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以党的17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照,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本文试图探讨中国金融如何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理论上理解科学发展观在金融领域的内涵,结合我国的金融实践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构想,为实现中国金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机 构】
: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0012
【基金项目】
: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07&ZD014)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以党的17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照,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本文试图探讨中国金融如何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理论上理解科学发展观在金融领域的内涵,结合我国的金融实践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构想,为实现中国金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其他文献
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过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美国政府迫使人民币升值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不仅用美国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对克鲁格曼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更用克鲁格曼本人曾经阐述过的汇率观点对克鲁格曼进行了驳斥,同时,也从汇率的基本原理、汇率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和货币(纸币)的价值等方面发表了作者对克鲁格曼观点的不同看法。
此轮金融危机的广泛蔓延使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机,其中货币制度的选择、各国货币实力的此消彼长成为全球新货币经济秩序建立的决定性推动力。本文选取货币竞争的视角,在总结英镑、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竞争主导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经济秩序的变革方向和趋势,最终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落脚点提出相关建议。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奉为“经济学的圣经”;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现代财富论》的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特点,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财富生产模式。其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确立了全面的社会财富观;2.论述了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3.发现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新源泉;4.丰富和发展了内含扩大再生产理论;5,提出了现代知识生产的科学命题。
本文认为,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土地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是土地产品价值上升的结果,是土地产品价值实现的要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下,尽管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价格传导机制是不同的,其基本内容都是剩余产品在初次分配中向土地所有者的倾斜。因此,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核心不在于消灭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本身,而在于缓解收入分配带来的社会阵痛。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在投机资本的影响下往往呈现复合式发展的特征。地租推进型通货膨胀研究的新视角,为政府宏观调控应对土地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制度环境状况会影响债权市场中供求双方的谈判地位,内部人股权比例作用于债务期限结构的机制会随债务期限的决策者不同而产生差异:掌握公司控制权的管理者或控股股东(内部人)的股权比例,在制度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只是发挥信号作用,内部人与外部人利益的一致性只能发生于制度环境相对较好的情景。因此,内部人股权比例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问题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子。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Maryann(1999)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和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城市正面临着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新竞争。要适应这种竞争所提出的挑战,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新的观念、新的方式为城市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2005年发表的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认为创新型城市应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
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企业实际管理者,都将供求平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供求管理的目标。可事实上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具有不平衡性。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要实现供求平衡存在许多不可消除的客观障碍;另一方面,在内外劳动力市场并不充分有效的条件下,实现供求平衡所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保持人力资源适度富余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供求管理的目标应当是适度富余,而不是供求平衡。
根据相关数据(主要是指反映通胀程度、失业程度和经济增速下滑程度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经显现出“滞涨”现象。国际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深化,正在严重地推进和加剧我国经济的“滞涨”。这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新的难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事实,及时研究破解对策。本文运用中国特色分享经济机制原理,从革新微观经济组织内生机制入手,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滞涨”的对策。
本文通过建立人力资本理性配置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模型,得出结论:低人力资本者和高人力资本者都可能成为价值侵蚀者。只有个体将知识和人力资本更多地配置到价值创造的生产性领域时,才能在降低增长成本而实现个人财富“理性增长”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掠夺性激励制度”激发了人的“掠夺性侵蚀行为”,如何纠正激励性制度偏差,降低价值侵蚀行为效率是实现成本节约基础上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金融危机与所有权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月中旬在日本召开。应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日本首都大学宫川研究室邀请,《经济学家》杂志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行三人赴东瀛出席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