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办学中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与中职校、职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科学分工,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调研,系统设计、共同研制4年制适合系统培养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系统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7-01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本义是指事物间相连接,这里是指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1]。
“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实施职业培训的办学模式。在其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其办学模式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宽基础,个性化,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还要给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成长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2.1 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主要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2]。中、高等职教之间的课程和教学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为内容进行衔接。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级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法国采用按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德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德国的专科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本身就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业认可原则,避免了重复学习和职教资源的浪费,也促进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
考察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贯制结构类型,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六年三种[3]。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沟通等,这种衔接模式既可在校内完成全部学程,也可在校际间分阶段完成学程。
3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招生制度的衔接;(2)培养目标的衔接;(3)课程设置的衔接[4];(4)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5)教材使用的衔接;(6)中高职长期合作制度的建立;(7)中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8)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4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办学中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与中职校、职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科学分工,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调研,系统设计、共同研制4年制适合系统培养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阶段学习时间各两年,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使中职毕业标准与高职升学标准统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深入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共同设计、实施中高职延续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构建中职、高职特色课程结构模式,促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3)按照中职、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完善课程标准。
(4)改革评价办法,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6)利用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5 意义
(1)通过研究制订适合中高职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化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制订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2)通过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3)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减少学生智力和时间浪费。做到中高职教育“双赢”局面,扩大高职办学规模,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
[2]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43-45.
[3] 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5-7.
[4] 杨红旻.系统論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2-14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系统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7-01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本义是指事物间相连接,这里是指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1]。
“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实施职业培训的办学模式。在其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其办学模式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宽基础,个性化,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还要给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成长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2.1 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主要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2]。中、高等职教之间的课程和教学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为内容进行衔接。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级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法国采用按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德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德国的专科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本身就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业认可原则,避免了重复学习和职教资源的浪费,也促进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
考察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贯制结构类型,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六年三种[3]。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沟通等,这种衔接模式既可在校内完成全部学程,也可在校际间分阶段完成学程。
3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招生制度的衔接;(2)培养目标的衔接;(3)课程设置的衔接[4];(4)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5)教材使用的衔接;(6)中高职长期合作制度的建立;(7)中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8)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4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办学中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与中职校、职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科学分工,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调研,系统设计、共同研制4年制适合系统培养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阶段学习时间各两年,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使中职毕业标准与高职升学标准统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深入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共同设计、实施中高职延续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构建中职、高职特色课程结构模式,促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3)按照中职、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完善课程标准。
(4)改革评价办法,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6)利用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5 意义
(1)通过研究制订适合中高职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化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制订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2)通过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3)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减少学生智力和时间浪费。做到中高职教育“双赢”局面,扩大高职办学规模,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
[2]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43-45.
[3] 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5-7.
[4] 杨红旻.系统論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