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鲁迅《药》中的“乌鸦”——以夏目漱石与森鸥外的小说为线索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鲁迅小说《药》结尾处的“乌鸦”意象,有学者提出可能是出自鲁迅对刘半农译安特莱夫《默然》中增译部分的戏仿,本文则尝试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中,“俳剧”主角以及小说叙述者描述乌鸦的视角与《药》中两位老妇人观察乌鸦的视角一致。此外,鲁迅译森鸥外《沉默之塔》不仅在人物设定与主题上与《药》皆有相似之处,而且两篇小说的结尾处都出现了乌鸦。如果《药》中的“乌鸦”部分借鉴自《沉默之塔》,那么鲁迅将《沉默之塔》中乌鸦啄食尸体的描述改写为乌鸦飞走的构思或许体现了鲁迅当时“不主张消极”的创作理念。总之,夏目漱石与森鸥外的小说或许也是鲁迅创作《药》时的参考,鲁迅文学的世界性也因此得到体现。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田汉宣布“左转”。但这一转变却并非突变,实则有着更早的思想积累。五四时期,田汉曾认为自然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分别代表了“诗歌的运动”和“劳动的运动”,两者结合则代表了新文学未来的趋势。在他“通过文学改造社会”的构想中,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有望成为改变人类未来境遇的新方案:它连通科学、唯物史观等观念,在风格上有着自然主义、社会主义的倾向,在内容上关注劳动问题。田汉这段早期的思想之旅难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他关于文学和社会改造之间关系的探索,却在跨文化的对话中勾勒出了公平、民主的新社会图景。这一不
弱小民族议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民族危机语境中提供了一个重塑世界视野与民族话语的中介。作为“东方弱小民族文学”的集中亮相,胡风于1936年编译出版的《山灵》通过对日本殖民地文学的转化,提出了对弱小民族革命主体的思考。从东亚弱小民族文学到东北文学的换喻,打开了民族内外的连结,形成了左翼文化政治在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之间新的论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