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电影《薄荷刨冰》中主要人物之间对于俄狄浦斯身份的解构和重建,颇具有探讨价值。从人物与人物之间俄狄浦斯情境的建立,到“窥视情结”与“恋物情结”元素的加入,使其在关于男主角俄狄浦斯式命运的探讨上加入了西西弗斯巨石寓意的全新意味。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西西弗斯巨石 窥视情结 恋物情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7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学、人类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并从这个概念及其它诸多资料中,抽象出一种人类心理普遍存在的 “爱母憎父”或是“爱父憎母”的 “俄狄浦斯情结”。在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品《薄荷刨冰》中,男主角朱利安,以一种具有悖反意味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具有西西弗斯救赎式的弑父娶母之旅。他既是毁灭者,也在毁灭之后变成新的被毁灭对象。在其朋友帕勃罗与朱利安之间亦父亦友的关系中,朱利安最终选择沉溺在自己铸就的情欲堡垒之中,坚持着对于情欲梦境中角色的执着,对于童年爱情伤痛的保护,直至最后实现自己的毁灭计划,建立起自己的崭新情欲投射对象,乃至实现了一种带有末世狂欢意味的自我主宰的王国。而这种结果所背负的,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一番的轮回。弑父的俄狄浦斯,在将西西弗斯巨石推向解脱的山顶之后,男主角朱利安本身又变为新一轮的精神独裁者,建立起了自己世界的新父权,等待新的甚至是无止境的毁灭与救赎。
一、咚咚的鼓声,窥视的锁孔,有毒的薄荷刨冰——电影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建立
在绍拉电影《薄荷刨冰》中,男主角朱利安童年的经历对其带有神经官能症倾向的内心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小住在严厉的姑姑家,父亲的缺席,姑姑演变成为权威的象征,而儿时玩伴帕勃罗,由于其日积月累的权威性,在朱利安的内心世界替换成父亲的形象。无论是玩结婚游戏,还是打水桶游戏,朱利安始终处于陪衬协助的角色。而这种权威之下小角色的感觉,也给童年的朱利安留下明显的仇恨意识。于是在这里,孩童的结婚游戏,使在内心处于儿子位置的朱利安产生了嫉恨之情,在他心中,帕勃罗宛若父亲,而帕勃罗的女人(或女孩),则有一种致命的母性诱惑。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朱利安俄狄浦斯情结的雏形。
与此同时,童年时候,帕勃罗选择的女孩所遗留的某些象征性动作和声音,也在朱利安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从儿时的抱洋娃娃的母亲式形象,到女孩喜欢玩的弹簧蹬所发出的咚咚声响,都给朱利安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日后的潜意识中主宰着他的情欲世界。而这一切都在成年之后与帕勃罗的相聚中一次次触及。帕勃罗与朱利安的交流方式,总是会让朱利安产生焦虑和逆反的情绪。
而这种情结的不断明朗化,大大的助力于帕勃罗之妻艾琳娜的出现,以及对她与日俱增的爱恋之情。在见到艾琳娜的一瞬间,朱利安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灵相通感,而是具有确切的时间地点的笃定感。朱利安不断的追问艾琳娜“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卡兰达,耶稣受难日,你在一群男人中间敲着鼓。”这种具有明显仪式意味的亦真亦实的场景构设,或者说是梦境构设,已带有强烈的性暗示感。在这里,不难发现,朱利安所辗转焦虑的“鼓声”恰恰是帕勃罗儿时喜欢的女孩玩弹簧蹬发出的咚咚声的一种演变。而在一群男人中间,急促的鼓槌和极具威慑性的笑声,便可以看作是朱利安内心对于阉割焦虑既好奇又恐惧的完美写照。
除此之外,一次次对于艾琳娜的窥视,从锁孔到照相机到窗子,都在将其定格到童年时候那个帕勃罗选中的女孩身上。艾琳娜的一举一动,逐渐唤醒了朱利安童年时候的深切依恋,和对朋友的嫉恨之情。加之艾琳娜轻浮随性的态度都构成了一种禁忌的诱惑。
俄狄浦斯情意综的本质,隐含着一种内心对乱伦禁忌的角力。乱伦及相关心理属于普遍性的严厉禁忌。之所以会在影片所表现的叙事中引起悲剧,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各种本能冲动具有不可抑制的力量,它们总会获得各种各样的途径和形式以寻求宣泄和转化。一方面,这一外在禁忌实际上“教唆”、激发着潜意识中的乱伦本能。所以说乱伦禁忌也某种程度上正起到了掩护朱利安的弑父罪恶。另一方面,俄狄浦斯情结的逾越并不一定是生理性的,它们大多是由心理上的眷恋、依赖畸生出来的,比如朱利安对艾琳娜的依恋心和独占欲。这种恋母在行为和心理上都是显性的,因为它伪装为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比如儿童对于母亲的依恋,或者如电影中,朱利安对于朋友妻子深切的欣赏和迷恋,而不至于表现为外在的性的行为,所以能逃过乱伦禁忌的检查,这却是更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心理导致了巨大的罪恶感,他不断的想要在艾琳娜的情感里取代帕勃罗。这一切,也最终导致了他用有毒的薄荷刨冰杀死朋友帕勃罗的悲剧,截至此,朱利安的弑父情结已得到完美印证,但是他又为何杀掉对于他具有母亲投射身份的艾琳娜呢?
二、睫毛与金发,毁灭与重塑,巨石与俄狄浦斯——电影中悖反化的俄狄浦斯情结
朱利安之所以将朋友帕勃罗和其妻双双杀死,而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这便要涉及到电影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安娜。纵观全片,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比较直接表现出来的“恋母情结”,男主角朱利安的“恋母”情结是表现的更加隐晦的。表面上,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在年龄上可以作为男主角母亲的女性主体的出现,其主要女性角色只有一个——就是作为朋友之妻的艾琳娜。而与此同时,对朱利安存在“恋父”情结的护士安娜同时也是朱利安“恋母”情结的一个替换对象。这一观点看似离奇,但是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范围之内的。
首先,“恋母”情结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恋母”情结是指儿子对母亲的爱恋;而广义的划分则可以包括多层含义,包括对自己的长辈、女性老师、上级等,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其不一定是以年龄来划分的,如果其在某一方面对男性起到了启蒙、引导,或弥补了其心灵上的创伤,对可以成为男性“恋母”的对象,其行为就像小时候母亲引导自己走路、成为第一个关注、关怀自己的女性对象所产生的影响。男主角的生活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他是在一个母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朱利安长期压抑了自己对母爱或者女性的渴望或者欲望。而这一种广义上的情意综,对于护士安娜也同样适用。安娜作为一个对朱利安的迷恋者,对其具有又敬又爱又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情感,表现出了一种对于被阉割了的自己对男性性器官的迷恋的情感的压抑。弗洛伊德解释说,女性认为自己是被阉割了的男性,其生来就具有一种对男性生殖器不可抗拒的迷恋的感情。所以,朱利安就成为了走近在男性缺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安娜的第一位男性主体,并且他对自己的情愫、关心与其男性特质逐渐唤醒了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压抑了许久的对父亲与性的渴望,于是从心理上产生了对其的认同,“恋父”情结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逐渐形成在安娜的内心世界。 其次,男主角又是怎样将“恋母情结”从艾琳娜投射到安娜身上的呢?这又要涉及到影片中不断出现男主角朱利安的“恋物情结”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恋物症”是一种性对象的不适当替代品。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人物之间建立新一轮恋母投射的前提。男主角朱利安通过对艾琳娜的不断的窥视,在心理上逐渐将其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性吸引特征肢解化。从艾琳娜的假睫毛、金发,到她的丝袜,化妆术。在具有恋物情结的朱利安看来,不论是从童年玩伴女孩投射到艾琳娜身上,还是从艾琳娜投射到安娜身上,这种身份角色的转换显得顺理成章。朱利安依仗着安娜对于他“恋父”一样的痴恋情怀,一步步将安娜改造成为艾琳娜的形象,并且在心理上逐渐替换掉了艾琳娜的形象,将对于艾琳娜的“恋母”情结二次投射到安娜身上。并在最终杀死艾琳娜的时候,以颇具有恋物症情绪的动作撕掉了艾琳娜的假睫毛和妆容,在抹去这些特征之后,对艾琳娜的性迷恋,已完全投射到了改造完成的安娜身上。
于是,一方面由于朱利安对于安娜的艾琳娜既母亲角色形象的投射,另一方面由于护士安娜对于朱利安的带有“恋父”意味的情感,朱利安的身份便具有了既是俄狄浦斯情境的毁灭者,又是俄狄浦斯情境的重建者的双重意味。在这里,朱利安所撑起的俄狄浦斯天空具有了西西弗斯式的悲剧意味:他在实现自己的俄狄浦斯式命运之后,却又要重新面对新的俄狄浦斯困境,而对这种循环往复的困境的面对,甚至说是对这种困境的潜意识中的促成,又使得这整个过程具有了西西弗斯巨石的救赎效应。如果说,在西西弗斯的世界里,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在朱利安的世界里,这一切便得到了现代俄狄浦斯情意综角度的切实写照。
三、身份的隐喻,现实的设问,全新的可能——电影中对现实的寓意及艺术价值
导演卡洛斯·绍拉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此片,当时正值佛朗哥政府专政政权余威尚存之时,在政治上的沉默叙述便很容易包裹在其作品的人物灵魂中。一方面,对于安娜来说,朱利安可以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制力量。但是从另一种意义来说,男主角朱利安在完成一系列俄狄浦斯命运轨迹之后,所陷入的新的困境正可以说是佛朗哥政权下人民所面临的新困惑,在旧有的压抑体消亡之后,所要进行的重建,真的就可以打破旧有樊篱,实现新的精神和民族飞跃吗?还是说人民所扮演的崛起角色,其实也是一些在某种角度上的盲目狂欢者身份。而狂欢之后,困境的拯救者究竟在哪里。于是,这种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悖反式表达,让电影在众多精神分析佳作中如一支独秀吐露芳华。也为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分析电影开辟了一种新的叙事角度和艺术思索。
最后,电影的余音让一切正如滚石的西西弗斯那般,在面对永远循环的新巨石面前,所着力改变的行为和蔑视宿命的信念,也许才能让一切有可能走向一种超越重复命运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3]Wikipedia 维基百科.
[4][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加缪全集·散文卷Ⅰ.丁世中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10年.
[5]张天布.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西安:西安心理咨询网.
[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7]詹明信.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
作者简介
王丽苑,上海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西西弗斯巨石 窥视情结 恋物情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7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学、人类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并从这个概念及其它诸多资料中,抽象出一种人类心理普遍存在的 “爱母憎父”或是“爱父憎母”的 “俄狄浦斯情结”。在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品《薄荷刨冰》中,男主角朱利安,以一种具有悖反意味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具有西西弗斯救赎式的弑父娶母之旅。他既是毁灭者,也在毁灭之后变成新的被毁灭对象。在其朋友帕勃罗与朱利安之间亦父亦友的关系中,朱利安最终选择沉溺在自己铸就的情欲堡垒之中,坚持着对于情欲梦境中角色的执着,对于童年爱情伤痛的保护,直至最后实现自己的毁灭计划,建立起自己的崭新情欲投射对象,乃至实现了一种带有末世狂欢意味的自我主宰的王国。而这种结果所背负的,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一番的轮回。弑父的俄狄浦斯,在将西西弗斯巨石推向解脱的山顶之后,男主角朱利安本身又变为新一轮的精神独裁者,建立起了自己世界的新父权,等待新的甚至是无止境的毁灭与救赎。
一、咚咚的鼓声,窥视的锁孔,有毒的薄荷刨冰——电影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建立
在绍拉电影《薄荷刨冰》中,男主角朱利安童年的经历对其带有神经官能症倾向的内心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小住在严厉的姑姑家,父亲的缺席,姑姑演变成为权威的象征,而儿时玩伴帕勃罗,由于其日积月累的权威性,在朱利安的内心世界替换成父亲的形象。无论是玩结婚游戏,还是打水桶游戏,朱利安始终处于陪衬协助的角色。而这种权威之下小角色的感觉,也给童年的朱利安留下明显的仇恨意识。于是在这里,孩童的结婚游戏,使在内心处于儿子位置的朱利安产生了嫉恨之情,在他心中,帕勃罗宛若父亲,而帕勃罗的女人(或女孩),则有一种致命的母性诱惑。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朱利安俄狄浦斯情结的雏形。
与此同时,童年时候,帕勃罗选择的女孩所遗留的某些象征性动作和声音,也在朱利安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从儿时的抱洋娃娃的母亲式形象,到女孩喜欢玩的弹簧蹬所发出的咚咚声响,都给朱利安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日后的潜意识中主宰着他的情欲世界。而这一切都在成年之后与帕勃罗的相聚中一次次触及。帕勃罗与朱利安的交流方式,总是会让朱利安产生焦虑和逆反的情绪。
而这种情结的不断明朗化,大大的助力于帕勃罗之妻艾琳娜的出现,以及对她与日俱增的爱恋之情。在见到艾琳娜的一瞬间,朱利安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灵相通感,而是具有确切的时间地点的笃定感。朱利安不断的追问艾琳娜“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卡兰达,耶稣受难日,你在一群男人中间敲着鼓。”这种具有明显仪式意味的亦真亦实的场景构设,或者说是梦境构设,已带有强烈的性暗示感。在这里,不难发现,朱利安所辗转焦虑的“鼓声”恰恰是帕勃罗儿时喜欢的女孩玩弹簧蹬发出的咚咚声的一种演变。而在一群男人中间,急促的鼓槌和极具威慑性的笑声,便可以看作是朱利安内心对于阉割焦虑既好奇又恐惧的完美写照。
除此之外,一次次对于艾琳娜的窥视,从锁孔到照相机到窗子,都在将其定格到童年时候那个帕勃罗选中的女孩身上。艾琳娜的一举一动,逐渐唤醒了朱利安童年时候的深切依恋,和对朋友的嫉恨之情。加之艾琳娜轻浮随性的态度都构成了一种禁忌的诱惑。
俄狄浦斯情意综的本质,隐含着一种内心对乱伦禁忌的角力。乱伦及相关心理属于普遍性的严厉禁忌。之所以会在影片所表现的叙事中引起悲剧,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各种本能冲动具有不可抑制的力量,它们总会获得各种各样的途径和形式以寻求宣泄和转化。一方面,这一外在禁忌实际上“教唆”、激发着潜意识中的乱伦本能。所以说乱伦禁忌也某种程度上正起到了掩护朱利安的弑父罪恶。另一方面,俄狄浦斯情结的逾越并不一定是生理性的,它们大多是由心理上的眷恋、依赖畸生出来的,比如朱利安对艾琳娜的依恋心和独占欲。这种恋母在行为和心理上都是显性的,因为它伪装为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比如儿童对于母亲的依恋,或者如电影中,朱利安对于朋友妻子深切的欣赏和迷恋,而不至于表现为外在的性的行为,所以能逃过乱伦禁忌的检查,这却是更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心理导致了巨大的罪恶感,他不断的想要在艾琳娜的情感里取代帕勃罗。这一切,也最终导致了他用有毒的薄荷刨冰杀死朋友帕勃罗的悲剧,截至此,朱利安的弑父情结已得到完美印证,但是他又为何杀掉对于他具有母亲投射身份的艾琳娜呢?
二、睫毛与金发,毁灭与重塑,巨石与俄狄浦斯——电影中悖反化的俄狄浦斯情结
朱利安之所以将朋友帕勃罗和其妻双双杀死,而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这便要涉及到电影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安娜。纵观全片,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比较直接表现出来的“恋母情结”,男主角朱利安的“恋母”情结是表现的更加隐晦的。表面上,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在年龄上可以作为男主角母亲的女性主体的出现,其主要女性角色只有一个——就是作为朋友之妻的艾琳娜。而与此同时,对朱利安存在“恋父”情结的护士安娜同时也是朱利安“恋母”情结的一个替换对象。这一观点看似离奇,但是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范围之内的。
首先,“恋母”情结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恋母”情结是指儿子对母亲的爱恋;而广义的划分则可以包括多层含义,包括对自己的长辈、女性老师、上级等,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其不一定是以年龄来划分的,如果其在某一方面对男性起到了启蒙、引导,或弥补了其心灵上的创伤,对可以成为男性“恋母”的对象,其行为就像小时候母亲引导自己走路、成为第一个关注、关怀自己的女性对象所产生的影响。男主角的生活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他是在一个母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朱利安长期压抑了自己对母爱或者女性的渴望或者欲望。而这一种广义上的情意综,对于护士安娜也同样适用。安娜作为一个对朱利安的迷恋者,对其具有又敬又爱又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情感,表现出了一种对于被阉割了的自己对男性性器官的迷恋的情感的压抑。弗洛伊德解释说,女性认为自己是被阉割了的男性,其生来就具有一种对男性生殖器不可抗拒的迷恋的感情。所以,朱利安就成为了走近在男性缺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安娜的第一位男性主体,并且他对自己的情愫、关心与其男性特质逐渐唤醒了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压抑了许久的对父亲与性的渴望,于是从心理上产生了对其的认同,“恋父”情结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逐渐形成在安娜的内心世界。 其次,男主角又是怎样将“恋母情结”从艾琳娜投射到安娜身上的呢?这又要涉及到影片中不断出现男主角朱利安的“恋物情结”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恋物症”是一种性对象的不适当替代品。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人物之间建立新一轮恋母投射的前提。男主角朱利安通过对艾琳娜的不断的窥视,在心理上逐渐将其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性吸引特征肢解化。从艾琳娜的假睫毛、金发,到她的丝袜,化妆术。在具有恋物情结的朱利安看来,不论是从童年玩伴女孩投射到艾琳娜身上,还是从艾琳娜投射到安娜身上,这种身份角色的转换显得顺理成章。朱利安依仗着安娜对于他“恋父”一样的痴恋情怀,一步步将安娜改造成为艾琳娜的形象,并且在心理上逐渐替换掉了艾琳娜的形象,将对于艾琳娜的“恋母”情结二次投射到安娜身上。并在最终杀死艾琳娜的时候,以颇具有恋物症情绪的动作撕掉了艾琳娜的假睫毛和妆容,在抹去这些特征之后,对艾琳娜的性迷恋,已完全投射到了改造完成的安娜身上。
于是,一方面由于朱利安对于安娜的艾琳娜既母亲角色形象的投射,另一方面由于护士安娜对于朱利安的带有“恋父”意味的情感,朱利安的身份便具有了既是俄狄浦斯情境的毁灭者,又是俄狄浦斯情境的重建者的双重意味。在这里,朱利安所撑起的俄狄浦斯天空具有了西西弗斯式的悲剧意味:他在实现自己的俄狄浦斯式命运之后,却又要重新面对新的俄狄浦斯困境,而对这种循环往复的困境的面对,甚至说是对这种困境的潜意识中的促成,又使得这整个过程具有了西西弗斯巨石的救赎效应。如果说,在西西弗斯的世界里,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在朱利安的世界里,这一切便得到了现代俄狄浦斯情意综角度的切实写照。
三、身份的隐喻,现实的设问,全新的可能——电影中对现实的寓意及艺术价值
导演卡洛斯·绍拉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此片,当时正值佛朗哥政府专政政权余威尚存之时,在政治上的沉默叙述便很容易包裹在其作品的人物灵魂中。一方面,对于安娜来说,朱利安可以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制力量。但是从另一种意义来说,男主角朱利安在完成一系列俄狄浦斯命运轨迹之后,所陷入的新的困境正可以说是佛朗哥政权下人民所面临的新困惑,在旧有的压抑体消亡之后,所要进行的重建,真的就可以打破旧有樊篱,实现新的精神和民族飞跃吗?还是说人民所扮演的崛起角色,其实也是一些在某种角度上的盲目狂欢者身份。而狂欢之后,困境的拯救者究竟在哪里。于是,这种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悖反式表达,让电影在众多精神分析佳作中如一支独秀吐露芳华。也为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分析电影开辟了一种新的叙事角度和艺术思索。
最后,电影的余音让一切正如滚石的西西弗斯那般,在面对永远循环的新巨石面前,所着力改变的行为和蔑视宿命的信念,也许才能让一切有可能走向一种超越重复命运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3]Wikipedia 维基百科.
[4][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加缪全集·散文卷Ⅰ.丁世中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10年.
[5]张天布.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西安:西安心理咨询网.
[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7]詹明信.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
作者简介
王丽苑,上海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