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拓展,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是以人为本为其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以感情作为学习的基本动力,注重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等,这对于我国创业教育应突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改进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创业教育;主体性;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邓方园(1986-),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德平(1969-),男,河北张家口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 南京 210098),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江西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及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项目编号:08JY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趋势,各国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将创业教育提上重要日程,把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创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和理论指导。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发展最成熟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创造性运用。把人当成世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观点是关于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具体地讲是在教育的帮助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习者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同马斯洛一样,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我发现与自我创造,关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内驱力,提倡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者主张主动性学习,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固定的模式来规范他们,遏制他们自由、独立的发展。
2.自我实现
人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有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教育以激发这种潜能为己任。学生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表现的是一种真实的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价值。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否自由、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我们提倡一种民主、平等、互重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上的限制,不过多批评指责学生,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课上课下,尽量多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学生心理的活动变化和创新思维。师生可以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创业教育中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1.教学地位突出教师,忽视学生
在当今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创业教育观,易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而不同时看作能动的主体,只看作是“客体的人”,而不同时看作是“主体的人”,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只看作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不同时看作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往往重视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获得“牛”,而注重取其“乳”。这样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重知识轻人格,学校和教师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的人格关怀和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教学方法上一贯强调“灌输”,学生缺少参与,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最终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教育方法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在创业教育中,创业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侧重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当前,在课程制度上习惯于“一刀切”,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排斥了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与能动性的发挥,致使师生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课堂上,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以及对教育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偏颇,全班统一授课,学生的思考方式大都一致,缺少独立性和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按部就班,课堂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这种课程不仅严重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和本质,而且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知识的创新。(3)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发展能力,必须打破以分数取人,以考试定优劣、定终身的传统教学评价标准。
3.教育内容注重理论,忽视实践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当前由于各高校认识不到位,师资缺乏,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方面还很薄弱,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师资实践能力欠缺。很多学校还是课堂教学,课堂主体性教育流于形式,或是用学生自学代替教师讲解,或是用小组讨论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讲课没有理论色彩,缺乏深度,不是探索创业规律,而是靠讲故事、讲案例,无法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二是缺乏实践活动。创业课程缺乏专业支撑,不能发挥学科优势,目前只限于选修课。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并且缺乏教师的指导,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国内,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开展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能够参与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三是缺少实验基地。创业教育基地,能够为广大有志于创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由于条件欠缺,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实用性人才。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创业教育
我们把人本主义理念运用到创业教育,应当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创业教育和传统的书本教育、就业教育都不同,它致力于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创业的“知识”、“技巧”甚至于创业的“成功模式”。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那么,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1.教学方法注重培养个性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在教育中,必须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人本主义教育除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更注重学生“情商”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兴趣、态度、动机、好奇心、想象力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种种新方法,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在创业教育中,教师应多传授这些技能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在的智力潜能。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人格的培养,而这种人格,正是情商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差异性的特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应尊重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对于他的健康良好的人格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
2. 转变教学形式突出主体性
人本主义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学生的需要得到尊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所在。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我发展。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创业的主动性:(1)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实现从依赖性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提问,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能够独立决策。(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学习数学时,提醒学生可以运用这些逻辑理论制作商业计划书,让他们拥有知识转化和应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反馈能力。为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对个人发展和规划进行思考,同时结合这些思考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给出反馈。
3.实践手段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营造校园的人文景观,感染、陶冶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创业教育中需要转变实践方式。一是营造创业文化。创业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并及时交换意见,课堂反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访讲座也是一种营造创业文化的方法,以一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座谈是指把小企业主请进教室,把专家请进教室与学生一起讨论创业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也可带学生走访市场,走访有关部门。通过采访和座谈活动,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创业过程的艰辛与创业成功的喜悦。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自己组织创业协会,亲身投入创业活动中。二是建设实践基地。模拟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知识传授完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为了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让学生组建“学生公司”,让他们从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组织部门共同创建孵化基地,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
四、结论
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应当体现为“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种必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创业教育在培养全面通才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先富.浅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9.
[3]王建英.浅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3).
[4]葛操,程绍珍.人本教育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J].许昌师专学报,2002,(1).
[5]徐华.主体性教育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语文学刊
[6]刘昱.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6,(1).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人本主义;创业教育;主体性;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邓方园(1986-),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德平(1969-),男,河北张家口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 南京 210098),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江西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及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项目编号:08JY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趋势,各国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将创业教育提上重要日程,把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创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和理论指导。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发展最成熟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创造性运用。把人当成世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观点是关于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具体地讲是在教育的帮助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习者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同马斯洛一样,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我发现与自我创造,关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内驱力,提倡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者主张主动性学习,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固定的模式来规范他们,遏制他们自由、独立的发展。
2.自我实现
人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有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教育以激发这种潜能为己任。学生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表现的是一种真实的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价值。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否自由、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我们提倡一种民主、平等、互重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上的限制,不过多批评指责学生,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课上课下,尽量多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学生心理的活动变化和创新思维。师生可以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创业教育中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1.教学地位突出教师,忽视学生
在当今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创业教育观,易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而不同时看作能动的主体,只看作是“客体的人”,而不同时看作是“主体的人”,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只看作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不同时看作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往往重视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获得“牛”,而注重取其“乳”。这样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重知识轻人格,学校和教师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的人格关怀和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教学方法上一贯强调“灌输”,学生缺少参与,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最终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教育方法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在创业教育中,创业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侧重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当前,在课程制度上习惯于“一刀切”,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排斥了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与能动性的发挥,致使师生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课堂上,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以及对教育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偏颇,全班统一授课,学生的思考方式大都一致,缺少独立性和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按部就班,课堂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这种课程不仅严重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和本质,而且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知识的创新。(3)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发展能力,必须打破以分数取人,以考试定优劣、定终身的传统教学评价标准。
3.教育内容注重理论,忽视实践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当前由于各高校认识不到位,师资缺乏,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方面还很薄弱,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师资实践能力欠缺。很多学校还是课堂教学,课堂主体性教育流于形式,或是用学生自学代替教师讲解,或是用小组讨论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讲课没有理论色彩,缺乏深度,不是探索创业规律,而是靠讲故事、讲案例,无法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二是缺乏实践活动。创业课程缺乏专业支撑,不能发挥学科优势,目前只限于选修课。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并且缺乏教师的指导,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国内,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开展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能够参与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三是缺少实验基地。创业教育基地,能够为广大有志于创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由于条件欠缺,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实用性人才。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创业教育
我们把人本主义理念运用到创业教育,应当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创业教育和传统的书本教育、就业教育都不同,它致力于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创业的“知识”、“技巧”甚至于创业的“成功模式”。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那么,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1.教学方法注重培养个性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在教育中,必须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人本主义教育除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更注重学生“情商”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兴趣、态度、动机、好奇心、想象力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种种新方法,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在创业教育中,教师应多传授这些技能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在的智力潜能。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人格的培养,而这种人格,正是情商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差异性的特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应尊重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对于他的健康良好的人格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
2. 转变教学形式突出主体性
人本主义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学生的需要得到尊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所在。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我发展。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创业的主动性:(1)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实现从依赖性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提问,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能够独立决策。(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学习数学时,提醒学生可以运用这些逻辑理论制作商业计划书,让他们拥有知识转化和应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反馈能力。为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对个人发展和规划进行思考,同时结合这些思考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给出反馈。
3.实践手段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营造校园的人文景观,感染、陶冶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创业教育中需要转变实践方式。一是营造创业文化。创业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并及时交换意见,课堂反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访讲座也是一种营造创业文化的方法,以一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座谈是指把小企业主请进教室,把专家请进教室与学生一起讨论创业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也可带学生走访市场,走访有关部门。通过采访和座谈活动,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创业过程的艰辛与创业成功的喜悦。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自己组织创业协会,亲身投入创业活动中。二是建设实践基地。模拟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知识传授完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为了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让学生组建“学生公司”,让他们从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组织部门共同创建孵化基地,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
四、结论
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应当体现为“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种必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创业教育在培养全面通才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先富.浅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9.
[3]王建英.浅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3).
[4]葛操,程绍珍.人本教育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J].许昌师专学报,2002,(1).
[5]徐华.主体性教育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语文学刊
[6]刘昱.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6,(1).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