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既有隧道扩挖改造过程中遇见的不同类型坍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坍方处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隧道 扩挖 坍方 处理
1.工程基本情况
既有钟鼓山隧道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附近,下穿钟山和鼓山。为分离式双车道隧道,分为钟鼓山隧道A洞和B洞,A、B洞为既有隧道改造,既有钟鼓山A洞为石拱结构,于1984年经由50年代人防洞室改造而成,B洞为混凝土结构,为1994年修建而成。现进行隧道改造设计,将钟鼓山隧道和万石山隧道之间采用匝道连通,形成一座完成的地下立交隧道(见图1)。
钟鼓山隧道A洞改造起讫里程:ADK0+250~ADK1+408,长1158m。B洞改造起讫里程BDK0+090~BDK1+318,长1228m。
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采用石拱衬砌结构,石拱未与周边围岩密贴,有15~50cm左右的空腔(见图2),由于暴露时间过长,围岩风化严重,随处可见既有石拱上的零星石块。在原隧道施工时多处发生过大坍方,由于衬砌背后未作回填,衬砌上面有多处坍方堆积体,这些段落成为隧道改造的不良地质。由于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和竣工图纸,很难准确判断坍方的具体里程和位置,给施工造成较大的难度。
既有钟鼓山隧道B洞为混凝土结构,二次衬砌和围岩基本密贴(见图3),也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通过对其竣工图纸的研究 ,发现在既有隧道施工时,全隧共有6处采用管棚方式通过,有两次较大的塌方。特别在钟鼓山隧道B洞南段洞口附近,发生过冒顶,有较多的地下水,且改造的钟鼓山隧道设计图该段为并线四车道,跨度大,坍方处理施工难度最大。
2既有坍方概况
钟鼓山隧道共穿越9条断层,主要集中在洞口端,隧道中部较少。由于钟鼓山隧道无详细的地质断面图,已有的地质资料没有显示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坍方,但是在对既有钟鼓山隧道进行扩挖过程中,逐步发现并处理了多处坍方。
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扩挖改造过程施工中,共发现并处理生了5次塌方,其发生的里程分别为:ADK1+077~+066,BDKO+381~+422,ADK0+947~+927,ADK0+660~+700,ADK0+495~+480,ADK0+465~+450。钟鼓山隧道B洞由于既有隧道施工对大部分坍方都已经处理过,且衬砌紧贴围岩,只发生过一次坍方,发生在BDK0+883~+876。
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的坍方体由于石拱结构同围岩之间存在的空腔,石拱结构与周边围岩未能密贴,造成在对坍体进行注浆固结时,浆液沿隧道纵向渗流,坍方体无法完全完成固结。
在已经处理通过的6处既有坍方中,有5处发生了坍塌,由于既有衬砌起到支撑作用,在处理坍方体的过程中,坍方没有扩大。在5处已坍塌的塌方中,有3处发生冒顶;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后形成较大坍腔:一种是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有填充物,坍方体承载在既有衬砌拱部上方;另一种情况是在开挖轮廓线外无填充物,形成了空腔。坍塌体的围岩情况也有区别,有呈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坍方体空隙率大,浆液扩散半径大;有呈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半径很小,很难被固结成一个整体。根据这6次既有坍方的情况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既有坍方未再次发生塌方,既有衬砌完好。
(2)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
(3)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砂砾状的强风化花岗岩;
(4)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较大空腔;
(5)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发生冒顶。
3坍方处理方案和方法
钟鼓山隧道A、B洞每个既有坍方的具体均不同,在“预加固,管超前、强支护、早封闭,固坍体,成整体,早受力”的原则下,针对坍方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施工方案。但不论那种情况首先在既有衬砌内架设I20b型钢临时支撑,进行加固。
3.1既有坍体未再次发生塌方,既有衬砌完好的施工方案及方法
3.1.1施工方案
如BDKO+381~+422,ADK0+495~+480段,既有的衬砌顶部发生过坍塌,在临时支护型钢完成后,从既有衬砌内打设径向注浆小导管对坍体进行注浆固结,既有坍方体加固完成后,超前小导管按照正常破碎带施工即可,开挖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如果围岩为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则需要将小导管的环向间距调整为20~25cm左右即可顺利通过。
3.1.2施工方法
在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根据坍体具体情况,首先将坍方体与既有衬砌之间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然后从既有衬砌内轮廓打设径向注浆小导管,对坍方体注浆固结。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30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为1.6m。钢支撑采用I20b型钢,间距为8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φ22普通砂浆锚杆,间距为80cm×80cm,L=3.5m,每环布置31根,与型钢焊接成一体,详见图4:坍方处理方案图。
上台阶台阶高度以既有衬砌为标准,型钢直接架立在既有衬砌上,待型钢超前既有衬砌2~3后,可以拆除1m左右的既有衬砌,将型钢落底。
3.2改造后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呈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的施工方案及方法
要根据塌方发生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或者B洞,在对坍方体的处理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坍塌发生B洞,衬砌结构同围岩密贴(详见图5),注浆浆液不会沿衬砌结构渗漏,首先對坍方口封堵,然后采用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前后封闭,采用小导管对开挖轮廓线外的坍方体进行注浆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形成3m左右的固结体再开挖。坍塌发生A洞,注浆时浆液会顺着既有石拱衬砌结构顺流,固结效果差,注浆只考虑将坍方体固结,采用加密小导管的方式进行超前支护,同时缩短型钢间距及超前小导管的纵向间距,在超前小导管的支护下,按0.5m的进尺逐步推进,每推进1m进行径向注浆,将开挖轮廓线外的坍体进行加固:坍方发生在A洞,共两段,ADK1+077~+066,ADK0+947~+927。由于衬砌背后空洞较多,完全靠注浆将松散体固结成一个整体基本上不可能,只能采用高密度的小导管形成多层棚架,让每环小导管之间的块石不掉碴,注浆液目的是保证块石之间的填充物能够在块石之间稳定,不至于发生失稳(详见图8)。在B洞段的就可以采用一次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后在开挖。
①在既有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②封闭既有坍方松散体,在松散体表面喷射20cm厚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封闭,防止在注浆时浆液外流。
③φ42小导管对坍方体进行固结,主要是针对开挖轮廓线外的松散体进行固结,利用块石结构的空隙率较大,浆液扩散半径大的的特性,注浆的目的是保证块石之间的填充物能够在块石之间稳定,不连续漏碴,导致块石失稳。但是在B洞段的可以采用一次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后在开挖。浆液注浆采用1:1的水泥掖浆。
④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30~35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A洞为1.0m,B洞为1.6m。I20b型钢,间距为8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并注浆,在拱脚位置垫木版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
⑤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上台阶高度以不拆除既有衬砌拱为标准,局部爆破配合人工开挖,A洞开挖进尺控制在50cm,开挖初喷10cm厚的喷射砼封闭掌子面,防止掌子面前方的松散体掉块造成再次坍方,并注少量浆液将在块石之间小块粒径的填充物能够粘结即可,不需要(也不能)全部固结,B洞开挖进尺1.6m。
⑤I20b型钢,间距80cm,打设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下导坑的开挖同第一种情况。
⑥在上下导坑都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初期支支护背后围岩采用1:1的水泥浆液进行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保护护拱。
3.3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砂状土
3.3.1施工方案
坍塌发生ADK0+465~+450段,考虑到含水量较大的砂状土注浆扩散半径较小,注浆效果差,单靠注浆很难通过,只有加密超前小导管,每榀型钢都打设超前小导管,在拱架上方形成多层棚架,同时调整超前小导管之间的环向距离,利用浆液的固结作用,将每层小导管之间的松散体形成固结体,每层小导管形成的棚架只负责承担一小部分的松散体的压力,完全可以通过。但是在开挖时要控制循环进尺,不超过80cm,同时调大预留沉落量为15cm,抵消掉拱架下沉量,保证隧道的衬砌净空尺寸。
3.3.2施工方法
在发生坍方后,该处坍方为既有坍方,完全风化状态,呈细纱状,同时在长期的雨水的作用下,密实度好,渗透系数很小,注浆浆液只能在小导管周围形成直径为30cm左右的柱状体。考虑到机械设备的现状,基本按照第二种坍方体的处理方式进行施工,只是在利用注浆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有区别。
①在既有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②封闭既有坍方松散体,在松散体表面喷射20cm厚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封闭,防止在注浆时浆液松散体发生坍塌。
③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15~20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1.0m。沿开挖轮廓线对坍方体进行固结,将小导管之间的松散体固结,在小导管之间形成直径30cm的柱状体,形成一环向固结体,有效的防止砂砾从小导管之间的空隙渗,小导管上部的松散砂状土保持稳定。注浆压力为2.0MPa,超前小导管的注浆量以直到浆液全部从孔口流出为标准,注浆后要达到在开挖后不能有漏。注浆采用1:1的水泥掖浆。
④I20b型钢,间距为5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并注浆,在拱脚位置垫木版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
⑤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台阶高度以不拆除既有衬砌拱为标准,开挖采用挖机配合人工施工,进尺控制在50cm,开挖后初喷10cm厚的喷射砼封闭掌子面,防止掌子面前方的松散体在自重和水的浸蚀下发生失稳,造成再次坍方,
⑥在上下导坑都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初期支支护背后围岩采用1:1的水泥浆液进行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保护护拱。
按照以上措施进行处理后,经对围岩的监控分析后,判断围岩处于稳定状态,施工方案既能加快施工进度,又能确保减少投资。
3.4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较大空腔施工方案及方法
3.4.1施工方案
坍塌后的坍方体量在既有隧道内的方量不足以将坍腔封闭,且空腔壁已经基本稳定,如BDK0+883~+876段,该空腔无法采用注浆固结的手段通过,利用未坍方地段已架立好的型钢架,在型钢拱部铺设采设管棚,管棚伸过坍腔,在坍腔下部型钢上部形成安全网,保护施工工人的安全。在管棚下架设型钢,再对拱架上部泵混凝土回填形成保护层(详见图7)。如果坍塌后形成的空腔很大,高度较高,且空腔壁没有稳定,不时从坍腔中掉块,形成的坍塌堆积体量大,如ADK0+660~+700段发生的坍方,可以用洞渣将空腔回填一部分,其余采用喷浆机喷射砂进行回填,直到拱顶开挖轮廓外3m,然后采用注浆将松散体进行固结,达到浆液将开挖轮廓线外3m回填砂全部固结,此时吹填砂的高度肯定随浆液会发生沉降,但要保证在开挖轮廓线形成一圈固结的松散体,然后采用加密超前超前小导管通过,经处理后,围岩收敛处于稳定。
3.4.2施工方法
(1)坍腔壁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在坍腔拱部形成了一个坍塌空腔:宽11m,长7m,顶部高度20m左右。
①在坍塌前方未拆除衬砌段采用I20型钢做临时支撑,对既有衬砌进行加固,临时拱架纵向间距为1.5m。
②在靠近坍方段的已架立好型钢拱部上加Φ108钢管,环向间距为0.8m,长15m,在管棚上部增加钢筋网片,网片采用Φ22和Φ6.5钢筋连接成片,Φ22钢筋间距为50cm×50cm,Φ6.5钢筋间距为10cm×10cm;在坍塌空腔段拱部形成棚架,防止坍塌空腔内掉块,保证施工安全。
③在管棚下架设I20b型钢,纵向间距为80cm,C20喷射砼。但是在进行喷射砼之前,要在拱部埋设多根150钢管,待通过该段坍方空腔后用在拱部回填1.5m厚C20混凝土作为缓冲层,保护衬砌安全。
④在按照此方案施工过后,但是初步稳定的空腔壁放生了坍塌,导致冒顶,山顶发生沉陷,形成了一个达大的土坑。但是洞内的初期支护没有发生变形,围岩变形稳定。
(2)空腔壁没有初步稳定的情况,如ADK0+660~700段
该处在线路左侧既有衬砌拱部有一长20m,宽10m左右的空腔,在既有衬砌拱部有坍塌体,与隧道斜交,塌方位置发生在拱部,连续一周一直不停的在掉块,将既有隧道全部堵塞,该处埋深有90m左右。
①在坍方体处的采用洞渣回填至一定高度,然后砌筑挡墙将坍塌位置全部封闭,挡另一侧采用C20喷射砼封闭。
②利用预留在挡墙处的φ100的钢管向挡墙背后坍塌形成的空腔吹填中粗砂,拱顶以上3m的范围全部用回填密实。
③φ50钢管注浆,长10m,直接中粗砂中穿过,1:1的水泥单液浆,局部采用小导管注浆作为补充,将坍方体全部固结(详见图8)。
开挖采用侧壁导坑,多级台阶施工,首先施工 线路左侧围岩较好地段,右侧台阶采用3台阶法开挖,每循环进尺80cm。
3.5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发生冒顶施工方案及方法
本隧道在施工中共發生3次冒顶,分别在ADK1+077~+066,BDK0+873~+861, ADK0+465~+450,在按照前述施工方法度过该段后,分别对山顶发生冒顶点进行加固处理,在ADK1+077~+066段,由于坍塌方量不大,埋深30m左右,在对冒顶点进行回填处理,并以厚1m厚的混凝土封闭后,处以粘土回填表面,冒顶处没有再发生继续沉陷现象,即使有水渗入山体,也随隧道的排水系统排除,也形不成承压水,对隧道结构安全没有影响。
在ADK0+465~+450段埋深50多米,松散的坍塌体的辎重基本靠支护结构承担,同时由于砂砾状花岗岩渗水性能较差,必须不能地表水渗入山体,形成承压水,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在冒顶的处理,考虑的是对冒顶地方进行地表深体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同时可以防止地表水渗流入山体,对隧道安全构成隐患。
BDK0+873~+861段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冒顶,在将该段施工过后,且施工完二次衬砌后,由于大量的雨水浸蚀,使得原稳定的坍腔壁放生坍塌,造成地表塌陷。该处的处理主要是防水,对衬砌结构安全不构成影响。采用混凝土将冒顶点封闭后,用粘土回天碾压密实即可。
在BDK1+150~+160段既有隧道发生了冒顶,在山坡上已经发现了2个明显的深坑,该段属于钟鼓山隧道并线段大断面,埋深只有10m,为强风化花岗岩,强度低,断面跨度大,常规的大管棚基本上无法嵌入基岩,遂建议按照明挖通过该段,以保施工安全。
4体会和认识
总之,在处理既有坍方,必须保证在强超前的预支护下,谨慎进行开挖,保证开挖后不再发生坍塌,加强初期支护的力度,有效的保护开挖成果。对既有隧道的扩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分台阶法分部开挖,及时将钢架落底形成受力结构体,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坍方体背后的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将松散岩体固结成整体,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稳定,承担一部分应力,充分保证结构安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隧道 扩挖 坍方 处理
1.工程基本情况
既有钟鼓山隧道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附近,下穿钟山和鼓山。为分离式双车道隧道,分为钟鼓山隧道A洞和B洞,A、B洞为既有隧道改造,既有钟鼓山A洞为石拱结构,于1984年经由50年代人防洞室改造而成,B洞为混凝土结构,为1994年修建而成。现进行隧道改造设计,将钟鼓山隧道和万石山隧道之间采用匝道连通,形成一座完成的地下立交隧道(见图1)。
钟鼓山隧道A洞改造起讫里程:ADK0+250~ADK1+408,长1158m。B洞改造起讫里程BDK0+090~BDK1+318,长1228m。
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采用石拱衬砌结构,石拱未与周边围岩密贴,有15~50cm左右的空腔(见图2),由于暴露时间过长,围岩风化严重,随处可见既有石拱上的零星石块。在原隧道施工时多处发生过大坍方,由于衬砌背后未作回填,衬砌上面有多处坍方堆积体,这些段落成为隧道改造的不良地质。由于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和竣工图纸,很难准确判断坍方的具体里程和位置,给施工造成较大的难度。
既有钟鼓山隧道B洞为混凝土结构,二次衬砌和围岩基本密贴(见图3),也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通过对其竣工图纸的研究 ,发现在既有隧道施工时,全隧共有6处采用管棚方式通过,有两次较大的塌方。特别在钟鼓山隧道B洞南段洞口附近,发生过冒顶,有较多的地下水,且改造的钟鼓山隧道设计图该段为并线四车道,跨度大,坍方处理施工难度最大。
2既有坍方概况
钟鼓山隧道共穿越9条断层,主要集中在洞口端,隧道中部较少。由于钟鼓山隧道无详细的地质断面图,已有的地质资料没有显示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坍方,但是在对既有钟鼓山隧道进行扩挖过程中,逐步发现并处理了多处坍方。
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扩挖改造过程施工中,共发现并处理生了5次塌方,其发生的里程分别为:ADK1+077~+066,BDKO+381~+422,ADK0+947~+927,ADK0+660~+700,ADK0+495~+480,ADK0+465~+450。钟鼓山隧道B洞由于既有隧道施工对大部分坍方都已经处理过,且衬砌紧贴围岩,只发生过一次坍方,发生在BDK0+883~+876。
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的坍方体由于石拱结构同围岩之间存在的空腔,石拱结构与周边围岩未能密贴,造成在对坍体进行注浆固结时,浆液沿隧道纵向渗流,坍方体无法完全完成固结。
在已经处理通过的6处既有坍方中,有5处发生了坍塌,由于既有衬砌起到支撑作用,在处理坍方体的过程中,坍方没有扩大。在5处已坍塌的塌方中,有3处发生冒顶;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后形成较大坍腔:一种是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有填充物,坍方体承载在既有衬砌拱部上方;另一种情况是在开挖轮廓线外无填充物,形成了空腔。坍塌体的围岩情况也有区别,有呈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坍方体空隙率大,浆液扩散半径大;有呈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半径很小,很难被固结成一个整体。根据这6次既有坍方的情况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既有坍方未再次发生塌方,既有衬砌完好。
(2)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
(3)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砂砾状的强风化花岗岩;
(4)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较大空腔;
(5)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发生冒顶。
3坍方处理方案和方法
钟鼓山隧道A、B洞每个既有坍方的具体均不同,在“预加固,管超前、强支护、早封闭,固坍体,成整体,早受力”的原则下,针对坍方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施工方案。但不论那种情况首先在既有衬砌内架设I20b型钢临时支撑,进行加固。
3.1既有坍体未再次发生塌方,既有衬砌完好的施工方案及方法
3.1.1施工方案
如BDKO+381~+422,ADK0+495~+480段,既有的衬砌顶部发生过坍塌,在临时支护型钢完成后,从既有衬砌内打设径向注浆小导管对坍体进行注浆固结,既有坍方体加固完成后,超前小导管按照正常破碎带施工即可,开挖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如果围岩为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则需要将小导管的环向间距调整为20~25cm左右即可顺利通过。
3.1.2施工方法
在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根据坍体具体情况,首先将坍方体与既有衬砌之间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然后从既有衬砌内轮廓打设径向注浆小导管,对坍方体注浆固结。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30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为1.6m。钢支撑采用I20b型钢,间距为8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φ22普通砂浆锚杆,间距为80cm×80cm,L=3.5m,每环布置31根,与型钢焊接成一体,详见图4:坍方处理方案图。
上台阶台阶高度以既有衬砌为标准,型钢直接架立在既有衬砌上,待型钢超前既有衬砌2~3后,可以拆除1m左右的既有衬砌,将型钢落底。
3.2改造后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呈块状的强风化花岗岩的施工方案及方法
要根据塌方发生在既有钟鼓山隧道A洞或者B洞,在对坍方体的处理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坍塌发生B洞,衬砌结构同围岩密贴(详见图5),注浆浆液不会沿衬砌结构渗漏,首先對坍方口封堵,然后采用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前后封闭,采用小导管对开挖轮廓线外的坍方体进行注浆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形成3m左右的固结体再开挖。坍塌发生A洞,注浆时浆液会顺着既有石拱衬砌结构顺流,固结效果差,注浆只考虑将坍方体固结,采用加密小导管的方式进行超前支护,同时缩短型钢间距及超前小导管的纵向间距,在超前小导管的支护下,按0.5m的进尺逐步推进,每推进1m进行径向注浆,将开挖轮廓线外的坍体进行加固:坍方发生在A洞,共两段,ADK1+077~+066,ADK0+947~+927。由于衬砌背后空洞较多,完全靠注浆将松散体固结成一个整体基本上不可能,只能采用高密度的小导管形成多层棚架,让每环小导管之间的块石不掉碴,注浆液目的是保证块石之间的填充物能够在块石之间稳定,不至于发生失稳(详见图8)。在B洞段的就可以采用一次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后在开挖。
①在既有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②封闭既有坍方松散体,在松散体表面喷射20cm厚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封闭,防止在注浆时浆液外流。
③φ42小导管对坍方体进行固结,主要是针对开挖轮廓线外的松散体进行固结,利用块石结构的空隙率较大,浆液扩散半径大的的特性,注浆的目的是保证块石之间的填充物能够在块石之间稳定,不连续漏碴,导致块石失稳。但是在B洞段的可以采用一次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后在开挖。浆液注浆采用1:1的水泥掖浆。
④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30~35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A洞为1.0m,B洞为1.6m。I20b型钢,间距为8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并注浆,在拱脚位置垫木版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
⑤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上台阶高度以不拆除既有衬砌拱为标准,局部爆破配合人工开挖,A洞开挖进尺控制在50cm,开挖初喷10cm厚的喷射砼封闭掌子面,防止掌子面前方的松散体掉块造成再次坍方,并注少量浆液将在块石之间小块粒径的填充物能够粘结即可,不需要(也不能)全部固结,B洞开挖进尺1.6m。
⑤I20b型钢,间距80cm,打设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下导坑的开挖同第一种情况。
⑥在上下导坑都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初期支支护背后围岩采用1:1的水泥浆液进行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保护护拱。
3.3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坍方体内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砂状土
3.3.1施工方案
坍塌发生ADK0+465~+450段,考虑到含水量较大的砂状土注浆扩散半径较小,注浆效果差,单靠注浆很难通过,只有加密超前小导管,每榀型钢都打设超前小导管,在拱架上方形成多层棚架,同时调整超前小导管之间的环向距离,利用浆液的固结作用,将每层小导管之间的松散体形成固结体,每层小导管形成的棚架只负责承担一小部分的松散体的压力,完全可以通过。但是在开挖时要控制循环进尺,不超过80cm,同时调大预留沉落量为15cm,抵消掉拱架下沉量,保证隧道的衬砌净空尺寸。
3.3.2施工方法
在发生坍方后,该处坍方为既有坍方,完全风化状态,呈细纱状,同时在长期的雨水的作用下,密实度好,渗透系数很小,注浆浆液只能在小导管周围形成直径为30cm左右的柱状体。考虑到机械设备的现状,基本按照第二种坍方体的处理方式进行施工,只是在利用注浆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有区别。
①在既有坍方体下方既有衬砌内架立I20b型钢,保证既有衬砌结构的安全,型钢间距为1.5m。型钢之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②封闭既有坍方松散体,在松散体表面喷射20cm厚C20喷射砼,将坍方体封闭,防止在注浆时浆液松散体发生坍塌。
③φ42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为15~20cm,外插角为20度左右,纵向间距1.0m。沿开挖轮廓线对坍方体进行固结,将小导管之间的松散体固结,在小导管之间形成直径30cm的柱状体,形成一环向固结体,有效的防止砂砾从小导管之间的空隙渗,小导管上部的松散砂状土保持稳定。注浆压力为2.0MPa,超前小导管的注浆量以直到浆液全部从孔口流出为标准,注浆后要达到在开挖后不能有漏。注浆采用1:1的水泥掖浆。
④I20b型钢,间距为50cm,在拱脚增设φ42锁脚锚杆并注浆,在拱脚位置垫木版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在拆除既有衬砌后型钢发生下沉。
⑤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台阶高度以不拆除既有衬砌拱为标准,开挖采用挖机配合人工施工,进尺控制在50cm,开挖后初喷10cm厚的喷射砼封闭掌子面,防止掌子面前方的松散体在自重和水的浸蚀下发生失稳,造成再次坍方,
⑥在上下导坑都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初期支支护背后围岩采用1:1的水泥浆液进行固结,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保护护拱。
按照以上措施进行处理后,经对围岩的监控分析后,判断围岩处于稳定状态,施工方案既能加快施工进度,又能确保减少投资。
3.4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较大空腔施工方案及方法
3.4.1施工方案
坍塌后的坍方体量在既有隧道内的方量不足以将坍腔封闭,且空腔壁已经基本稳定,如BDK0+883~+876段,该空腔无法采用注浆固结的手段通过,利用未坍方地段已架立好的型钢架,在型钢拱部铺设采设管棚,管棚伸过坍腔,在坍腔下部型钢上部形成安全网,保护施工工人的安全。在管棚下架设型钢,再对拱架上部泵混凝土回填形成保护层(详见图7)。如果坍塌后形成的空腔很大,高度较高,且空腔壁没有稳定,不时从坍腔中掉块,形成的坍塌堆积体量大,如ADK0+660~+700段发生的坍方,可以用洞渣将空腔回填一部分,其余采用喷浆机喷射砂进行回填,直到拱顶开挖轮廓外3m,然后采用注浆将松散体进行固结,达到浆液将开挖轮廓线外3m回填砂全部固结,此时吹填砂的高度肯定随浆液会发生沉降,但要保证在开挖轮廓线形成一圈固结的松散体,然后采用加密超前超前小导管通过,经处理后,围岩收敛处于稳定。
3.4.2施工方法
(1)坍腔壁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在坍腔拱部形成了一个坍塌空腔:宽11m,长7m,顶部高度20m左右。
①在坍塌前方未拆除衬砌段采用I20型钢做临时支撑,对既有衬砌进行加固,临时拱架纵向间距为1.5m。
②在靠近坍方段的已架立好型钢拱部上加Φ108钢管,环向间距为0.8m,长15m,在管棚上部增加钢筋网片,网片采用Φ22和Φ6.5钢筋连接成片,Φ22钢筋间距为50cm×50cm,Φ6.5钢筋间距为10cm×10cm;在坍塌空腔段拱部形成棚架,防止坍塌空腔内掉块,保证施工安全。
③在管棚下架设I20b型钢,纵向间距为80cm,C20喷射砼。但是在进行喷射砼之前,要在拱部埋设多根150钢管,待通过该段坍方空腔后用在拱部回填1.5m厚C20混凝土作为缓冲层,保护衬砌安全。
④在按照此方案施工过后,但是初步稳定的空腔壁放生了坍塌,导致冒顶,山顶发生沉陷,形成了一个达大的土坑。但是洞内的初期支护没有发生变形,围岩变形稳定。
(2)空腔壁没有初步稳定的情况,如ADK0+660~700段
该处在线路左侧既有衬砌拱部有一长20m,宽10m左右的空腔,在既有衬砌拱部有坍塌体,与隧道斜交,塌方位置发生在拱部,连续一周一直不停的在掉块,将既有隧道全部堵塞,该处埋深有90m左右。
①在坍方体处的采用洞渣回填至一定高度,然后砌筑挡墙将坍塌位置全部封闭,挡另一侧采用C20喷射砼封闭。
②利用预留在挡墙处的φ100的钢管向挡墙背后坍塌形成的空腔吹填中粗砂,拱顶以上3m的范围全部用回填密实。
③φ50钢管注浆,长10m,直接中粗砂中穿过,1:1的水泥单液浆,局部采用小导管注浆作为补充,将坍方体全部固结(详见图8)。
开挖采用侧壁导坑,多级台阶施工,首先施工 线路左侧围岩较好地段,右侧台阶采用3台阶法开挖,每循环进尺80cm。
3.5既有坍方体发生坍塌,发生冒顶施工方案及方法
本隧道在施工中共發生3次冒顶,分别在ADK1+077~+066,BDK0+873~+861, ADK0+465~+450,在按照前述施工方法度过该段后,分别对山顶发生冒顶点进行加固处理,在ADK1+077~+066段,由于坍塌方量不大,埋深30m左右,在对冒顶点进行回填处理,并以厚1m厚的混凝土封闭后,处以粘土回填表面,冒顶处没有再发生继续沉陷现象,即使有水渗入山体,也随隧道的排水系统排除,也形不成承压水,对隧道结构安全没有影响。
在ADK0+465~+450段埋深50多米,松散的坍塌体的辎重基本靠支护结构承担,同时由于砂砾状花岗岩渗水性能较差,必须不能地表水渗入山体,形成承压水,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在冒顶的处理,考虑的是对冒顶地方进行地表深体注浆,将松散体固结,同时可以防止地表水渗流入山体,对隧道安全构成隐患。
BDK0+873~+861段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冒顶,在将该段施工过后,且施工完二次衬砌后,由于大量的雨水浸蚀,使得原稳定的坍腔壁放生坍塌,造成地表塌陷。该处的处理主要是防水,对衬砌结构安全不构成影响。采用混凝土将冒顶点封闭后,用粘土回天碾压密实即可。
在BDK1+150~+160段既有隧道发生了冒顶,在山坡上已经发现了2个明显的深坑,该段属于钟鼓山隧道并线段大断面,埋深只有10m,为强风化花岗岩,强度低,断面跨度大,常规的大管棚基本上无法嵌入基岩,遂建议按照明挖通过该段,以保施工安全。
4体会和认识
总之,在处理既有坍方,必须保证在强超前的预支护下,谨慎进行开挖,保证开挖后不再发生坍塌,加强初期支护的力度,有效的保护开挖成果。对既有隧道的扩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分台阶法分部开挖,及时将钢架落底形成受力结构体,通过坍方地段后对坍方体背后的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将松散岩体固结成整体,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稳定,承担一部分应力,充分保证结构安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