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婆的两件礼物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大麻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文化中,这一点在印度教的《吠陀经》中得到了证实。大麻和印度教所崇拜的毁灭之神湿婆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人们认为她喜欢大麻。大麻不仅仅是人们侍奉神的供品,同时还被印度教中的力量之神所热爱,是力量之神给予其子弟的在学习宗教和音乐过程中的礼物。
不得不说印度能成为嬉皮士们的乐园也和大麻有关系,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迷茫和堕落之后,一些西方人开始把目光投向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于是来到了大麻的故乡——印度。当然也和嬉皮士们普遍比较穷有关系,所以他们无力在美国本土承担大麻的价格,只好前往大麻价格更加便宜的印度。而他们当中有经济头脑的一群人(我在说梦话吧,嬉皮士怎么会有经济头脑呢?)把瑜伽带回了西方,靠这种东方秘术大赚了一笔。虽然到了西方的那种健身瑜伽与真正的瑜伽已经相差甚远了。
也许这些肤浅的追逐者们误打误撞了印度文化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大麻和瑜伽根本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被认为是放松自我、解除物质负担、倾听神的声音的方式。很可惜,这三点恰恰是那些在狂欢派对上抽大麻的痞子和听瑜伽教练故弄玄虚的白领们做不到的。所以那些一边抽大麻一边看钢管舞的堕落客们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湿婆神,因为在印度文化中,舞蹈也是湿婆发明的。
飞翔的楚国人
大麻与巫术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巫术往往需要达到的是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所以在很多古老的巫术中都会使用一些有至幻效果的草药作为重要的道具。
中国在商朝时期巫蛊仪式盛行,随着周公建立礼乐制度,巫术的生存空间渐小,渐渐流于所谓的蛮夷之邦——楚国。当时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纷纷鄙夷楚国就是因为楚国人崇尚巫术,好祭祀鬼神(中原诸侯都称“公”,而楚国称“王”,不尊崇周天子,“问鼎中原”这个词也是形容楚国野心的)。
在屈原的《离骚》中提到的香草、兰、蕙,都有致幻作用,而屈原本人作为楚王宗室必然也是熟识巫蛊祭祀的,屈原所担任过的“左徒”一职是中原诸国都没有的官职,因为这个官职就是掌管巫术祭祀的祭司。我们可以看到在《离骚》中他那种时而狂放傲气时而委屈嫉妒的表达,明显就是大麻抽嗨了之后的表现。
今天在民间俚语中把抽大麻叫作飞叶子,把抽大麻的人叫做飞行员。那么显然,当年屈原就常常处于飞翔的状态中。结果我们都知道,他飞到了汨罗江里,这个教训告诉我们,
抽大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太得意忘形了。
狐狸、兔子与野狗
我听过这样一个人类充满智慧的故事:一个地区有很多狐狸,当地的农民为了防止狐狸偷吃家禽于是大量猎杀狐狸,狐狸数量大量下降。结果造成了当地的野兔没有了天敌大量繁殖破坏草原。于是聪明的人类从外地引进了野狗来对付野兔,但野狗很显然对完全没有逃跑能力的家禽更感兴趣,于是野兔的数量没有减少,人类反而还要对付野狗。人类常常做这种聪明的事情。
1937年德国人发明了美沙酮用来代替吗啡作为战场止痛剂,因为美沙酮药效时间更长。后来人们开始把美沙酮用作海洛因的替代品用来帮助人们戒毒,因为美沙酮价格低廉且对人体损害较小,这种美沙酮替代疗法风靡一时。
可是再后来人们又发现美沙酮的成瘾性更高,不少年青的吸毒者在转用美沙酮后,虽然已不再吸食海洛因,但反而对美沙酮形成依赖。于是结果是海洛因的成瘾者并没有显著减少,而还多了一批美沙酮的成瘾者。据说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发明能够新型药剂作为替代品来治疗美沙酮成瘾。
嗯,不错,真希望人类可以一直这么聪明下去。
植物阴谋论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代表着西方对东方完全的文化入侵,那么除了迪士尼那两只蠢蠢的老鼠和鸭子之外一定就是咖啡文化了。
咖啡这样一种在西方普通的饮料在中国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也许是高贵的,需要人们穿着西装正襟危坐;它也许是商务的,需要人们一边喝一边看英文杂志并盲打键盘;它也许是文艺的,在铺租高昂的旅游区一边讨论不同咖啡豆的区别一边喝着“店主特调”的速溶咖啡。中国一定是这个世界上咖啡因心理成瘾最严重的国家。
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全民咖啡因中毒的症状,咖啡因中毒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反射亢进、失眠和心悸。这些症状几乎在所有的白领身上都能看到,当然如果这些白领处于地铁上、堵车中、从老板办公室出来、各怀鬼胎的婚恋生活中、参加同事炫富聚会结束等场合的时候,这些症状格外明显。
好吧。
圣诞节里的可卡因
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的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最早的配方含有可卡因和酒精。当年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和富尔敦县(Fulton County)执行禁酒令,因此彭伯顿发明无酒精版的可口可乐,基本也就是现在的配方。1886年,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药房首卖,第一份可口可乐售价为五美分。彭伯顿声称可口可乐治愈许多疾病,包括吗啡成瘾、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头痛和阳痿。
可口可乐的主要成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可卡因及咖啡因。可卡因提取自古柯叶(Coca leaf),而咖啡因则提取自可乐果(Kola Nuts),从而得出 Coca-Cola可口可乐此名字(为了营销效果,可乐果当中 Kola 的K 字以 C 字代替)。
所以有人喝可口可乐上瘾就不足为奇了。
圣诞老人的服饰有点像可口可乐,而事实上,那确实就是跟可口可乐有关。这个形象首次出现是在1863年的《哈珀斯》杂志上,出自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之手,原作是一个矮矮胖胖的小精灵,正在往烟囱里面钻,这个形象是来源自圣尼古拉斯的传说。1930年圣诞节,这个形象受雇于可口可乐公司,漫画家哈顿·桑布罗姆设计了一套红白相间的服装,也就是圣诞老人现在的样子了,在圣诞节这一天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和快乐。
让我们理顺一下几个关键词:古柯-可卡因-可口可乐-圣诞老人,问题来了,圣诞老人每年圣诞节一个晚上要走遍全球发放礼物,是不是真的依靠可卡因的魔力才能那么亢奋呢?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可卡因又跟耶稣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瘾君子们与耶稣唯一的联系是,他们都喜欢说:OH!GOD!
抽哪种烟才是正义
在电影中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出正反两派角色对于烟的选择是不同的。
在中国大陆国共内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国民党一边的角色大多都是抽外国香烟,尤其是女特务们往往都抽烟,一定选择那种细长而精致的女士香烟,如果是上海这种大都市的名流们还得抽带长长滤嘴的香烟;而共产党一边往往都是抽自制卷烟或者旱烟,以显示这一方穷苦的劳动人民出身。所以切·格瓦拉那种抽雪茄喝朗姆酒的家伙一定是小资产阶级,至少也是腐化的革命者。
而在美国电影中,表现硬汉情怀的电影正面角色往往是抽雪茄的,因为那种雪茄只有最强有力的嘴巴才能抽得动,而反面角色往往有点娘炮一样抽细长的香烟。其实抽雪茄反而更健康一些,因为抽雪茄的时候烟雾不会吸入肺部。看来硬汉往往懂得保养。但另一种题材的美国电影就是相反的,那些贪婪夺金的大资本家们往往抽雪茄,而正面形象的普通民众、工会成员和维权律师们都是抽香烟的。在这种题材中,烟草的选择成为了划分阶层的标志。
人类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是把一切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意识形态化,连抽哪种烟都不是随便选择的,能变成正义与邪恶或革命与反革命的划分。我只好奇的是,正义的一方抽烟就不会得肺癌了吗?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大麻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文化中,这一点在印度教的《吠陀经》中得到了证实。大麻和印度教所崇拜的毁灭之神湿婆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人们认为她喜欢大麻。大麻不仅仅是人们侍奉神的供品,同时还被印度教中的力量之神所热爱,是力量之神给予其子弟的在学习宗教和音乐过程中的礼物。
不得不说印度能成为嬉皮士们的乐园也和大麻有关系,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迷茫和堕落之后,一些西方人开始把目光投向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于是来到了大麻的故乡——印度。当然也和嬉皮士们普遍比较穷有关系,所以他们无力在美国本土承担大麻的价格,只好前往大麻价格更加便宜的印度。而他们当中有经济头脑的一群人(我在说梦话吧,嬉皮士怎么会有经济头脑呢?)把瑜伽带回了西方,靠这种东方秘术大赚了一笔。虽然到了西方的那种健身瑜伽与真正的瑜伽已经相差甚远了。
也许这些肤浅的追逐者们误打误撞了印度文化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大麻和瑜伽根本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被认为是放松自我、解除物质负担、倾听神的声音的方式。很可惜,这三点恰恰是那些在狂欢派对上抽大麻的痞子和听瑜伽教练故弄玄虚的白领们做不到的。所以那些一边抽大麻一边看钢管舞的堕落客们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湿婆神,因为在印度文化中,舞蹈也是湿婆发明的。
飞翔的楚国人
大麻与巫术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巫术往往需要达到的是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所以在很多古老的巫术中都会使用一些有至幻效果的草药作为重要的道具。
中国在商朝时期巫蛊仪式盛行,随着周公建立礼乐制度,巫术的生存空间渐小,渐渐流于所谓的蛮夷之邦——楚国。当时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纷纷鄙夷楚国就是因为楚国人崇尚巫术,好祭祀鬼神(中原诸侯都称“公”,而楚国称“王”,不尊崇周天子,“问鼎中原”这个词也是形容楚国野心的)。
在屈原的《离骚》中提到的香草、兰、蕙,都有致幻作用,而屈原本人作为楚王宗室必然也是熟识巫蛊祭祀的,屈原所担任过的“左徒”一职是中原诸国都没有的官职,因为这个官职就是掌管巫术祭祀的祭司。我们可以看到在《离骚》中他那种时而狂放傲气时而委屈嫉妒的表达,明显就是大麻抽嗨了之后的表现。
今天在民间俚语中把抽大麻叫作飞叶子,把抽大麻的人叫做飞行员。那么显然,当年屈原就常常处于飞翔的状态中。结果我们都知道,他飞到了汨罗江里,这个教训告诉我们,
抽大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太得意忘形了。
狐狸、兔子与野狗
我听过这样一个人类充满智慧的故事:一个地区有很多狐狸,当地的农民为了防止狐狸偷吃家禽于是大量猎杀狐狸,狐狸数量大量下降。结果造成了当地的野兔没有了天敌大量繁殖破坏草原。于是聪明的人类从外地引进了野狗来对付野兔,但野狗很显然对完全没有逃跑能力的家禽更感兴趣,于是野兔的数量没有减少,人类反而还要对付野狗。人类常常做这种聪明的事情。
1937年德国人发明了美沙酮用来代替吗啡作为战场止痛剂,因为美沙酮药效时间更长。后来人们开始把美沙酮用作海洛因的替代品用来帮助人们戒毒,因为美沙酮价格低廉且对人体损害较小,这种美沙酮替代疗法风靡一时。
可是再后来人们又发现美沙酮的成瘾性更高,不少年青的吸毒者在转用美沙酮后,虽然已不再吸食海洛因,但反而对美沙酮形成依赖。于是结果是海洛因的成瘾者并没有显著减少,而还多了一批美沙酮的成瘾者。据说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发明能够新型药剂作为替代品来治疗美沙酮成瘾。
嗯,不错,真希望人类可以一直这么聪明下去。
植物阴谋论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代表着西方对东方完全的文化入侵,那么除了迪士尼那两只蠢蠢的老鼠和鸭子之外一定就是咖啡文化了。
咖啡这样一种在西方普通的饮料在中国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也许是高贵的,需要人们穿着西装正襟危坐;它也许是商务的,需要人们一边喝一边看英文杂志并盲打键盘;它也许是文艺的,在铺租高昂的旅游区一边讨论不同咖啡豆的区别一边喝着“店主特调”的速溶咖啡。中国一定是这个世界上咖啡因心理成瘾最严重的国家。
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全民咖啡因中毒的症状,咖啡因中毒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反射亢进、失眠和心悸。这些症状几乎在所有的白领身上都能看到,当然如果这些白领处于地铁上、堵车中、从老板办公室出来、各怀鬼胎的婚恋生活中、参加同事炫富聚会结束等场合的时候,这些症状格外明显。
好吧。
圣诞节里的可卡因
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的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最早的配方含有可卡因和酒精。当年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和富尔敦县(Fulton County)执行禁酒令,因此彭伯顿发明无酒精版的可口可乐,基本也就是现在的配方。1886年,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药房首卖,第一份可口可乐售价为五美分。彭伯顿声称可口可乐治愈许多疾病,包括吗啡成瘾、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头痛和阳痿。
可口可乐的主要成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可卡因及咖啡因。可卡因提取自古柯叶(Coca leaf),而咖啡因则提取自可乐果(Kola Nuts),从而得出 Coca-Cola可口可乐此名字(为了营销效果,可乐果当中 Kola 的K 字以 C 字代替)。
所以有人喝可口可乐上瘾就不足为奇了。
圣诞老人的服饰有点像可口可乐,而事实上,那确实就是跟可口可乐有关。这个形象首次出现是在1863年的《哈珀斯》杂志上,出自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之手,原作是一个矮矮胖胖的小精灵,正在往烟囱里面钻,这个形象是来源自圣尼古拉斯的传说。1930年圣诞节,这个形象受雇于可口可乐公司,漫画家哈顿·桑布罗姆设计了一套红白相间的服装,也就是圣诞老人现在的样子了,在圣诞节这一天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和快乐。
让我们理顺一下几个关键词:古柯-可卡因-可口可乐-圣诞老人,问题来了,圣诞老人每年圣诞节一个晚上要走遍全球发放礼物,是不是真的依靠可卡因的魔力才能那么亢奋呢?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可卡因又跟耶稣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瘾君子们与耶稣唯一的联系是,他们都喜欢说:OH!GOD!
抽哪种烟才是正义
在电影中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出正反两派角色对于烟的选择是不同的。
在中国大陆国共内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国民党一边的角色大多都是抽外国香烟,尤其是女特务们往往都抽烟,一定选择那种细长而精致的女士香烟,如果是上海这种大都市的名流们还得抽带长长滤嘴的香烟;而共产党一边往往都是抽自制卷烟或者旱烟,以显示这一方穷苦的劳动人民出身。所以切·格瓦拉那种抽雪茄喝朗姆酒的家伙一定是小资产阶级,至少也是腐化的革命者。
而在美国电影中,表现硬汉情怀的电影正面角色往往是抽雪茄的,因为那种雪茄只有最强有力的嘴巴才能抽得动,而反面角色往往有点娘炮一样抽细长的香烟。其实抽雪茄反而更健康一些,因为抽雪茄的时候烟雾不会吸入肺部。看来硬汉往往懂得保养。但另一种题材的美国电影就是相反的,那些贪婪夺金的大资本家们往往抽雪茄,而正面形象的普通民众、工会成员和维权律师们都是抽香烟的。在这种题材中,烟草的选择成为了划分阶层的标志。
人类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是把一切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意识形态化,连抽哪种烟都不是随便选择的,能变成正义与邪恶或革命与反革命的划分。我只好奇的是,正义的一方抽烟就不会得肺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