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凸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与信息的瞬息变幻,基础医学的教师队伍素质必须不断通过培训进行以强化,提升知识水平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课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础医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26-02
一、高职医学基础课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后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成长起来的,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是2001年由原有的全日制中等卫校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护理、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医学相关专业,升格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卫生学校阶段,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与地位等认识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部分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还有一些教师把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存在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要理论,只要实践等错误认识。
(三)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强调实践教学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特征,目前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医学高职各专业的教学,已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转化,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使部分实践性教学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我国尚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基础医学教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成为专职基础医学教师后,大多数教师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或护理工作,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工作脱节,不能适应医学高职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还存在兼职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现象。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疗诊治技术的提高,教师须根据临床实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贴近于临床实际。
(四)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职称较低
在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基础医学部的一线教师中,中青年教师本科学历占多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少,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学历、职称结构不甚合理,部分教学人员专业不对口,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但教学方法和技巧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观念
为了落实国家高职教育方针,培养实用型人才,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职师资培养规划和组织实施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一线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真正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问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通过教研活动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明确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教育观、人才培养观及质量观教育。
2.组织教师参加学习职业教育专家的讲座,开展现代教学手段与教育技术的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不但应是称职的教师,而且还应该是合格的医师(护师)——即“双师”型教师。我们应该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发教师自觉提高“双师”素质。专业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的同时,重视专业技术素质发展,围绕教育工作需要“干什么,学什么”,加强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1.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可以通过AB制轮岗安排教师参加临床服务或利用假期见习,使一线教师接触患者,了解临床诊治技术的发展动态,获得临床资料,提高双师素质。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对基础课教师的临床服务给予政策支持,并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一是走出去参加医学专业的学术会议,加强医护人员与基础课教师间的交流,了解临床发展的需要和动态。二是聘请临床专家、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到学院开展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3.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兼课。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从医疗机构聘用了一线有扎实理论功底,而且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护师),带动了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学院内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因为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毕业分配的新教师顶岗上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我们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对新教师进行了青蓝工程培养,安排高年资的教师对新教师从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讲授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通过互相听课、说课活动,使青年教师进一步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使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得到了提升,对其从事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组织集体备课。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开展教研、教改、科研活动,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对课程准备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3.定期组织开展观摩教学和教师讲课比赛。选择优秀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讲课和说课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完整地展示教学思路和过程,给听课教师更好的启示,为年轻教师树立角色榜样,并激发年轻教师奋发向上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将督导组听课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侧重了解和掌握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指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协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
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将不断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医院、企业的项目开发,以科研促教学。在科研经费、企业联系、学校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在培养过程中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基础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专业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将新的知识点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这些信息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提高教师学历,使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更新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引入新知识及创新内容,更新知识结构;加快骨干教师培养,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高职医学院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通过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加强教师的专业认知培养,不断提高基础医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变医学基础课教师以往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将基础课程与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现象,为后续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董艳.谈医学高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6,(12):12.
[2] 李灵萍,郑舟军.高职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我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30.
[3] 苏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5,(9):56.
[4] 黄道海.高职高专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设想[J]. 医学文选,2004,23(5):667.
[5] 赵陆陆,朱小宏,林琳.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255.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础医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26-02
一、高职医学基础课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后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成长起来的,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是2001年由原有的全日制中等卫校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护理、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医学相关专业,升格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卫生学校阶段,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与地位等认识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部分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还有一些教师把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存在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要理论,只要实践等错误认识。
(三)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强调实践教学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特征,目前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医学高职各专业的教学,已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转化,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使部分实践性教学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我国尚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基础医学教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成为专职基础医学教师后,大多数教师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或护理工作,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工作脱节,不能适应医学高职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还存在兼职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现象。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疗诊治技术的提高,教师须根据临床实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贴近于临床实际。
(四)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职称较低
在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基础医学部的一线教师中,中青年教师本科学历占多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少,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学历、职称结构不甚合理,部分教学人员专业不对口,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但教学方法和技巧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观念
为了落实国家高职教育方针,培养实用型人才,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职师资培养规划和组织实施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一线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真正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问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通过教研活动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明确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教育观、人才培养观及质量观教育。
2.组织教师参加学习职业教育专家的讲座,开展现代教学手段与教育技术的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不但应是称职的教师,而且还应该是合格的医师(护师)——即“双师”型教师。我们应该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发教师自觉提高“双师”素质。专业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的同时,重视专业技术素质发展,围绕教育工作需要“干什么,学什么”,加强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1.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可以通过AB制轮岗安排教师参加临床服务或利用假期见习,使一线教师接触患者,了解临床诊治技术的发展动态,获得临床资料,提高双师素质。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对基础课教师的临床服务给予政策支持,并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一是走出去参加医学专业的学术会议,加强医护人员与基础课教师间的交流,了解临床发展的需要和动态。二是聘请临床专家、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到学院开展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3.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兼课。唐山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从医疗机构聘用了一线有扎实理论功底,而且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护师),带动了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学院内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因为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毕业分配的新教师顶岗上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我们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对新教师进行了青蓝工程培养,安排高年资的教师对新教师从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讲授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通过互相听课、说课活动,使青年教师进一步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使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得到了提升,对其从事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组织集体备课。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开展教研、教改、科研活动,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对课程准备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3.定期组织开展观摩教学和教师讲课比赛。选择优秀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讲课和说课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完整地展示教学思路和过程,给听课教师更好的启示,为年轻教师树立角色榜样,并激发年轻教师奋发向上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将督导组听课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侧重了解和掌握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指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协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
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将不断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医院、企业的项目开发,以科研促教学。在科研经费、企业联系、学校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在培养过程中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基础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专业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将新的知识点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这些信息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提高教师学历,使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更新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引入新知识及创新内容,更新知识结构;加快骨干教师培养,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高职医学院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通过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加强教师的专业认知培养,不断提高基础医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变医学基础课教师以往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将基础课程与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现象,为后续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董艳.谈医学高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6,(12):12.
[2] 李灵萍,郑舟军.高职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我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30.
[3] 苏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5,(9):56.
[4] 黄道海.高职高专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设想[J]. 医学文选,2004,23(5):667.
[5] 赵陆陆,朱小宏,林琳.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25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