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道骨:以修行的高度做雕塑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边结跏趺坐,一边进行雕塑创作。一旦开始上坐,便不会轻易离开。这是李亮东老师每天的工作状态。是这样一种坚毅而专注的姿势,深深地印在我对他初次见面时的脑海里,形成了我对雕塑艺术家的全部印象。
  于李亮东老师而言,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禅修中体现自我即时即刻的思考。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意义的艺术创作,而是他每天在禅修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载体。他享受这个修行的过程,磨练作品,也是修炼自己。
  李亮东老师的佛像作品造型精致生动,既兼承魏晋瘦骨清秀之风,又融合了盛唐雍容华贵之气,在追溯古代思想精髓的同时又具备当代艺术的特点,将多种艺术形态融于作品里。每一作品呈现形态均不同,在传承古法的同时融入他多年对佛法的修持与理解,佛像抛开艺术形式之外应重在表法,表现佛像的清净、庄严、欢喜、自在之态。正所谓一切相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其法,法忘其法,观其作品有如一位修行人一生的寫照。
  李亮东老师,1976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跟随父辈们生活在百年老屋里,自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早年走出平江,先后跟随著名画家陈西川老师、湖南雕塑大师肖小裘老师学习绘画和雕塑,1998年考上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大学期间,他在东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每天穿梭于西安古城各个历史遗迹,身心浸泡在古城留下的汉唐遗韵里,无论秦皇兵马俑的气势磅礴,还是汉唐雕刻的雄浑大气,抑或是石窟艺术的庄严肃穆、自然纯净,都无一不触动他的心灵深处。同时李亮东老师又不断坚持吸收西方艺术精髓,从西方罗丹、摩尔、米开朗基罗等西方雕塑巨匠中吸取营养。多年的艺术修养为他后来的佛像瓷雕艺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亮东老师从西安美院毕业后,满心都是对当代艺术的热情,抽象流畅的线条、斑斓光影的交错,是他对未来的全部想象。为了在当代艺术里找到理想的自己,2004年他放下西安美院上海分校留校任教的机会,先后辗转湖南、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接受当代艺术的洗涤,一次次探索与尝试,不断在“破”与“立”中构建他的艺术体系,也不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多年的漂泊生涯,让他无限怀念那种手捏泥巴的真切感触。
  2010年他毅然告别繁华大都市,回到平江大山深处,摒弃所有观念与技法,回到空零的状态,以盘坐的方式做雕塑,把内心的感悟一点点融入在作品里,持修精进长达三年,并于2013年开创了“阜山窑”,用古法柴窑烧制的方式,以雕塑为语言,以陶瓷为载体,来实现艺术的回归。魏晋的清秀风韵,汉唐的雍容之气,南方的精致细腻、北方的大气饱满、雕塑与陶瓷的融合、民间与学术的融合,多方面的完美融合,形成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佛为心,道为骨”,是李亮东老师隐居深山后的修行状态,他说做雕塑就是在做自己。观其作品,就如同创作者内心的写照,而他始终以一个修行的姿态在创作。
  他的作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古意人像作品,融入了古人精神,是他对道家思想的参悟,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写意,不事修饰,随性洒脱,不拘一格,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酣畅淋漓感,呈现他性格里豪放不羁的一面。那些古意人像作品,或抚琴,或吟诗,或沉思,或仰望,意蕴悠远,耐人寻味,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总能给人以深深的洒脱宁静之感。
  另一类则是东方佛像作品,表达他对佛法的高度理解与修持,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写实传神、精雕细琢、刻画入微,流畅纯净的线条,给人以宁静美好的心灵感受。每一尊佛像形态均不同,但其内在所呈现的精神内核却是一样的,都表达他对佛法的理解与修持,呈现他所当下的修行状态。
  李亮东老师如是说:“佛像是所有雕塑艺术里面最难的,做佛像要有敬畏心,要有修行的态度与高度,要有对佛法的理解与修持,要给人的心灵带去清净的能量,不然做出来的就是工艺品而已。”
  “做佛像,还应有表法的态度,表庄严、表清静、表自在、表欢喜,我们在欣赏佛像的同时能从中汲取美好的能量。”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真正喜欢的人来收藏,出自本能的意愿和热爱来收藏,是因为作品本身打动了他,作品本身呈现出的那种艺术价值以及给他传递的心灵启发,而不是因为我是李亮东才来收藏我的作品。”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9日下午2:30,在长沙天元纸业有限公司的友情支持下,来自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的17位专家学者马建成 、李少波 、郭敏 、陈新、吴荣光 、周功华、郁涛、谢颖、刘文海 、李 岸、桂赛 、萧鑫、王佩之、唐平、萧彬 、石劲松 、陈秋伟汇聚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LILY文创空间,对陈秋伟的书籍作品《石劲松》的编辑与设计进行无主持的学术研讨,这是继2017
期刊
畫家
期刊
如果将时间回溯至台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空场域,当时艺坛正兴起乡土写实创作的艺术热潮,许多画家顶着艳阳曝晒或雨淋,甘之如饴地背着沉重画箱携带画笔颜料,深入各大小农村乡镇里,以彩笔描绘記录下老旧砖墙构筑的农舍。这些画家执着的创作动机一方面起因于怀旧的心境,另一方面也悸动于乡间自然纯朴的美景。曾几何时这些美好的农村景观印象伴随着都市开发已变得愈来愈少,代之而起是水泥或外表贴皮瓷砖建造的房屋楼舍,原本是
期刊
二十余年前,我在吉林省延边大学搞出版时,曾与同事编撰了一本书叫《历代三绝》。依稀记得,书中描述了历代的“三绝”名人之事。编书之余,我常想,身怀一二技能者已是不凡之人,更何况“三绝”之人乎?我虽结识一些文化界的朋友,也许不在其圈,难觅“三绝”之人,故常憾恨不遇“三绝”之人。  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自调至上海工作后,经友人引荐,结识了郑小云。他多次邀我去其“积跬斋”品茗聊谈,我
期刊
奉题《蕉翁赏砚图》  不见忽三载,参商各动思。  溪深鸣翠叶,月鉴入丹池。  侍砚垂髫立,温书黄发奇。  文山遗旧志,双映邻蕉诗。  五月十四夜骤雨狂风并作有记  与儿系幔初翫月,夜月失吞梦南柯。  竞起奔雷腾万里,寻交柱电裂千河。  锵锵铁骑森楼宇,飒飒惊风撼玉珂。  起卧三时终罢睡,愁看断简蠹鱼歌。  戊戌秋初同诸侪访碑长安有作二首  曲江澄澈灞桥幽,更羡秦宫汗漫游。  拂动铃铎心常寂,趺驮可
期刊
書法家于新澎
期刊
畫家卿安
期刊
二十年弹指一挥,偶尔与同学小聚,当老同学惊异于我的执着时,方有不堪回首之感。在很多人看来,从艺总有点殉道的意思,这些年来我收获了不少同情,也收获了不少赞誉,当然也少不了规劝和告诫。而今这些对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艺术是个人的直接体验着的人生,人生总是个人的,没有谁能代替别人去生活,犹如没有谁能代替别人去死一样。生而为个人我已耗尽半生,艺术也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曾经以写评论文章为业,却无从给自己写
期刊
2018年11月3日,萧振中中国画作品展在长沙美庐美术馆开幕。这一天是他六十岁阳历生日,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身份证上的生日。此前,他已经在阴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过了一次生日了。  选择这一天举行画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要在六十岁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却是早已计划好的事。  对计划好的事,萧振中从来没有食言过。  黄永玉先生曾经对萧振中说:“你自己在外面闯荡,不要依附于任何人,就画你自己的画。”  
期刊
画家胡潤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