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外贸遭遇寒冬,一月进口额暴跌两成。中国海关总署周日(8日)发布数据称,今年1月份,中国的进口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滑近19.9%,出口额也下滑了约3.3%。海关总署称,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外贸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外界日益担心,中国经济冷却的速度过于迅猛。美国谘商会驻北京经济学家波尔克(Andrew Polk)认为,1月的外贸数据很不寻常,尤其是进口数据暴跌令人担忧:“这说明中国的工业领域正在明显减速。整个第一季度看样子都会很恐怖。”
投资者此前曾希望,中国政府宣布将刺激经济、尤其是中国央行周三(4日)调低银行准备金率之后,将会重振市场信心,并提高对中国制造业的需求。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旨在提高人民币流动性的措施依然还不够,至多能够抵消资本大量外流带来的影响。
宏观面确实不容乐观,货币政策有“近忧”。1月份制造业PMI指向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政府稳经济的必要。但央行在12月下半月银行间流动性明显变紧时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是通过SLO这种相对隐蔽的方式投放流动性,反映出央行在进一步宽松上采取了谨慎、犹豫的态度。
兴业证券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央行对于如果宽松后资金流向的担忧。2014年3季度至4季度,股市吸引信托资金的规模超过2000亿,而此前投向股市的新增信托资金在150亿/季左右。如果货币政策大幅宽松是否导致资金大幅流入股票市场可能是其忧虑之一。从趋势上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未改,但短期内央行是否会仅仅停留在“解渴”而非“涨潮”上,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时,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风光不再。今年财政上的融资或有更大压力。2014 年财政收入增速继续回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财政收入的最大拖累,同时,土地财政、地方融资平台等对财政的支持力度也将明显降低。地产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土地财政对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撑或将明显减弱。地方融资体制改革规定地方融资平台不能再有新增量,因而地方融资平台最多也就是维持现有存量规模,对地方政府融资不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会是拖累。
还有,就是财政宽松的“远虑”:钱从哪里来?根据测算,2015年地方融资平台监管可能带来1.4万亿的财政融资缺口,这一测算还未考虑因经济下滑导致的税收收入下降以及土地财政的进一步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因而这一测算是低估的。这个缺口可能由三部分资金补足:1)中央财政;2)私人资本(如PPP等);3)地方债。但中期内,由于缺乏成熟的大环境,PPP增长可能难以满足融资缺口的需求。融资缺口可能更多要依赖中央财政或财政改革。今年财政赤字率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如果1.4万亿资金完全由中央财政提供,那么意味着2015年的赤字率可能将升至3.9%,这一数字已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安全线。如果假设政府赤字率升至3%,那么意味着还有约6000亿的缺口需要依靠地方债或者私人资本的进一步扩大来满足。另外,财政收支上中央、地方的划分可能做进一步的改革,使财政体制更加合理。
2月,股市大牛趋势戛然而止。2月初在悲观情绪下,行情惯性调整。首先,投资者情绪短期趋于谨慎,“利空”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会增加对政策“黑天鹅”的担心。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快速贬值、新股扩容加速、媒体揭秘安邦、民生银行乱局等打击风险偏好。其次,赚钱效应下降,短期缺少驱动指数上涨的板块。大盘蓝筹缺少“风”。成长股龙头经历1月份的大涨且创业板整体PE(TTM)重回70倍高位之后,短期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加。而主题投资和高送转偏重自下而上、单打独斗,对指数的拉动作用有限。
但我们也看到,上证综指存在显著的春节上涨效应,且节前效应更为显著。1996年至今,春节前10个交易日和后10个交易日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分别为84%和79%,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和2.1%。
2月中旬公布的1月份通胀偏低以及春节对于资金面扰动,货币政策对冲的力度可能加大。此外2月9日上证50ETF期权推出,有助于提升风险偏好。要知道,牛市中的调整本质上是提高存量资金的持筹成本,同时以价格调整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历史上数次牛市初期的震荡,振幅通常在10%左右。基于牛市逻辑,2月初上证综指大跌的概率不大,调整有助于吸引场外资金。
中信证券表示,“防风险”短周期延续,配置寻求确定性。在监管层规范券商两融、委托贷款等业务的背景下,A股“防风险、去杠杆、挤泡沫”的特征愈发明显,而“市场的收益风险比在弱化”、“保持更多现金持仓”,也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A股“防风险”的短周期特征还将延续,诸如远逊于预期的进出口数据、1.8-2万亿的打新资金冻结、预期偏弱的物价数据(10日公布),都是压制周内股指运行的新增变量。在此背景下,周一上市交易的上证50ETF期权,尽管规模较小,但仍可能会略微加剧股指/蓝筹板块的波动。考虑到春节长假临近,这样的机会对于大资金而言并无太多吸引力。配置上,维持策略2月报提出的“博取政策和业绩方面的确定性”的主逻辑,继续持有汽车、农业、地产、商贸零售、社会服务、传媒等偏中下游的消费行业,主题上重点关注区域政策落地和国企改革。
同时建议关注基建产业链,把握两个催化剂。2014年基建产业链板块行情是政策预期推动,但随着顶层设计方案落地并进入建设阶段,我们认为行情进入订单驱动阶段。在经历1月份以来的调整后,基建产业链整体估值初步体现,我们建议关注建筑、钢铁、建材、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投资时点上,把握两个催化剂,一是“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二是观测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的超预期增长。
中投证券则建议总体中等仓位。市场流动性不佳的环境下,市场的配置面在变宽,预计市场的增量市值多在优势板块。1、新政治周期驱动的国家战略性的机会:深化开放(以“一带一路”、“自贸区”为代表)带动国内改革,军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国企改革。2、后工业化时期的新增长点:互联网、工业4.0(智能化)、软件服务、环保。3、个性化消费:医疗(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休闲服务(互联网化)、消费品(互联网化、智能化)。4、高股息回报、低估值蓝筹。风险提示:1、基本面未有明显改观的背景下,市场扩张造成的收益风险比将急剧下降。2、美联储加息周期超预期推进。3、新股发行、注册制超预期加速产生估值冲击。
东方证券强调,长期看多的逻辑不变,短期也不必过度悲观。15年是改革推进,无风险利率下行带动市场估值提升。宽松的流动性将为15年市场看多打下基础,而居民加大股票资产配置的调整则为15年市场牛市提供助推器,长期看多的逻辑没有变化。短期虽有担忧,但流动性的冲击毕竟是短期的,今年市场流动性总体上仍然以宽松为主。其次,融资杠杆的限制是监管层维护资本市场,降低市场泡沫,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还将承担起融资的重任。最后,经济基本面并不是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15年牛市是估值提升,实际上基本面并不总与市场一致。因此,无须过度悲观。
市场策略归纳为高抛低买,抓主题热点。短期市场受到新股上市、限制两融和基本面恶化的担忧,指数逐步回调,但是这个时候不必过度悲观,长期看多的逻辑不变,短期市场以震荡为主,如果市场继续回调则需要关注市场的反弹,操作上可选择高抛低买。在配置上,两个建议:一是15-20倍PE,增速20%-30%的所谓二线蓝筹,各个行业里均有这类公司;二是每年两会前后均是炒政策主题的最佳时期,比如体育、各地的一路一带政策,国家安全、工业4.0、互联网金融等,重点仍然是上海板块。
投资者此前曾希望,中国政府宣布将刺激经济、尤其是中国央行周三(4日)调低银行准备金率之后,将会重振市场信心,并提高对中国制造业的需求。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旨在提高人民币流动性的措施依然还不够,至多能够抵消资本大量外流带来的影响。
宏观面确实不容乐观,货币政策有“近忧”。1月份制造业PMI指向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政府稳经济的必要。但央行在12月下半月银行间流动性明显变紧时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是通过SLO这种相对隐蔽的方式投放流动性,反映出央行在进一步宽松上采取了谨慎、犹豫的态度。
兴业证券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央行对于如果宽松后资金流向的担忧。2014年3季度至4季度,股市吸引信托资金的规模超过2000亿,而此前投向股市的新增信托资金在150亿/季左右。如果货币政策大幅宽松是否导致资金大幅流入股票市场可能是其忧虑之一。从趋势上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未改,但短期内央行是否会仅仅停留在“解渴”而非“涨潮”上,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时,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风光不再。今年财政上的融资或有更大压力。2014 年财政收入增速继续回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财政收入的最大拖累,同时,土地财政、地方融资平台等对财政的支持力度也将明显降低。地产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土地财政对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撑或将明显减弱。地方融资体制改革规定地方融资平台不能再有新增量,因而地方融资平台最多也就是维持现有存量规模,对地方政府融资不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会是拖累。
还有,就是财政宽松的“远虑”:钱从哪里来?根据测算,2015年地方融资平台监管可能带来1.4万亿的财政融资缺口,这一测算还未考虑因经济下滑导致的税收收入下降以及土地财政的进一步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因而这一测算是低估的。这个缺口可能由三部分资金补足:1)中央财政;2)私人资本(如PPP等);3)地方债。但中期内,由于缺乏成熟的大环境,PPP增长可能难以满足融资缺口的需求。融资缺口可能更多要依赖中央财政或财政改革。今年财政赤字率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如果1.4万亿资金完全由中央财政提供,那么意味着2015年的赤字率可能将升至3.9%,这一数字已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安全线。如果假设政府赤字率升至3%,那么意味着还有约6000亿的缺口需要依靠地方债或者私人资本的进一步扩大来满足。另外,财政收支上中央、地方的划分可能做进一步的改革,使财政体制更加合理。
2月,股市大牛趋势戛然而止。2月初在悲观情绪下,行情惯性调整。首先,投资者情绪短期趋于谨慎,“利空”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会增加对政策“黑天鹅”的担心。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快速贬值、新股扩容加速、媒体揭秘安邦、民生银行乱局等打击风险偏好。其次,赚钱效应下降,短期缺少驱动指数上涨的板块。大盘蓝筹缺少“风”。成长股龙头经历1月份的大涨且创业板整体PE(TTM)重回70倍高位之后,短期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加。而主题投资和高送转偏重自下而上、单打独斗,对指数的拉动作用有限。
但我们也看到,上证综指存在显著的春节上涨效应,且节前效应更为显著。1996年至今,春节前10个交易日和后10个交易日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分别为84%和79%,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和2.1%。
2月中旬公布的1月份通胀偏低以及春节对于资金面扰动,货币政策对冲的力度可能加大。此外2月9日上证50ETF期权推出,有助于提升风险偏好。要知道,牛市中的调整本质上是提高存量资金的持筹成本,同时以价格调整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历史上数次牛市初期的震荡,振幅通常在10%左右。基于牛市逻辑,2月初上证综指大跌的概率不大,调整有助于吸引场外资金。
中信证券表示,“防风险”短周期延续,配置寻求确定性。在监管层规范券商两融、委托贷款等业务的背景下,A股“防风险、去杠杆、挤泡沫”的特征愈发明显,而“市场的收益风险比在弱化”、“保持更多现金持仓”,也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A股“防风险”的短周期特征还将延续,诸如远逊于预期的进出口数据、1.8-2万亿的打新资金冻结、预期偏弱的物价数据(10日公布),都是压制周内股指运行的新增变量。在此背景下,周一上市交易的上证50ETF期权,尽管规模较小,但仍可能会略微加剧股指/蓝筹板块的波动。考虑到春节长假临近,这样的机会对于大资金而言并无太多吸引力。配置上,维持策略2月报提出的“博取政策和业绩方面的确定性”的主逻辑,继续持有汽车、农业、地产、商贸零售、社会服务、传媒等偏中下游的消费行业,主题上重点关注区域政策落地和国企改革。
同时建议关注基建产业链,把握两个催化剂。2014年基建产业链板块行情是政策预期推动,但随着顶层设计方案落地并进入建设阶段,我们认为行情进入订单驱动阶段。在经历1月份以来的调整后,基建产业链整体估值初步体现,我们建议关注建筑、钢铁、建材、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投资时点上,把握两个催化剂,一是“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二是观测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的超预期增长。
中投证券则建议总体中等仓位。市场流动性不佳的环境下,市场的配置面在变宽,预计市场的增量市值多在优势板块。1、新政治周期驱动的国家战略性的机会:深化开放(以“一带一路”、“自贸区”为代表)带动国内改革,军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国企改革。2、后工业化时期的新增长点:互联网、工业4.0(智能化)、软件服务、环保。3、个性化消费:医疗(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休闲服务(互联网化)、消费品(互联网化、智能化)。4、高股息回报、低估值蓝筹。风险提示:1、基本面未有明显改观的背景下,市场扩张造成的收益风险比将急剧下降。2、美联储加息周期超预期推进。3、新股发行、注册制超预期加速产生估值冲击。
东方证券强调,长期看多的逻辑不变,短期也不必过度悲观。15年是改革推进,无风险利率下行带动市场估值提升。宽松的流动性将为15年市场看多打下基础,而居民加大股票资产配置的调整则为15年市场牛市提供助推器,长期看多的逻辑没有变化。短期虽有担忧,但流动性的冲击毕竟是短期的,今年市场流动性总体上仍然以宽松为主。其次,融资杠杆的限制是监管层维护资本市场,降低市场泡沫,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还将承担起融资的重任。最后,经济基本面并不是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15年牛市是估值提升,实际上基本面并不总与市场一致。因此,无须过度悲观。
市场策略归纳为高抛低买,抓主题热点。短期市场受到新股上市、限制两融和基本面恶化的担忧,指数逐步回调,但是这个时候不必过度悲观,长期看多的逻辑不变,短期市场以震荡为主,如果市场继续回调则需要关注市场的反弹,操作上可选择高抛低买。在配置上,两个建议:一是15-20倍PE,增速20%-30%的所谓二线蓝筹,各个行业里均有这类公司;二是每年两会前后均是炒政策主题的最佳时期,比如体育、各地的一路一带政策,国家安全、工业4.0、互联网金融等,重点仍然是上海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