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中庸;诚;功夫;过程;实体
其他文献
一对高知父母用了一种看似开明、完美的教育理念,在儿子22岁那年,督促他走上了自立之路,却不料儿子从此人间蒸发、杳无音信。年过60的父母开始漫漫寻子路,并同时在反思,为什么这么好的教育方式,却令儿子做出离家出走10年、音信全无的绝然行为?他们错在哪里? 开明父亲睿智教子,写信督促儿子离家自立 时光倒回到10年前。 2004年5月,胡权终于得偿所愿, 22岁的儿子胡立伟离开家门,坐着开往北京的火
摘 要: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旨在区分沟通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这一区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区分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特别是能否证明以言行事行为独立于并且优先于以言取效行为。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论证并不特别令人信服,在此意义上,哈贝马斯所构筑的沟通行动理论就存在根基不牢的危险。 关键词:沟通行动;策略行动;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有效性宣称
摘 要: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通过对生产的制度结构分析得出一个核心论点: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或决定因素,产权明晰即产权法律归属上的明确界定和产权的有效率配置及产权结构上的优化配置。文章结合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现状及其模式选择,提出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产权制度模式的重新选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管理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选择;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创新
摘 要:文章探讨了英美法上的约因和大陆法上的原因的具体含义与功能,指出约因和原因在内容、适用范围、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均为合同效力的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其成因,并对意思自治和法律继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约因;原因;合同;效力
摘 要:本篇论证了安乐哲和郝大维最近对《中庸》的解释和翻译在中国和西方思维样式之间划了一条错误的对立二分法的界线。西方思想并不都是以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为出发点的,而中国的思想也不总是基于一个无确定性的变化世界。孔子的概念像“诚”和“物”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很相似,两者都基于一个能动存在体的世界;这些存在体自返地努力完善和实现它们自己固有的潜能。所以用古希腊的诡辩派的语言来翻译这些及其它有关的中
摘 要: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研究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08年当王国维率先开始其中国戏剧的研究时,可谓是孤家寡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研究风气的形成。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则直接促成了30年代的研究繁荣。相继涌现的自然禀赋与学术背景各异的学术大家们,为中国戏剧的研究提供了各各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摘 要: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唐人小说;君臣关系;异化形态;文化心理
摘 要: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新的路向。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形式,具有复杂的历史作用,并影响到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进化论语境;文化比较模式;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文化综合
利物浦地铁站对面,有一个我经常憋论文的星巴克,透过咖啡厅的窗子,常常能看到一个常驻的流浪老爷爷,去星巴克的人,有时会为他买一杯咖啡或是一只牛角包。有一天,我又背着参考文献来这里,恰巧看到一个拎着大包小包的老太太,在和那位流浪老汉聊著什么。当时的我,因为那篇社会学报告的关系,养成了观察路人和流浪汉互动的“职业病”,便饶有兴趣地站在街角“偷听”。 “我能给你些什么呢?你需要买杯咖啡,或是一块面包
摘要:当下世界正在经受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势必造成一些困难,但我们在积极应对危机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应该看到这场金融危机也为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提供了机遇。如此判断的基础在于:中国经历的3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积累了经济、科技、文化等“软硬实力”。而这场爆发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动摇了目前的世界秩序,因此建构一个新秩序的要求对一些新兴大国来说一定会有机遇。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