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来了,可是幼儿园里的种植园空间较小。孩子们在一次观察周边变化时,发现了一片荒地。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尝试开荒,进行大面积种植。
开荒那天,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拔杂草,有的搬石头,有的松土,有的刨地。家兴和凡凡负责搬石头,小的都搬完了,还剩下两块大石头。家兴用尽力气,才微微搬起一点,他忙喊凡凡来帮忙。可是,他俩合作抬,也抬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家兴灵机一动,找来一根棍子,使劲放在大石头下面,可是石头太沉,没撬起来。他又从旁边找来一个石头,把木棍的一端插到大石头底下,再将木棍搭在刚才捡回来的那个小石头上,微微撬起来一点。
这时,我提示他:“想一想,把小石头放在哪儿,会撬得更高呀?”他想了想,把小石头放在离大石头近一点的地方,使劲一撬,哇!撬起来了。凡凡赶紧上前把石头往后翻,石头翻过去了。就这样,他俩把搬不动的大石头也移到了远处。
猜想验证,引发科学探究欲望
开荒回来后,家兴把用木棍撬大石头的好方法分享给了其他孩子。在班上玩自由游戏的时候,大家用这种方法把积木弹得很高,比谁弹得高的游戏开始风靡。
怎样弹得高呢?孩子们不停地讨论自己的发现。
有的说:“最下面的木块用圆的好,来回动起来,越快就撬得越高。”
有的说:“下面的木块离娃娃近,就弹得高。”
有的说:“下面太低了没有劲,就撬不高。”
那这么多种方法中,到底哪一种才能既省力又撬得高呢?大家决定开始比赛,一起验证。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同时用两种结构不同的杠杆一起进行比赛,结果非常明显,一个都飞了,一个还留在附近。
孩子们总结:支撑点离方块近就撬得高,支点离前面的东西远,就撬不高;支点靠近前面的东西,就省劲,还撬得高。我在活动小结时,夸奖兴趣浓厚的孩子们:“你们今天可比赛出了一个科学大发现。那就是一个支点和一根平平的长条,可以做成一个杠杆。支点和要撬动的东西之间的距离越小,既省劲还撬得高。这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为自己鼓鼓掌吧。”有的孩子很快迁移:“就是我们操场上的跷跷板。”
问题引领,深化科学探究行为
孩子们在比谁的杠杆撬得高的活动后,热情更高了,都纷纷自制跷跷板进行比赛。这时,家兴发现跷跷板不仅可以撬东西,还能玩平衡游戏。于是,我们又引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情况下能平衡。
在探究中,冉冉把中间的支点搭得很高,小心翼翼地把积木同时放到左右两边,木条没有倒,她兴奋地拍着手。子文没有把支点放中间,短的一边搭了很多,长的那边一块都没有。子涵又帮子文找东西,她说咱们在长的这边放一点试一试,子文在长的那边放了一长条木块马上就倒了。他们两个又重新搭,长的那边放几个瓶盖,短的那边放很多,都没倒……
分享时,我引导: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1:下面的木块放中间,重的一边就下去,轻的一边就上去。
幼儿2:支点在中间,两边放一样的东西就不会到,就平衡了。
幼儿3: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短的那边积木多。
讨论中,我们一边说一边动手验证,最后一起形成结论:支点在中间,左右两边放同样多的东西就能平衡;支点不在中间,短边放重一点的,长边放轻一点的,也能保持平衡没有倒。
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让孩子们感到困惑时,教师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们,因为这样就会使孩子们失去深入探究的机会,而应该从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出发,从整体上洞察孩子们的表现,适宜介入,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帮助孩子们迁移原有经验,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适度提升新经验。
问题解决,培养创造力
孩子们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探究杠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还自创了很多游戏。
发明一:肥皂发射器。孩子户外游戏回来,发现洗手的肥皂粘在了水池边上,拿不下来,有什么好办法呢?瑞博想到了用长条积木和一块圆积木组成杠杆。可是积木都太大了,他又找来两块小木板,一块长的还很薄,能够塞进肥皂下方,另一块短的,放在下面做支点,然后轻轻一撬,肥皂被很轻松地撬了起来。
后来,肥皂发射器的游戏被挪到了益智区中,大家把肥皂当子弹用,再后来因为保育员老师提出,不能浪费肥皂,孩子们想到了用小积木代替。
发明二:火击弹。孩子们发现支点高就撬得高,怎样让支点更高,积木转的幅度更大呢?他们想到可以把上面的长条架高,转的幅度变大了,撬得就高。于是,孩子们开始设计创造“火击弹”装置。在大建构活动时,孩子们用火击弹攻打灰太狼的城堡,男孩们尤其喜欢玩。
发明三:“平平秤”“扁担秤”“秤秤”。幼儿园外的荒地该种植了,孩子们从家里面带了很多种子。一天早晨,文文和浩浩都带来了玉米种子。浩浩和文文都说自己拿得多,争论起来。谁的多呢?孩子们帮他们想办法。欣悦说:“我还有好办法,就是拿一个木棍中间拴上绳,左边放一个东西,右边放一个东西比。”
孩子们都觉得这个办好很新奇,开始自制。
有的在中间拿光盘做底座,上面放木板,左右两边放纸盒,起名叫“平平秤”。
有的拿一根小木棍,左右两边吊上纸盒,木棍中间拴一根绳子,有点像挑水的扁担,起名“扁担秤”。
还有的拿一根木棍,一边吊上纸盒,一边吊一个石头,木棍上面拴了一个绳子,好像是个秤,孩子们起名“秤秤”。
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兴趣高涨地开始用自己做的工具探究起谁拿的玉米多。
种植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有关种植专业知识,而是以种植活动为媒介,让孩子们参与实践,在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持续兴趣,以宽容之心接纳他们的科学探究行为,支持、引导他们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积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开荒那天,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拔杂草,有的搬石头,有的松土,有的刨地。家兴和凡凡负责搬石头,小的都搬完了,还剩下两块大石头。家兴用尽力气,才微微搬起一点,他忙喊凡凡来帮忙。可是,他俩合作抬,也抬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家兴灵机一动,找来一根棍子,使劲放在大石头下面,可是石头太沉,没撬起来。他又从旁边找来一个石头,把木棍的一端插到大石头底下,再将木棍搭在刚才捡回来的那个小石头上,微微撬起来一点。
这时,我提示他:“想一想,把小石头放在哪儿,会撬得更高呀?”他想了想,把小石头放在离大石头近一点的地方,使劲一撬,哇!撬起来了。凡凡赶紧上前把石头往后翻,石头翻过去了。就这样,他俩把搬不动的大石头也移到了远处。
猜想验证,引发科学探究欲望
开荒回来后,家兴把用木棍撬大石头的好方法分享给了其他孩子。在班上玩自由游戏的时候,大家用这种方法把积木弹得很高,比谁弹得高的游戏开始风靡。
怎样弹得高呢?孩子们不停地讨论自己的发现。
有的说:“最下面的木块用圆的好,来回动起来,越快就撬得越高。”
有的说:“下面的木块离娃娃近,就弹得高。”
有的说:“下面太低了没有劲,就撬不高。”
那这么多种方法中,到底哪一种才能既省力又撬得高呢?大家决定开始比赛,一起验证。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同时用两种结构不同的杠杆一起进行比赛,结果非常明显,一个都飞了,一个还留在附近。
孩子们总结:支撑点离方块近就撬得高,支点离前面的东西远,就撬不高;支点靠近前面的东西,就省劲,还撬得高。我在活动小结时,夸奖兴趣浓厚的孩子们:“你们今天可比赛出了一个科学大发现。那就是一个支点和一根平平的长条,可以做成一个杠杆。支点和要撬动的东西之间的距离越小,既省劲还撬得高。这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为自己鼓鼓掌吧。”有的孩子很快迁移:“就是我们操场上的跷跷板。”
问题引领,深化科学探究行为
孩子们在比谁的杠杆撬得高的活动后,热情更高了,都纷纷自制跷跷板进行比赛。这时,家兴发现跷跷板不仅可以撬东西,还能玩平衡游戏。于是,我们又引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情况下能平衡。
在探究中,冉冉把中间的支点搭得很高,小心翼翼地把积木同时放到左右两边,木条没有倒,她兴奋地拍着手。子文没有把支点放中间,短的一边搭了很多,长的那边一块都没有。子涵又帮子文找东西,她说咱们在长的这边放一点试一试,子文在长的那边放了一长条木块马上就倒了。他们两个又重新搭,长的那边放几个瓶盖,短的那边放很多,都没倒……
分享时,我引导: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1:下面的木块放中间,重的一边就下去,轻的一边就上去。
幼儿2:支点在中间,两边放一样的东西就不会到,就平衡了。
幼儿3: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短的那边积木多。
讨论中,我们一边说一边动手验证,最后一起形成结论:支点在中间,左右两边放同样多的东西就能平衡;支点不在中间,短边放重一点的,长边放轻一点的,也能保持平衡没有倒。
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让孩子们感到困惑时,教师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们,因为这样就会使孩子们失去深入探究的机会,而应该从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出发,从整体上洞察孩子们的表现,适宜介入,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帮助孩子们迁移原有经验,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适度提升新经验。
问题解决,培养创造力
孩子们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探究杠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还自创了很多游戏。
发明一:肥皂发射器。孩子户外游戏回来,发现洗手的肥皂粘在了水池边上,拿不下来,有什么好办法呢?瑞博想到了用长条积木和一块圆积木组成杠杆。可是积木都太大了,他又找来两块小木板,一块长的还很薄,能够塞进肥皂下方,另一块短的,放在下面做支点,然后轻轻一撬,肥皂被很轻松地撬了起来。
后来,肥皂发射器的游戏被挪到了益智区中,大家把肥皂当子弹用,再后来因为保育员老师提出,不能浪费肥皂,孩子们想到了用小积木代替。
发明二:火击弹。孩子们发现支点高就撬得高,怎样让支点更高,积木转的幅度更大呢?他们想到可以把上面的长条架高,转的幅度变大了,撬得就高。于是,孩子们开始设计创造“火击弹”装置。在大建构活动时,孩子们用火击弹攻打灰太狼的城堡,男孩们尤其喜欢玩。
发明三:“平平秤”“扁担秤”“秤秤”。幼儿园外的荒地该种植了,孩子们从家里面带了很多种子。一天早晨,文文和浩浩都带来了玉米种子。浩浩和文文都说自己拿得多,争论起来。谁的多呢?孩子们帮他们想办法。欣悦说:“我还有好办法,就是拿一个木棍中间拴上绳,左边放一个东西,右边放一个东西比。”
孩子们都觉得这个办好很新奇,开始自制。
有的在中间拿光盘做底座,上面放木板,左右两边放纸盒,起名叫“平平秤”。
有的拿一根小木棍,左右两边吊上纸盒,木棍中间拴一根绳子,有点像挑水的扁担,起名“扁担秤”。
还有的拿一根木棍,一边吊上纸盒,一边吊一个石头,木棍上面拴了一个绳子,好像是个秤,孩子们起名“秤秤”。
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兴趣高涨地开始用自己做的工具探究起谁拿的玉米多。
种植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有关种植专业知识,而是以种植活动为媒介,让孩子们参与实践,在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持续兴趣,以宽容之心接纳他们的科学探究行为,支持、引导他们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积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