层次、有结构的数学教学体系。同时,结合常规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出现的问
<正>近年来,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劳动教育逐渐摆脱学校课程的边缘地位,被淡化、弱化的问题逐渐得到改善,课程活动不断增加,教学场地有所延伸,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结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近期,本刊举办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为‘双减’赋能”的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分享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真知灼见,希望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各门学科基础的关键阶段。为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不可忽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在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双减”背景下要重新定义作业,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巩固训练,也不再是附属意义上的课堂延伸。大作业观认为,作业是一种学习工具,应当将其融于学习的全过程。“三单”设计引领教师聚焦“诊学、导学、拓学”三大教学关键,通过优化作业的时空、形式、内容和功能,研发学科特点的“三单”(诊学单、导学单、拓学单),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为作业整体优化提供了三条实施路径,即作业时空随堂化、作业形式情
2021年10月3日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中台镇南店子村发生特大型突发性滑坡地质灾害,由于此次灾害应急处置及时、措施有效合理,成功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这是新型应急体制下成功避险的典型,也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的典型。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灵台县滑坡风险普查和隐患点排查结果,通过分析本次滑坡的特征,系统梳理了滑坡前预警和预判信息、滑坡临灾发育过程、预判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融入了小学教育课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将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相融合,教师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增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观念,旨在把握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开展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减少、消除“巨婴现象”“啃老现象”“浪费现象”。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要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创新途径,让劳动教育呈现出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