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杭州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 问题 对策
文化产业园区是指在政府规划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配以相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创意氛围浓厚,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进行创意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园区。
在杭州,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有近40个,其发展模式被称为“10 X”模式,其中“10”为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X”为新兴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据统计,截止2009年12月底,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171家,实现营业性收入25.1亿元。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力不足、特色不明
各园区的产业特色不突出,功能定位不明确,园区缺乏主打的品牌性文化符号,大量同质化的企业用同质化的产品进行竞争,导致恶性的价格战。很多园区的产品是一种低端产品。
2、产业链不完整,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
目前,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在园区之间还是在园区内部企业之间,都没有较为清晰的产业关联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3、产业园区的空壳化和“候鸟化”
所谓“候鸟化”就是指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用完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园区去。这种情况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也将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4、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文化产业数据统计、指标统计在全国没有规范和权威的统计机构和数据,导致文化创意产品的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一方面,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由于其规模所限,不了解当前市场上需求的实时变动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文化创意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形态性和高专业知识性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行业目前的技术、价格情况。
5、创意人才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体现在创意上,因此也被称为头脑产业,其主要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在美国、英国及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超过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人才储备上较少,具备“A B C”(A代表艺术、B代表商业、C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则少之又少。
6、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目前,杭州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整个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盗版、侵权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建设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园区资源
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出总体规划,杜绝产业园区的空壳化和“候鸟化”,优化配置城市总体资源,减少同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明确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和优势,引进相应企业入驻,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2、完善产业链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各园区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建立产业链,形成一系列产业发展群落。各园区可根据市场需求状态和自身情况选择“以创意为重”或“以产业为重”的定位理念,创建自己的特色定位。
3、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结构
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其自身的人才优势。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等38所高校的40万在校大学生,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应根据产业园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加快相应人才的培养,这样便可以依托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保持创意产业的核心——创造力,使产业园区不断壮大。
4、打造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成立大型权威的中介机构,通过供求关系等市场手段调节产业结构,提供数据支持,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宣传推广、人才培训、融资渠道等支持。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
5、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积极宣传,加强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制定、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截至目前,杭州已有2家国家动画生产基地,3家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动画产业基地数居全国第一。2009年1至3季度,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13.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0%,高于全市GDP增速6.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1.9%。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06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 问题 对策
文化产业园区是指在政府规划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配以相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创意氛围浓厚,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进行创意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园区。
在杭州,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有近40个,其发展模式被称为“10 X”模式,其中“10”为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X”为新兴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据统计,截止2009年12月底,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171家,实现营业性收入25.1亿元。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力不足、特色不明
各园区的产业特色不突出,功能定位不明确,园区缺乏主打的品牌性文化符号,大量同质化的企业用同质化的产品进行竞争,导致恶性的价格战。很多园区的产品是一种低端产品。
2、产业链不完整,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
目前,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在园区之间还是在园区内部企业之间,都没有较为清晰的产业关联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3、产业园区的空壳化和“候鸟化”
所谓“候鸟化”就是指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用完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园区去。这种情况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也将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4、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文化产业数据统计、指标统计在全国没有规范和权威的统计机构和数据,导致文化创意产品的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一方面,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由于其规模所限,不了解当前市场上需求的实时变动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文化创意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形态性和高专业知识性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行业目前的技术、价格情况。
5、创意人才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体现在创意上,因此也被称为头脑产业,其主要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在美国、英国及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超过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人才储备上较少,具备“A B C”(A代表艺术、B代表商业、C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则少之又少。
6、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目前,杭州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整个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盗版、侵权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建设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园区资源
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出总体规划,杜绝产业园区的空壳化和“候鸟化”,优化配置城市总体资源,减少同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明确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和优势,引进相应企业入驻,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2、完善产业链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各园区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建立产业链,形成一系列产业发展群落。各园区可根据市场需求状态和自身情况选择“以创意为重”或“以产业为重”的定位理念,创建自己的特色定位。
3、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结构
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其自身的人才优势。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等38所高校的40万在校大学生,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应根据产业园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加快相应人才的培养,这样便可以依托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保持创意产业的核心——创造力,使产业园区不断壮大。
4、打造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成立大型权威的中介机构,通过供求关系等市场手段调节产业结构,提供数据支持,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宣传推广、人才培训、融资渠道等支持。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
5、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积极宣传,加强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制定、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截至目前,杭州已有2家国家动画生产基地,3家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动画产业基地数居全国第一。2009年1至3季度,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13.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0%,高于全市GDP增速6.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1.9%。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06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