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正”时他已64岁,总觉得大好时光被浪费得太多了,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1985年71岁才离休。
1979年,“右派”温济泽在胡耀邦的直接批示下第一个被平反,被时人誉为“春风第一燕”。
(一)
1957年“反右”时,温济泽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广播电台副总编和对外广播部门的负责人。局党委办公室的负责人对他说:“你们部门二百几十人,按平均百分之五计算,应打出十几个右派分子。”温济泽说:“如果有百分之五,我不会放过;如果没有百分之五,我也不能硬打。”
由于性格耿直,温济泽得罪了中宣部的一位领导,在“反右”基本结束之后,他在中央司局级干部“反右补课”时成了“右派”。
1958年10月的一个夜晚,已快半夜了,胡乔木听说温济泽也被打成了 “右派”,十分震惊,匆匆跑到廖承志家说:“你知道温济泽被打成了‘右派’吗?”廖承志也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可能呢?”
胡乔木、廖承志和温济泽在延安时期就熟识,他们当时同属于文化人群体。后来,胡乔木、廖承志都曾做过温济泽的领导。1946年,廖承志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两年后,胡乔木边当毛泽东秘书边做新华社总编辑。为了加强对业务工作的领导,新华社成立了两个编委会,第一编委会主管编辑工作,由胡乔木负责,第二编委会主管广播,由廖承志负责。当时,温济泽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担任新华社口播部主任和全社管理委员会委员。
在胡和廖的心目中,温济泽多才多智、谦诚谨慎,工作兢兢业业,无畏艰险牺牲,这样的好同志,居然也被打成“右派”,成为“党的敌人”,他们怎能不百般痛惜!
胡乔木和廖承志都认为,应该历史地全面地看人,绝不该这样乱打一气。他们相约,第二天上午一起去中宣部问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中宣部一位副部长答复他们:这是广播事业局党组划的,中宣部已经批准,并报到了中央书记处,没法改了……
胡乔木当即长叹一声:“又毁了一个好同志!”廖承志也不禁叹了一口气。
当温济泽被补为“右派”时,他想的是首先承认下来,以后再慢慢去“认识”。然而,生活方面却成了另一幅景象。首先,家里的电话被撤掉了,他所有出版过的书都成了禁书,之后,他被发配到渤海之滨的一个农场去劳动。
劳动了一年多,温济泽被调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因为头上还戴着“右派”帽子,他只能搞点资料;1960年10月“脱帽”之后,才开始讲些课。
在广播学院教書教到第六年,“文革”浩劫开始,他再次遭受劫难。他所写的文稿和出版的书籍,多半被烧毁,罪名是“四旧”,是“修正主义”。
1967年“夺权风暴”之后,全国笼罩在恐怖气氛中。他也在广播学院接受“群众专政”。一次,他坐14路公共汽车去医院治病,车到一站,门打开,一眼瞅见胡乔木上车,他十分欣喜,连忙点头致意并起身让座。但胡乔木只悄没声地用眼神向他示意,叫他不要跟他打招呼。两个人只好都相互当做陌生人似的。最后胡乔木用眼神示意要下车,温济泽用注目礼送他,这时他才注意到,一个跟他一起上车的人也紧跟着下了车。
1972年,温济泽听说廖承志患病住院治疗后回到家里休养,他急于想去探望。因为自从自己被补为“右派”之后,到现在已整整14年没见过廖承志了。
从谈话中,温济泽得知,“文革”开始不久,廖承志也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周总理为了保护他,让他住进了中南海,一直住到1972年。在与外界隔绝的那些年,他学会了做饭做菜。看书绘画之余,也写诗。他向温济泽背诵过一首自己写的诗,后四句是:“自悟残生日渐促,尚拼余力渡江潮;梦中忘却‘靠边站’,还向旌旗笑手招。”这表明他在孤寂苦恼中,仍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二)
1978年1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已结束了一年多的一天晚上,突然,一位老熟人对温济泽说,胡乔木打电话到他家,要他把温济泽找去与胡乔木通话,因温济泽自从被补为“右派”之后,家中一直没有电话。
温济泽匆匆到了这位老熟人家,跟胡乔木接上话后,胡乔木说,自己已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急需调些有真才实学的同志充实社会科学院,问温济泽愿意不愿意去,温济泽当然愿意。
第二天早上7点半,温济泽如约到了胡乔木的家,搭上他的车,来到了建国门内的社科院。在办公室里,胡乔木和温济泽差不多谈了两小时,最后,胡乔木告诉温济泽,拟让他任科研组织局副局长。
一夜之间,温济泽就从“摘帽右派”成了副局长,虽然觉得受了20年的冤屈终于吐了一口气,但仍未免有点惶恐之感。
3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此时,胡乔木因病住院,全院工作由副院长邓力群主持。邓力群指定温济泽为社科院代表团团长,率领一个10人代表团去参加大会。温济泽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科学大会结束不久,胡乔木也出院了,温济泽就向胡乔木提出党籍问题。胡乔木要温济泽给中组部写个申诉书,由他交给社科院政治部转给中组部。
申诉书很快就写好了,胡乔木在将它交给院政治部时,还附了一封自己写给胡耀邦的信,证明温济泽被补为“右派”确属冤错案。政治部的人问温济泽:“还有谁能给你作证明?”温济泽提出,“还有廖承志、吴冷西、熊复”,政治部就去请这三位也写了证明,连同温济泽的申诉书一并送到了中组部。
这时,中央五个部门的代表正在烟台开会,研究为全国尚未摘帽的“右派”全部摘帽,并为确实搞错了的甄别改正的问题。胡耀邦看到了温济泽的申诉书和廖承志、胡乔木、吴冷西、熊复的证明,随即要中组部的同志去找相关文件,看对被搞错了的同志究竟叫“平反”还是叫“改正”。不一会儿就有人向他回报:不叫“平反”,叫“改正”。当天,胡耀邦就批给社科院:给温济泽同志改正。
社科院与广播事业局几乎同时宣布,改正温济泽的被错划“右派”问题。
温济泽被“改正”的消息遂不胫而走,不少外省市被划为“右派”的人纷纷来找他,问他是怎样得到“改正”的。他们说他们听到了这样的传说:烟台开会以后,北京又开了一次会,胡耀邦在这个会议上说:“右派”的“改正”问题,我已经开了个头,这位被“改正”的同志叫温济泽——他的名字很好记:三个字旁边都有三点水,经过了解,他的问题确是冤错案,我就批了,你们也可以照这样办。
北京有人誉称温济泽是“春风第一燕”。温济泽这只“燕子”,又轻又快又矫健地飞起来了。“改正”时他已64岁,总觉得大好时光被浪费得太多了,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1985年71岁才离休。1999年4月16日,温济泽与世长辞,享年85岁。
1979年,“右派”温济泽在胡耀邦的直接批示下第一个被平反,被时人誉为“春风第一燕”。
(一)
1957年“反右”时,温济泽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广播电台副总编和对外广播部门的负责人。局党委办公室的负责人对他说:“你们部门二百几十人,按平均百分之五计算,应打出十几个右派分子。”温济泽说:“如果有百分之五,我不会放过;如果没有百分之五,我也不能硬打。”
由于性格耿直,温济泽得罪了中宣部的一位领导,在“反右”基本结束之后,他在中央司局级干部“反右补课”时成了“右派”。
1958年10月的一个夜晚,已快半夜了,胡乔木听说温济泽也被打成了 “右派”,十分震惊,匆匆跑到廖承志家说:“你知道温济泽被打成了‘右派’吗?”廖承志也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可能呢?”
胡乔木、廖承志和温济泽在延安时期就熟识,他们当时同属于文化人群体。后来,胡乔木、廖承志都曾做过温济泽的领导。1946年,廖承志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两年后,胡乔木边当毛泽东秘书边做新华社总编辑。为了加强对业务工作的领导,新华社成立了两个编委会,第一编委会主管编辑工作,由胡乔木负责,第二编委会主管广播,由廖承志负责。当时,温济泽直接在他们的领导下,担任新华社口播部主任和全社管理委员会委员。
在胡和廖的心目中,温济泽多才多智、谦诚谨慎,工作兢兢业业,无畏艰险牺牲,这样的好同志,居然也被打成“右派”,成为“党的敌人”,他们怎能不百般痛惜!
胡乔木和廖承志都认为,应该历史地全面地看人,绝不该这样乱打一气。他们相约,第二天上午一起去中宣部问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中宣部一位副部长答复他们:这是广播事业局党组划的,中宣部已经批准,并报到了中央书记处,没法改了……
胡乔木当即长叹一声:“又毁了一个好同志!”廖承志也不禁叹了一口气。
当温济泽被补为“右派”时,他想的是首先承认下来,以后再慢慢去“认识”。然而,生活方面却成了另一幅景象。首先,家里的电话被撤掉了,他所有出版过的书都成了禁书,之后,他被发配到渤海之滨的一个农场去劳动。
劳动了一年多,温济泽被调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因为头上还戴着“右派”帽子,他只能搞点资料;1960年10月“脱帽”之后,才开始讲些课。
在广播学院教書教到第六年,“文革”浩劫开始,他再次遭受劫难。他所写的文稿和出版的书籍,多半被烧毁,罪名是“四旧”,是“修正主义”。
1967年“夺权风暴”之后,全国笼罩在恐怖气氛中。他也在广播学院接受“群众专政”。一次,他坐14路公共汽车去医院治病,车到一站,门打开,一眼瞅见胡乔木上车,他十分欣喜,连忙点头致意并起身让座。但胡乔木只悄没声地用眼神向他示意,叫他不要跟他打招呼。两个人只好都相互当做陌生人似的。最后胡乔木用眼神示意要下车,温济泽用注目礼送他,这时他才注意到,一个跟他一起上车的人也紧跟着下了车。
1972年,温济泽听说廖承志患病住院治疗后回到家里休养,他急于想去探望。因为自从自己被补为“右派”之后,到现在已整整14年没见过廖承志了。
从谈话中,温济泽得知,“文革”开始不久,廖承志也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周总理为了保护他,让他住进了中南海,一直住到1972年。在与外界隔绝的那些年,他学会了做饭做菜。看书绘画之余,也写诗。他向温济泽背诵过一首自己写的诗,后四句是:“自悟残生日渐促,尚拼余力渡江潮;梦中忘却‘靠边站’,还向旌旗笑手招。”这表明他在孤寂苦恼中,仍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二)
1978年1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已结束了一年多的一天晚上,突然,一位老熟人对温济泽说,胡乔木打电话到他家,要他把温济泽找去与胡乔木通话,因温济泽自从被补为“右派”之后,家中一直没有电话。
温济泽匆匆到了这位老熟人家,跟胡乔木接上话后,胡乔木说,自己已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急需调些有真才实学的同志充实社会科学院,问温济泽愿意不愿意去,温济泽当然愿意。
第二天早上7点半,温济泽如约到了胡乔木的家,搭上他的车,来到了建国门内的社科院。在办公室里,胡乔木和温济泽差不多谈了两小时,最后,胡乔木告诉温济泽,拟让他任科研组织局副局长。
一夜之间,温济泽就从“摘帽右派”成了副局长,虽然觉得受了20年的冤屈终于吐了一口气,但仍未免有点惶恐之感。
3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此时,胡乔木因病住院,全院工作由副院长邓力群主持。邓力群指定温济泽为社科院代表团团长,率领一个10人代表团去参加大会。温济泽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科学大会结束不久,胡乔木也出院了,温济泽就向胡乔木提出党籍问题。胡乔木要温济泽给中组部写个申诉书,由他交给社科院政治部转给中组部。
申诉书很快就写好了,胡乔木在将它交给院政治部时,还附了一封自己写给胡耀邦的信,证明温济泽被补为“右派”确属冤错案。政治部的人问温济泽:“还有谁能给你作证明?”温济泽提出,“还有廖承志、吴冷西、熊复”,政治部就去请这三位也写了证明,连同温济泽的申诉书一并送到了中组部。
这时,中央五个部门的代表正在烟台开会,研究为全国尚未摘帽的“右派”全部摘帽,并为确实搞错了的甄别改正的问题。胡耀邦看到了温济泽的申诉书和廖承志、胡乔木、吴冷西、熊复的证明,随即要中组部的同志去找相关文件,看对被搞错了的同志究竟叫“平反”还是叫“改正”。不一会儿就有人向他回报:不叫“平反”,叫“改正”。当天,胡耀邦就批给社科院:给温济泽同志改正。
社科院与广播事业局几乎同时宣布,改正温济泽的被错划“右派”问题。
温济泽被“改正”的消息遂不胫而走,不少外省市被划为“右派”的人纷纷来找他,问他是怎样得到“改正”的。他们说他们听到了这样的传说:烟台开会以后,北京又开了一次会,胡耀邦在这个会议上说:“右派”的“改正”问题,我已经开了个头,这位被“改正”的同志叫温济泽——他的名字很好记:三个字旁边都有三点水,经过了解,他的问题确是冤错案,我就批了,你们也可以照这样办。
北京有人誉称温济泽是“春风第一燕”。温济泽这只“燕子”,又轻又快又矫健地飞起来了。“改正”时他已64岁,总觉得大好时光被浪费得太多了,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1985年71岁才离休。1999年4月16日,温济泽与世长辞,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