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英国”计划开始运作后,BBC陆续推出了Podcasting与iPlayer两种服务。Podcasting与iPlayer是两种不同的类型的服务,依据维基百科的定义,Podcasting一词源自于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亦专指一种在网络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及自动接收,该项服务不仅可发送音频,也可发布视频文件(故亦有人称之为Vodcasting)。这种新方法早在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并用于发布音频文件。
Podcasting的运行方式,我们可以用“发布”、“订阅”、“下载”三个指令,来说明其的运作。首先作者可以将作品转为MP3或MPEG4格式后,发布到Podcasting的专业网站。用户则利用Podcasting网站的RSS Feed功能,依据不同的主题订阅并收看(听)各类Podcasting的内容。(附图)
就传输方式而言,Podcasting是直接通过内容供应主机下载文件;而BBC的iPlayer则采取P2P的传输技术。以使用方式来看,Podcasting可以为电脑或者任何一款支持MP3标准的PMP(可携式媒体播放器)设备所使用;iPlayer其文件则是经DRM软件处理,只能在电脑上限时收看。就内容类型,Podcasting虽然也可以应用于视频,但目前多用于音频;iPlayer则以视频为主要服务内容。
Podcasting虽然出自于苹果iPod软件,但它所带动的服务形式也让现有的传统或新兴媒体跟进,并针对自己现有的节目内容进行重制。而iPlayer则是BBC的特色服务,其专属性来自于DRM技术的限制,这么一来,不同的DRM技术限制,则会让不同的数字内容流通于不同的平台界面上,Podcasting本身涉及较低的DRM限制,故现阶段发展成为成一种通用的内容类型。
BBC借助Podcasting与iPlayer拓展其公共服务,让付出执照费的英国公众得以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下载、使用更多的数字内容。BBC的Podcasting服务主要应用于收音机的广播服务。BBC通过资料库的设计,借助主题分类,让公众下载不同类型的广播节目(以一节为单位)。2004年针对Podcasting所进行的试播计划,4个月内便有27万次的下载量。而Podcasting的无时空限制特性(Time-Shifting),则为BBC一系列的电台节目,带来极大的收听率。仅以2005年1月的收听率为例,总收听时间就达420万小时,而截止到2007年年中,其收听率则已远远超过1400万小时。
同时,美国的广播电台NPR及WRBH亦在2005年提供Podcasting的服务,NPR最后甚至还推出纯Podcasting的节目服务。实验结果显示,2005年9~10月便有400万次的下载量。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的ABCX电台与加拿大CBC电台也开始提供Podcasting服务,且皆有相当显著的成绩。
就Podcasting及iPIayer而言,皆上受惠于宽带网络的普及。不过目前的Podcasting仍需要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脑网络,下载文件到自己的PMP。iPIayer也需要通过电脑下载,且观看方式也仅限在用户的电脑上,或者固定的PMP设备。
但是有没有可能让PMP设备不需要通过家中的电脑,便能接收网络下载内容使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即PMP逐渐可应用于区域网络(Personal Area Network)之上。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iPhone的问世,其影响则可从iPhone与不同业者的合作布局略见端倪。iPhone结合了WiFi等类型的近端无线通信技术,使用USB传输界面,让用户可以无线上网或与电脑连接。在此前提下,若再配合开放式的作业系统,那么用户将不再需要电信,可以自行在网络中,寻找更多免费、收费的内容服务,电信则成为众多上网渠道的提供者之一。
倘若iPhone模式成功,将代表未来会有更多以标榜可连接网络内容的PMP上市,如此一来也会改变原有的产业链,未来或许将有更多的非手机企业参与开发更多高级独立可连接网络的设备,而网络业则可能直接跳过电信,直接与非手机业合作,竞逐所谓的眼球市场。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及“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是什么呢?在20世纪初,新媒体主要是指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及其他混合形式的艺术。但是在数字技术进入人类的生活之后,则有各种输出输入设备、视频压缩格式、大容量储存载体、视频软件,再到网络的兴起。
随着电脑的角色日趋复杂化,高科技的知识密集产业与商业应用也将纳入媒体的范围,从数字电影、电脑动画、数字电视、多媒体设计、虚拟实境、网络空间与网页设计、互动设备到电玩游戏,各种各样的媒体都可以看见电脑与数字科技交织衍生,媒体的种种结构也在之中进行改变,而这股趋势的总和或可称为所谓的新媒体。
从Podcasting、iPIayer到iPhone的例子中,人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类新媒体特点:首先是“自动化”(Automation),当所有的素材、文件皆被数字化后,并依次堆叠到资料库里,其操作与存取便产生了自动化的控制,以方便文件在各种范畴下的使用(用户可以按照内容分类,在不同的媒体很快找到所需的内容)。其次则为“变异性”(Variability),无论是音乐或短片,在数字内容的范畴中,皆是流动数据与信息。因此可适应于不同的载体,如同液体般可随着不同容器改变形状。
若从新媒体特点的理论探讨回到产业的实际发展,就“自动化”特点而言,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皆须针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数字资料库的归档处理,就传统电视而言,则是以硬盘取代过去的磁带储存,并以电脑信息库取代过去繁杂的索引文件。而iPIayer则强调了,为配合新媒体的变异性,为无障碍地传送服务内容,则需配合相当等级传输基础建设和各类传输载体(如手机、PDA、其他PMP)的通用与普及。
这么一来,PMP除了可支持电信网络的接收,亦可提供一般网络的接取。
上述所提到的数字内容的变异性,或许可在此预见成真的可能性。然而越多元的硬件接收设备,则代表越分散的市场规模。哪一家业者就此先行创造需求,并创新产业合作链,便能获得更多市场的占有率。但是未来数字电视所产出的内容,要计划如何与现行的产业链进行拆借与再构连,则更进一步需思考广电服务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角色与定位。
Podcasting的运行方式,我们可以用“发布”、“订阅”、“下载”三个指令,来说明其的运作。首先作者可以将作品转为MP3或MPEG4格式后,发布到Podcasting的专业网站。用户则利用Podcasting网站的RSS Feed功能,依据不同的主题订阅并收看(听)各类Podcasting的内容。(附图)
就传输方式而言,Podcasting是直接通过内容供应主机下载文件;而BBC的iPlayer则采取P2P的传输技术。以使用方式来看,Podcasting可以为电脑或者任何一款支持MP3标准的PMP(可携式媒体播放器)设备所使用;iPlayer其文件则是经DRM软件处理,只能在电脑上限时收看。就内容类型,Podcasting虽然也可以应用于视频,但目前多用于音频;iPlayer则以视频为主要服务内容。
Podcasting虽然出自于苹果iPod软件,但它所带动的服务形式也让现有的传统或新兴媒体跟进,并针对自己现有的节目内容进行重制。而iPlayer则是BBC的特色服务,其专属性来自于DRM技术的限制,这么一来,不同的DRM技术限制,则会让不同的数字内容流通于不同的平台界面上,Podcasting本身涉及较低的DRM限制,故现阶段发展成为成一种通用的内容类型。
BBC借助Podcasting与iPlayer拓展其公共服务,让付出执照费的英国公众得以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下载、使用更多的数字内容。BBC的Podcasting服务主要应用于收音机的广播服务。BBC通过资料库的设计,借助主题分类,让公众下载不同类型的广播节目(以一节为单位)。2004年针对Podcasting所进行的试播计划,4个月内便有27万次的下载量。而Podcasting的无时空限制特性(Time-Shifting),则为BBC一系列的电台节目,带来极大的收听率。仅以2005年1月的收听率为例,总收听时间就达420万小时,而截止到2007年年中,其收听率则已远远超过1400万小时。
同时,美国的广播电台NPR及WRBH亦在2005年提供Podcasting的服务,NPR最后甚至还推出纯Podcasting的节目服务。实验结果显示,2005年9~10月便有400万次的下载量。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的ABCX电台与加拿大CBC电台也开始提供Podcasting服务,且皆有相当显著的成绩。
就Podcasting及iPIayer而言,皆上受惠于宽带网络的普及。不过目前的Podcasting仍需要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脑网络,下载文件到自己的PMP。iPIayer也需要通过电脑下载,且观看方式也仅限在用户的电脑上,或者固定的PMP设备。
但是有没有可能让PMP设备不需要通过家中的电脑,便能接收网络下载内容使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即PMP逐渐可应用于区域网络(Personal Area Network)之上。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iPhone的问世,其影响则可从iPhone与不同业者的合作布局略见端倪。iPhone结合了WiFi等类型的近端无线通信技术,使用USB传输界面,让用户可以无线上网或与电脑连接。在此前提下,若再配合开放式的作业系统,那么用户将不再需要电信,可以自行在网络中,寻找更多免费、收费的内容服务,电信则成为众多上网渠道的提供者之一。
倘若iPhone模式成功,将代表未来会有更多以标榜可连接网络内容的PMP上市,如此一来也会改变原有的产业链,未来或许将有更多的非手机企业参与开发更多高级独立可连接网络的设备,而网络业则可能直接跳过电信,直接与非手机业合作,竞逐所谓的眼球市场。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及“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是什么呢?在20世纪初,新媒体主要是指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及其他混合形式的艺术。但是在数字技术进入人类的生活之后,则有各种输出输入设备、视频压缩格式、大容量储存载体、视频软件,再到网络的兴起。
随着电脑的角色日趋复杂化,高科技的知识密集产业与商业应用也将纳入媒体的范围,从数字电影、电脑动画、数字电视、多媒体设计、虚拟实境、网络空间与网页设计、互动设备到电玩游戏,各种各样的媒体都可以看见电脑与数字科技交织衍生,媒体的种种结构也在之中进行改变,而这股趋势的总和或可称为所谓的新媒体。
从Podcasting、iPIayer到iPhone的例子中,人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类新媒体特点:首先是“自动化”(Automation),当所有的素材、文件皆被数字化后,并依次堆叠到资料库里,其操作与存取便产生了自动化的控制,以方便文件在各种范畴下的使用(用户可以按照内容分类,在不同的媒体很快找到所需的内容)。其次则为“变异性”(Variability),无论是音乐或短片,在数字内容的范畴中,皆是流动数据与信息。因此可适应于不同的载体,如同液体般可随着不同容器改变形状。
若从新媒体特点的理论探讨回到产业的实际发展,就“自动化”特点而言,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皆须针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数字资料库的归档处理,就传统电视而言,则是以硬盘取代过去的磁带储存,并以电脑信息库取代过去繁杂的索引文件。而iPIayer则强调了,为配合新媒体的变异性,为无障碍地传送服务内容,则需配合相当等级传输基础建设和各类传输载体(如手机、PDA、其他PMP)的通用与普及。
这么一来,PMP除了可支持电信网络的接收,亦可提供一般网络的接取。
上述所提到的数字内容的变异性,或许可在此预见成真的可能性。然而越多元的硬件接收设备,则代表越分散的市场规模。哪一家业者就此先行创造需求,并创新产业合作链,便能获得更多市场的占有率。但是未来数字电视所产出的内容,要计划如何与现行的产业链进行拆借与再构连,则更进一步需思考广电服务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角色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