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里开超市啦!”
“校园里开超市啦!”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
“老师,听二(6)班的同学说,我们校园里开超市了,是真的吗?”
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不经意地回答:“是啊,怎么啦?”
他们狡黠地笑着,散了。
紧接着,就有了下面的事儿:小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吃零食,挨了严老师批评;小涛在美术课上玩陀螺,陀螺被刘老师“没收”了;小亚向小凡借钱上校园超市买飞镖,没有及时还钱,小凡的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话里话外,颇有“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整洁的作业本上出现了斑斑油渍;清洁的教室里飘出阵阵薯片味;常常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课间去逛超市,上课铃响了,才气喘吁吁、慌慌张张地跑进教室……这一切,让我这个“微笑牌”班主任笑不出来了。
我带学生逛超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老师只有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才能读懂童心。校园里开超市了,对成人而言,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而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个不小的诱惑——那里有五花八门的文具,还有诱人的零食和玩具。治心如治水,要疏不要堵,我决定采取“疏导”的教育策略,顺应童心,主动带着孩子们去参观校园超市。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我热情地向孩子们发出了邀请:老师还没去过校园超市呢,今天,你们就陪着老师去转转,把那些好玩好吃的给老师介绍介绍。你们呢,也顺便把自己喜欢的玩意儿看个够!省得课间老往超市跑。
孩子们一听,顿时欢呼雀跃。到了校园超市,他们把我一会儿拖到东,一会儿拉到西:
“老师,您看这里的文具品种真多呀!”
“老师,您看这种笑脸胸针多有趣呀!”
“老师,这种冷饮可好吃啦!”
……
足足看了一节课,孩子们看够了,说累了,兴奋劲儿也过了,听到下课的铃声,有孩子说:“老师,我们该回去了,下节课是美术课,我还没做课前准备呢。”
我说:“别忙呀,看好了没?没看好继续看,美术课不上就不上吧。”
几个孩子大叫起来:“那可不行,我可喜欢上美术课了!”
还有孩子小声地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好玩的。”
“我们回去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
我说:“真的看够了?那以后需要买东西再来,别没事就往超市跑,回去好好上课吧。”
几个调皮的孩子扯着嗓子说:“明白,长官!”
七嘴八舌话超市
第二天的晨会课,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如果你有零花钱,你最想到校园超市买些什么呀?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然后交上来大家交流交流。”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有所顾虑。我又说:“没关系,不记名,老师不会知道是谁写的,也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听到了这句放心话,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写好交了上来。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讨论,哪些东西对我们学习、健康有益;相反,哪些东西对我们学习、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学们达成共识:零食不要买,因为相当一部分零食不利于健康,吃多了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吃了手上油乎乎的,会弄脏作业本,吃不完放在抽屉里还会分散注意力,真是利少弊多呀。玩具也不需要买,因为在校时间总共六小时,课程安排井井有条,课间是给同学们休息和做课前准备的时间,根本没时间玩玩具。文具可以买,但是要等原来的用完了或用坏了,才可以买新的,千万不能浪费……孩子们还形成了消费口号:节约,健康,合理。并作为班级公约的一条,必须人人遵守。
超市,不再是诱惑
在校园超市一如既往存在的日子里,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小本儿,取名为“节约小存折”,指导孩子们记录每次到校园超市消费的明细。每两周举行一次“小鬼当家交流会”,报报各自的消费明细,讲讲自己的购物故事,比比各人的“存款”数额。然后,评选“节约小明星”、“合理消费小标兵”,大力营造“节约光荣”的氛围。不知不觉,孩子们作业本上的油渍没了,小玩具也不见踪迹了,手工课上用彩纸,孩子们也不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了,连彩纸的边边角角都用上了呢!
又到了“爱心一元捐”的日子,前来领取捐款的人听说孩子们捐出的是平时节俭下来的零花钱,不禁向他们深鞠了一躬,说:“同学们,我代表受到你们帮助的人们,衷心地感谢你们!”孩子们脸上的神色显得很庄重。继而,他们笑了,一张张小脸因激动而红润,一双双眼睛因感动而湿润,我想,他们真的闻到了赠人玫瑰后手上的余香。
心动了,情动了,春天来了,教室的生物角里多了一缸自在游动的金鱼,窗台上多了几盆盛开的瓜叶菊,那是同学们用零花钱买的;班上的小玥同学病了,同学们你出两元,他出五角,拎上几斤苹果去探望;“三八”妇女节到了,同学们各自买上一枝康乃馨,送给亲爱的妈妈……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曾经让人烦恼的校园超市。
(魏蓉,句容市崇明小学,212400)
“校园里开超市啦!”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
“老师,听二(6)班的同学说,我们校园里开超市了,是真的吗?”
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不经意地回答:“是啊,怎么啦?”
他们狡黠地笑着,散了。
紧接着,就有了下面的事儿:小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吃零食,挨了严老师批评;小涛在美术课上玩陀螺,陀螺被刘老师“没收”了;小亚向小凡借钱上校园超市买飞镖,没有及时还钱,小凡的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话里话外,颇有“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整洁的作业本上出现了斑斑油渍;清洁的教室里飘出阵阵薯片味;常常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课间去逛超市,上课铃响了,才气喘吁吁、慌慌张张地跑进教室……这一切,让我这个“微笑牌”班主任笑不出来了。
我带学生逛超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老师只有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才能读懂童心。校园里开超市了,对成人而言,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而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个不小的诱惑——那里有五花八门的文具,还有诱人的零食和玩具。治心如治水,要疏不要堵,我决定采取“疏导”的教育策略,顺应童心,主动带着孩子们去参观校园超市。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我热情地向孩子们发出了邀请:老师还没去过校园超市呢,今天,你们就陪着老师去转转,把那些好玩好吃的给老师介绍介绍。你们呢,也顺便把自己喜欢的玩意儿看个够!省得课间老往超市跑。
孩子们一听,顿时欢呼雀跃。到了校园超市,他们把我一会儿拖到东,一会儿拉到西:
“老师,您看这里的文具品种真多呀!”
“老师,您看这种笑脸胸针多有趣呀!”
“老师,这种冷饮可好吃啦!”
……
足足看了一节课,孩子们看够了,说累了,兴奋劲儿也过了,听到下课的铃声,有孩子说:“老师,我们该回去了,下节课是美术课,我还没做课前准备呢。”
我说:“别忙呀,看好了没?没看好继续看,美术课不上就不上吧。”
几个孩子大叫起来:“那可不行,我可喜欢上美术课了!”
还有孩子小声地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好玩的。”
“我们回去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
我说:“真的看够了?那以后需要买东西再来,别没事就往超市跑,回去好好上课吧。”
几个调皮的孩子扯着嗓子说:“明白,长官!”
七嘴八舌话超市
第二天的晨会课,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如果你有零花钱,你最想到校园超市买些什么呀?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然后交上来大家交流交流。”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有所顾虑。我又说:“没关系,不记名,老师不会知道是谁写的,也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听到了这句放心话,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写好交了上来。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讨论,哪些东西对我们学习、健康有益;相反,哪些东西对我们学习、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学们达成共识:零食不要买,因为相当一部分零食不利于健康,吃多了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吃了手上油乎乎的,会弄脏作业本,吃不完放在抽屉里还会分散注意力,真是利少弊多呀。玩具也不需要买,因为在校时间总共六小时,课程安排井井有条,课间是给同学们休息和做课前准备的时间,根本没时间玩玩具。文具可以买,但是要等原来的用完了或用坏了,才可以买新的,千万不能浪费……孩子们还形成了消费口号:节约,健康,合理。并作为班级公约的一条,必须人人遵守。
超市,不再是诱惑
在校园超市一如既往存在的日子里,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小本儿,取名为“节约小存折”,指导孩子们记录每次到校园超市消费的明细。每两周举行一次“小鬼当家交流会”,报报各自的消费明细,讲讲自己的购物故事,比比各人的“存款”数额。然后,评选“节约小明星”、“合理消费小标兵”,大力营造“节约光荣”的氛围。不知不觉,孩子们作业本上的油渍没了,小玩具也不见踪迹了,手工课上用彩纸,孩子们也不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了,连彩纸的边边角角都用上了呢!
又到了“爱心一元捐”的日子,前来领取捐款的人听说孩子们捐出的是平时节俭下来的零花钱,不禁向他们深鞠了一躬,说:“同学们,我代表受到你们帮助的人们,衷心地感谢你们!”孩子们脸上的神色显得很庄重。继而,他们笑了,一张张小脸因激动而红润,一双双眼睛因感动而湿润,我想,他们真的闻到了赠人玫瑰后手上的余香。
心动了,情动了,春天来了,教室的生物角里多了一缸自在游动的金鱼,窗台上多了几盆盛开的瓜叶菊,那是同学们用零花钱买的;班上的小玥同学病了,同学们你出两元,他出五角,拎上几斤苹果去探望;“三八”妇女节到了,同学们各自买上一枝康乃馨,送给亲爱的妈妈……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曾经让人烦恼的校园超市。
(魏蓉,句容市崇明小学,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