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脑梗死;丹参川芎嗪;依达拉奉
中图分类号:R743. 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3-0233-02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致残率及死亡率高。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肯定,已在较多县级以上医院开展,但由于患者就医时大多已错过溶栓机会,只能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我科在常规抗血小板、清除氧自由基等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男77例,女63例。入选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前均未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预防卒中,发病时间<48h,入院时已错过时间窗未行溶栓治疗或家属拒绝溶栓;③均经磁共振扫描证实;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0分。排除标准:①年龄<30岁或>80岁;②过敏体质者;③经检查证实由颅内肿瘤、颅脑外伤或寄生虫等造成脑栓塞者;④有严重心、肝、肺、肾、痛风、肿瘤、造血系统、消化道出血等基础疾病者;⑤精神病患者。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70例。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1~76岁,平均(55.40±13.80)岁;伴高血压29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17例,冠心病6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77岁,平均(56.60±14.20)岁;伴高血压28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8例,冠心病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既往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梗死急性期常规治疗,包括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200mg口服1次/天、阿托伐他汀钙(大连辉瑞公司)20mg口服1次/天,1天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改为lOOmg口服1次/天。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lOOml静脉滴注,2次/d。还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lO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用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连续观察14天。不应用其他降纤、抗凝、活血化瘀、脑保护剂等。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予以相应治疗。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14d后静脉采血4ml,静置5~6min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NSE的正常值为O~12.50ng/ml。
1.3 观察指标: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定,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分别进行血清NSE检测、血常规、凝血全套、生化全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共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血清NS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血清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发生一过性心悸,持续约10秒钟后消失,心电监护回顾显示无异常,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也未发现异常。对照组有1例发生一过性头晕,持续半分钟后消失,复查头颅磁共振未见新变化。2例均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两者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半暗带的损伤程度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量氧自由基形成会造成脑水肿,加重脑细胞损伤,故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和有效应用脑保护药物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羟自由基清除剂,目前临床已普遍在使用抗血小板、他汀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该药物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缺血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丹参川芎嗪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丹参素与盐酸川芎嗪。丹参素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川芎嗪可清除缺血再灌注所产生的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供;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的表达;使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水平降低,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NIHSS评分表评价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该表使用简便,重测信度无显著差别。NSE有极高的组织特异性,是脑神经元受损极为敏感的指标,可对其定量评价从而评估脑神经元受损程度。在常规使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取得较好疗效,而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的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NSE的下降及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中断,耐受程度好。由此可见,丹参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样本数量存在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后的出血风险,亟待临床继续随访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 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3-0233-02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致残率及死亡率高。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肯定,已在较多县级以上医院开展,但由于患者就医时大多已错过溶栓机会,只能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我科在常规抗血小板、清除氧自由基等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男77例,女63例。入选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前均未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预防卒中,发病时间<48h,入院时已错过时间窗未行溶栓治疗或家属拒绝溶栓;③均经磁共振扫描证实;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0分。排除标准:①年龄<30岁或>80岁;②过敏体质者;③经检查证实由颅内肿瘤、颅脑外伤或寄生虫等造成脑栓塞者;④有严重心、肝、肺、肾、痛风、肿瘤、造血系统、消化道出血等基础疾病者;⑤精神病患者。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70例。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1~76岁,平均(55.40±13.80)岁;伴高血压29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17例,冠心病6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77岁,平均(56.60±14.20)岁;伴高血压28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8例,冠心病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既往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梗死急性期常规治疗,包括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200mg口服1次/天、阿托伐他汀钙(大连辉瑞公司)20mg口服1次/天,1天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改为lOOmg口服1次/天。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lOOml静脉滴注,2次/d。还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lO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用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连续观察14天。不应用其他降纤、抗凝、活血化瘀、脑保护剂等。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予以相应治疗。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14d后静脉采血4ml,静置5~6min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NSE的正常值为O~12.50ng/ml。
1.3 观察指标: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定,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分别进行血清NSE检测、血常规、凝血全套、生化全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共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血清NS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血清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发生一过性心悸,持续约10秒钟后消失,心电监护回顾显示无异常,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也未发现异常。对照组有1例发生一过性头晕,持续半分钟后消失,复查头颅磁共振未见新变化。2例均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两者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半暗带的损伤程度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量氧自由基形成会造成脑水肿,加重脑细胞损伤,故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和有效应用脑保护药物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羟自由基清除剂,目前临床已普遍在使用抗血小板、他汀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该药物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缺血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丹参川芎嗪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丹参素与盐酸川芎嗪。丹参素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川芎嗪可清除缺血再灌注所产生的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供;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的表达;使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水平降低,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NIHSS评分表评价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该表使用简便,重测信度无显著差别。NSE有极高的组织特异性,是脑神经元受损极为敏感的指标,可对其定量评价从而评估脑神经元受损程度。在常规使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取得较好疗效,而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的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NSE的下降及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中断,耐受程度好。由此可见,丹参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样本数量存在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后的出血风险,亟待临床继续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