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一直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可是一直找不到突破点。经典阅读——作为高职基础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无疑可为其打开缺口,为高职学生寻找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典阅读;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指导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5-0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为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影响,本来就问题颇多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更是令人担忧。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金钱、权力、功利的顶礼膜拜,对价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学习风气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时,提倡的经典阅读不仅成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一个基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艺术教育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现在的高职校园文化普遍流于浅、散、繁、俗,没有真正将大学的灵魂凸显出来。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领导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大胸襟;教师有厚德载物,学高为范的气度;学生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校园环境美妙优雅,活动丰富多彩,氛围温馨和谐,学风端良。作为文化传承的经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使很多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一所校园的精神风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校园阅读现状
考察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状况,首先要调查其读书的情况,笔者在2009年对我院1000名师生进行了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师生不太明晰经典的概念,普遍认为畅销书即经典;(2)多数教师的阅读材料就是报纸杂志或专业参考资料;学生主要阅读口袋本、日本漫画、三流杂志;(3)网络的普及使得大批师生沉溺于网络,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不到半小时,即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将注意力转为网络原创阅读。
笔者在调查中还得知,学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时试题的范畴内,对名著的具体内容则一问三不知。同时,普遍对经典不感兴趣,认为距离现在生活较远,曲高和寡。而教师的阅读现状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因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仅注重大环境下提倡的艰涩不实用的各种教参,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师生整体阅读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经典阅读的价值
何谓经典阅读?从字面意思看,“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而反复被引用、被阐发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古语说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最好的书,那就是经典。
从经典中寻求精神家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目前,高职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向自身优势的反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看,学生道德价值体系混乱,是非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双刃性。网络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许多打着文学网站大旗的原创网站,实际是艳俗低级小说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本体而言,经典阅读无疑可为其重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驰骋。
从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经调查得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考试只是突击了四大名著之类的习题,“题典”取代了原著。我们读《诗经》可以深刻感悟爱情;读孔子可以懂得爱的博大;读庄子可以学会冷静理智;读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气;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态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丰厚的知识思想也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鲜活的源泉。
从经典阅读中寻找原型经常有人说:“经典离我们太遥远了,读了也没有什么作用。”马克·吐温也有句被奉为经典的话:“所谓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经读过的一本书,但是无人想去读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却是曲解。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悦和生之忧苦也没有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经典,所以就有“引经据典”一说。如许多歌词源于经典诗词,如电影《夜宴》就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而成,戏剧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更不用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借鉴自然从经典中获得更有分量。就是学生喜欢的原创小说,也不是无源之水。从诗词中汲取养料,从小说中借鉴描写,从哲学中归结人性。所以经典阅读为我们寻求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意义巨大,建造经典阅读工程,引领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在语文读本上实现经典阅读经典名篇浩如烟海,如从中截取又似突兀,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语文读本。尽管现有的课本已有“炒冷饭”之嫌,可是从编排体系来看,却是严谨而科学的。如诗歌单元从《诗经》开始,屈原、陶渊明、唐诗、宋诗、宋词、现代诗、外国诗歌,不需要额外讲述,自成一体。那么,作为教师主体本身就应广泛阅读,专心研究,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阅读。如开篇的《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名篇。《诗经》中还有许多经典的爱情名篇,如《静女》、《蒹葭》、《击鼓》、《桃夭》、《氓》等,在介绍讲解的同时,可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指导学生背诵。如在讲授苏东坡的诗词时,可由苏轼的豪放词,迁移到他的婉约词,再由词迁移,到诗和文、赋,进而迁移到评论苏轼人格的文章(如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最后,还可加上史传(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一个“滚雪球”的生成过程。“品其文,识其人”,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深入而详尽的了解,可使学生认识到“殆无伟大人格就无伟大文章”。
制定可行性经典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及早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需考虑时间。高职三年,其中,实训见习时间就将近少半,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阅读计划?最可取的方法就是养成阅读习惯。一般人平均每分钟能阅读300字左右,那么,15分钟就可以读4500字,7天就可看3.15万字,一个月就可达12.6万字,一年总计可达151.2万字。一位伟大的医生提倡的睡前15分钟的阅读计划,是一个使我们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所以,每天强迫自己实践这15分钟阅读,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其次,要推荐真正的经典。现在伪经典泛滥,要学会甄别经典,尊重经典。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质朴的、简洁的、大众的、亲和的,而不是纷繁芜杂、高高在上的。如《飘》、《平凡的世界》、《简爱》、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虽然创作时间并不长,可是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也颇深,最能引发学生兴趣。再次,要保证计划实施必须有激励措施。学校在实行学分制时,应该将经典阅读作为奖励学分,以此激励学生读书,虽然有功利阅读嫌疑,但却能保证阅读计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引导学生阅读如可针对网上热评的87版红楼梦与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原著。欣赏观看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可引导学生鉴赏茨威格同名原著,同时,也可介绍片中林海的名曲《琵琶语》。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已被搬上银幕,可是它们永远也无法替代文本阅读,文本给我们展示的是无法描摹的想象空间。许多诗词已经被谱成曲,如《水调歌头》、《一剪梅》、《虞美人》等旋律优美、音调和谐的佳作,可以教学生吟唱,使诗词得以快速普及并且记忆牢固。
权衡网络原创文学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得知,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读书的兴趣非常高,很多学生夜以继日、只争朝夕地通过手机或者“笔记本”阅读。其结果,一来导致学生整日精神不济,二来使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裂变。尤其是从日本传来的耽美小说、漫画使得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腐女”,甚至性取向发生转变。面对这种状况,家长和教师束手无策。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适宜的疏导强于强硬的阻塞。首先,要指出原创文学虽然取自于网络,网络写手水平却良莠不齐。有些优秀的作品甚至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如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有些佳作也被搬上了银幕,如明晓溪的《泡沫之夏》、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来不及说爱你》等。这些作品虽然不及经典名著那样有深度,那样经得起推敲,可是比较贴合学生实际,容易吸引学生,可以用来消遣。事实上,即使是纯为消遣的阅读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所以,与其让学生在网上随意阅读,不如选择一些出色的原创小说推荐给学生阅读。人的审美标准是向上的,读了好的,当然不愿意屈就自己再去消耗光阴读那些粗俗鄙陋、漫无边际、千篇一律、东挪西凑的劣质小说。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创作,从而阅读经典。那些优秀的网络原创小说无不从经典中获取原型。例如,学生喜欢的穿越小说,主人公必须通诗词、晓历史、懂兵法甚至医学、财经、营销知识,方能混得风生水起,这些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来源于经典。
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经典阅读第一要有优雅美妙的校园环境。通过校训、宣传标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宣传经典,可以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第二要开展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如戏剧节、诗文朗诵、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文学大讲堂等。
提倡学生直面作品,进行心灵阅读雨果说“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就其本质而言,读书就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激发、培养和存储我们内心感动的能量,调配所有的情感,以捕捉和描绘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智慧和感动。如今的社会,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成为一股潮流,文学经典在这里成为制造卖点的原始材料。唐诗宋词变成打油诗,《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阿Q与吴妈谈起了恋爱。严羽说“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所以,要避免跟风式阅读,多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多读经典本身,单刀直入,取法乎上,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
当然,营造高职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不止这一种方式方法,经典阅读工程的建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引导师生多读经典,于己、于校、于国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鸣,邢江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2]王鹏伟.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3]谢国明,等.谁是文化的敌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李海兰.读书的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赵和兴.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马海波(1975—),女,宁夏吴忠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经典阅读;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指导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5-0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为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影响,本来就问题颇多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更是令人担忧。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金钱、权力、功利的顶礼膜拜,对价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学习风气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时,提倡的经典阅读不仅成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一个基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艺术教育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现在的高职校园文化普遍流于浅、散、繁、俗,没有真正将大学的灵魂凸显出来。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领导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大胸襟;教师有厚德载物,学高为范的气度;学生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校园环境美妙优雅,活动丰富多彩,氛围温馨和谐,学风端良。作为文化传承的经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使很多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一所校园的精神风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校园阅读现状
考察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状况,首先要调查其读书的情况,笔者在2009年对我院1000名师生进行了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师生不太明晰经典的概念,普遍认为畅销书即经典;(2)多数教师的阅读材料就是报纸杂志或专业参考资料;学生主要阅读口袋本、日本漫画、三流杂志;(3)网络的普及使得大批师生沉溺于网络,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不到半小时,即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将注意力转为网络原创阅读。
笔者在调查中还得知,学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时试题的范畴内,对名著的具体内容则一问三不知。同时,普遍对经典不感兴趣,认为距离现在生活较远,曲高和寡。而教师的阅读现状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因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仅注重大环境下提倡的艰涩不实用的各种教参,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师生整体阅读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经典阅读的价值
何谓经典阅读?从字面意思看,“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而反复被引用、被阐发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古语说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最好的书,那就是经典。
从经典中寻求精神家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目前,高职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向自身优势的反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看,学生道德价值体系混乱,是非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双刃性。网络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许多打着文学网站大旗的原创网站,实际是艳俗低级小说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本体而言,经典阅读无疑可为其重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驰骋。
从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经调查得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考试只是突击了四大名著之类的习题,“题典”取代了原著。我们读《诗经》可以深刻感悟爱情;读孔子可以懂得爱的博大;读庄子可以学会冷静理智;读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气;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态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丰厚的知识思想也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鲜活的源泉。
从经典阅读中寻找原型经常有人说:“经典离我们太遥远了,读了也没有什么作用。”马克·吐温也有句被奉为经典的话:“所谓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经读过的一本书,但是无人想去读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却是曲解。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悦和生之忧苦也没有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经典,所以就有“引经据典”一说。如许多歌词源于经典诗词,如电影《夜宴》就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而成,戏剧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更不用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借鉴自然从经典中获得更有分量。就是学生喜欢的原创小说,也不是无源之水。从诗词中汲取养料,从小说中借鉴描写,从哲学中归结人性。所以经典阅读为我们寻求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意义巨大,建造经典阅读工程,引领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在语文读本上实现经典阅读经典名篇浩如烟海,如从中截取又似突兀,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语文读本。尽管现有的课本已有“炒冷饭”之嫌,可是从编排体系来看,却是严谨而科学的。如诗歌单元从《诗经》开始,屈原、陶渊明、唐诗、宋诗、宋词、现代诗、外国诗歌,不需要额外讲述,自成一体。那么,作为教师主体本身就应广泛阅读,专心研究,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阅读。如开篇的《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名篇。《诗经》中还有许多经典的爱情名篇,如《静女》、《蒹葭》、《击鼓》、《桃夭》、《氓》等,在介绍讲解的同时,可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指导学生背诵。如在讲授苏东坡的诗词时,可由苏轼的豪放词,迁移到他的婉约词,再由词迁移,到诗和文、赋,进而迁移到评论苏轼人格的文章(如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最后,还可加上史传(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一个“滚雪球”的生成过程。“品其文,识其人”,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深入而详尽的了解,可使学生认识到“殆无伟大人格就无伟大文章”。
制定可行性经典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及早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需考虑时间。高职三年,其中,实训见习时间就将近少半,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阅读计划?最可取的方法就是养成阅读习惯。一般人平均每分钟能阅读300字左右,那么,15分钟就可以读4500字,7天就可看3.15万字,一个月就可达12.6万字,一年总计可达151.2万字。一位伟大的医生提倡的睡前15分钟的阅读计划,是一个使我们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所以,每天强迫自己实践这15分钟阅读,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其次,要推荐真正的经典。现在伪经典泛滥,要学会甄别经典,尊重经典。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质朴的、简洁的、大众的、亲和的,而不是纷繁芜杂、高高在上的。如《飘》、《平凡的世界》、《简爱》、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虽然创作时间并不长,可是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也颇深,最能引发学生兴趣。再次,要保证计划实施必须有激励措施。学校在实行学分制时,应该将经典阅读作为奖励学分,以此激励学生读书,虽然有功利阅读嫌疑,但却能保证阅读计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引导学生阅读如可针对网上热评的87版红楼梦与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原著。欣赏观看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可引导学生鉴赏茨威格同名原著,同时,也可介绍片中林海的名曲《琵琶语》。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已被搬上银幕,可是它们永远也无法替代文本阅读,文本给我们展示的是无法描摹的想象空间。许多诗词已经被谱成曲,如《水调歌头》、《一剪梅》、《虞美人》等旋律优美、音调和谐的佳作,可以教学生吟唱,使诗词得以快速普及并且记忆牢固。
权衡网络原创文学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得知,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读书的兴趣非常高,很多学生夜以继日、只争朝夕地通过手机或者“笔记本”阅读。其结果,一来导致学生整日精神不济,二来使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裂变。尤其是从日本传来的耽美小说、漫画使得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腐女”,甚至性取向发生转变。面对这种状况,家长和教师束手无策。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适宜的疏导强于强硬的阻塞。首先,要指出原创文学虽然取自于网络,网络写手水平却良莠不齐。有些优秀的作品甚至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如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有些佳作也被搬上了银幕,如明晓溪的《泡沫之夏》、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来不及说爱你》等。这些作品虽然不及经典名著那样有深度,那样经得起推敲,可是比较贴合学生实际,容易吸引学生,可以用来消遣。事实上,即使是纯为消遣的阅读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所以,与其让学生在网上随意阅读,不如选择一些出色的原创小说推荐给学生阅读。人的审美标准是向上的,读了好的,当然不愿意屈就自己再去消耗光阴读那些粗俗鄙陋、漫无边际、千篇一律、东挪西凑的劣质小说。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创作,从而阅读经典。那些优秀的网络原创小说无不从经典中获取原型。例如,学生喜欢的穿越小说,主人公必须通诗词、晓历史、懂兵法甚至医学、财经、营销知识,方能混得风生水起,这些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来源于经典。
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经典阅读第一要有优雅美妙的校园环境。通过校训、宣传标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宣传经典,可以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第二要开展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如戏剧节、诗文朗诵、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文学大讲堂等。
提倡学生直面作品,进行心灵阅读雨果说“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就其本质而言,读书就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激发、培养和存储我们内心感动的能量,调配所有的情感,以捕捉和描绘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智慧和感动。如今的社会,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成为一股潮流,文学经典在这里成为制造卖点的原始材料。唐诗宋词变成打油诗,《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阿Q与吴妈谈起了恋爱。严羽说“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所以,要避免跟风式阅读,多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多读经典本身,单刀直入,取法乎上,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
当然,营造高职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不止这一种方式方法,经典阅读工程的建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引导师生多读经典,于己、于校、于国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鸣,邢江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2]王鹏伟.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3]谢国明,等.谁是文化的敌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李海兰.读书的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赵和兴.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马海波(1975—),女,宁夏吴忠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