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了“一个设计三个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即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为同类院校和相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专业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对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目前适应新时期变化,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基本教育模式。湖北民族学院林学类园林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通过“一个设计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基本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定位,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目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题。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根据区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特点,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掌握园林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城市园林、农林部门和花卉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科学设计了“基础理论培养+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模块设计上,形成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四个子模块构成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子模块课程群采取了“独立设课,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需求”的原则适时合理调整课程的方式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实践子模块包括了绘画、测量学、园林树木学和园林生态学等4门实践课程;专业实践子模块包括了园林植物栽培(花卉、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项目设计(施工图、文本及概预算)、园林工程项目招标等9门实践课程;思政实践子模块包括了专业思想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形式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子模块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创新、学科竞赛、创业实践、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达到规定学分。“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集中实践活动时间为45周(不包括基础理论培养和专业理论培养模块的实验学时)共44学分,占总学分的22.0%。
这种实践教育顶层设计,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可根据行业、社会和就业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适应;二是实践教学时间相对充裕,有利于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論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理论知识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专业理论水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基础的专业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以各级精品、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近年来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生态学、植物学、测量学、园林树木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等多门课程建成了省、校两级精品、优质课程,其教学内容较前沿、教学方法有创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对丰富和提升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直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园林树木学在教学中,结合本区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区位优势和生物多样性标本馆、校内树木标本园等良好教学资源,在理论课教学中变抽象为直观,将课堂教学搬到标本馆、标本园结合实物教学,增加现场教学次数,结合实物进行考核,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加深了记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生态学在课堂教学中,用黑白围棋子、骰子等实物模拟种群生态的基本原理,用录像、专题片等拓展环境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生动,效果良好。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由于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集中培养时段,针对有些课程教学时数偏少的实际,采取了“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方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例如《素描》课程计划学时数为48学时,课内学时难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专业老师在大三年级秋季学期要求学生前10周每周提交4幅临摹作品,10至16周提交1幅临摹作品和4幅基础速写,由专业老师定期组织学生,采用集体讨论、老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培养;《植物造景设计原理》课程,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恩施州城区内的凤凰山森林公园植物配置、州电力公司居住区植物配置和学校公共绿地建设中的空间营造、场地设计和植物配置情况进行调研。在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最后选取校园3—4个小场地,进行同步设计练习。《设计初步》课程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构成,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制作,逐步达到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例如2013年园林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立项23项,指导教师采用“导师制”,全部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参加学生150余人,园林专业学生参与率达86%以上。通过一年的培养,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大学生整体科研素质明显提高。 4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走出校门,集中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大学生通过“观摩考察”和“基地实践”两种方式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培养。
观摩考察:集中组织学生对我国经典园林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现场进行经典案例分析。例如,2013年7月,园林专业教师组织大三学生60余人在系统学习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史等课程的基础上,前往杭州和苏州观摩考察园林的经典案例。在杭州重点考察西湖、寒山寺、白塘、太子湾等园林的营建模式,在苏州重点考察以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和网师园为代表的传统古典园林,同时结合现代景观的发展考察苏州新城区建设。并通过摄影和手绘的方式对所考察园林景观进行相关的现场测绘、写生。然后,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现场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动手能力。返校后在宣传栏展出学生摄影作品65幅,手绘作品123幅。通过观摩考察,走进现场理解设计的要领,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有显著地提高。
基地实践:集中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院林学学科平台建设,改变原来“分散实习”为“集中生產实习”的方式。例如,2013年我院成功申报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学科平台,并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先后安排了园林、林学专业学生40余人到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该平台的建设,共计40余天,相当部分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注重研究生与本科生、校内学生与其它科研院所学生组团混合实习的方式进行动手能力培养。2013年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人,我院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4人,园林、林学专业本科生20余人组团在星斗山和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鄂西南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基地”的植被和样地基础数据调查,对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如何达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教学资源不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益的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关键词:园林专业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对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目前适应新时期变化,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基本教育模式。湖北民族学院林学类园林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通过“一个设计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基本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定位,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目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题。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根据区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特点,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掌握园林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城市园林、农林部门和花卉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科学设计了“基础理论培养+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模块设计上,形成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四个子模块构成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子模块课程群采取了“独立设课,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需求”的原则适时合理调整课程的方式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实践子模块包括了绘画、测量学、园林树木学和园林生态学等4门实践课程;专业实践子模块包括了园林植物栽培(花卉、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项目设计(施工图、文本及概预算)、园林工程项目招标等9门实践课程;思政实践子模块包括了专业思想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形式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子模块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创新、学科竞赛、创业实践、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达到规定学分。“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集中实践活动时间为45周(不包括基础理论培养和专业理论培养模块的实验学时)共44学分,占总学分的22.0%。
这种实践教育顶层设计,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可根据行业、社会和就业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适应;二是实践教学时间相对充裕,有利于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論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理论知识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专业理论水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基础的专业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以各级精品、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近年来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生态学、植物学、测量学、园林树木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等多门课程建成了省、校两级精品、优质课程,其教学内容较前沿、教学方法有创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对丰富和提升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直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园林树木学在教学中,结合本区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区位优势和生物多样性标本馆、校内树木标本园等良好教学资源,在理论课教学中变抽象为直观,将课堂教学搬到标本馆、标本园结合实物教学,增加现场教学次数,结合实物进行考核,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加深了记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生态学在课堂教学中,用黑白围棋子、骰子等实物模拟种群生态的基本原理,用录像、专题片等拓展环境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生动,效果良好。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由于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集中培养时段,针对有些课程教学时数偏少的实际,采取了“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方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例如《素描》课程计划学时数为48学时,课内学时难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专业老师在大三年级秋季学期要求学生前10周每周提交4幅临摹作品,10至16周提交1幅临摹作品和4幅基础速写,由专业老师定期组织学生,采用集体讨论、老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培养;《植物造景设计原理》课程,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恩施州城区内的凤凰山森林公园植物配置、州电力公司居住区植物配置和学校公共绿地建设中的空间营造、场地设计和植物配置情况进行调研。在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最后选取校园3—4个小场地,进行同步设计练习。《设计初步》课程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构成,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制作,逐步达到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例如2013年园林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立项23项,指导教师采用“导师制”,全部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参加学生150余人,园林专业学生参与率达86%以上。通过一年的培养,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大学生整体科研素质明显提高。 4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走出校门,集中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湖北民族学院园林专业大学生通过“观摩考察”和“基地实践”两种方式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培养。
观摩考察:集中组织学生对我国经典园林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现场进行经典案例分析。例如,2013年7月,园林专业教师组织大三学生60余人在系统学习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史等课程的基础上,前往杭州和苏州观摩考察园林的经典案例。在杭州重点考察西湖、寒山寺、白塘、太子湾等园林的营建模式,在苏州重点考察以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和网师园为代表的传统古典园林,同时结合现代景观的发展考察苏州新城区建设。并通过摄影和手绘的方式对所考察园林景观进行相关的现场测绘、写生。然后,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现场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动手能力。返校后在宣传栏展出学生摄影作品65幅,手绘作品123幅。通过观摩考察,走进现场理解设计的要领,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有显著地提高。
基地实践:集中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院林学学科平台建设,改变原来“分散实习”为“集中生產实习”的方式。例如,2013年我院成功申报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学科平台,并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先后安排了园林、林学专业学生40余人到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该平台的建设,共计40余天,相当部分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注重研究生与本科生、校内学生与其它科研院所学生组团混合实习的方式进行动手能力培养。2013年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人,我院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4人,园林、林学专业本科生20余人组团在星斗山和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鄂西南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基地”的植被和样地基础数据调查,对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如何达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教学资源不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益的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